编后记

2023-09-11 07:41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幻栏目媒介

就像20多年前“文化研究”在国内学界兴起时的状况一样,今天从事媒介批评的,有不少人原本是从事文学评论的,那么,从文学评论到媒介批评,需要完成什么样的转变?当下的媒介批评,又面临什么样的新问题、新挑战?蒋原伦先生在访谈中援引法国哲学家德布雷的话说:“也许今天,从技术出发来思考文化已经变得比从文化出发来思考技术更有好处。”但是,他也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文化和生活的连续性,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取向”,虽则人类发明的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自身,甚至于“在技术学的理念中,人也可以看成是技术的产物”。毕竟,人还是需要有一种连续性的、超越个体生命长度的、乃至永恒性的慰藉。

更大的问题在于,技术的发展已然动摇了人类存在的根基。人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是谁?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旦遭遇了计海庆所讨论的“心灵上传”技术,还有没有固定的答案?如果说,“人的存在是可编码、可传送、可复制的”,这是不是从技术哲学的意义上论证了康德所要求的三个假设之一的灵魂不灭?虽然“个人同一性”成了问题,但是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让人们有可能从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中解脱出来。在Nicola Liberati的后现象学视角看来,“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们还改变了人们的自我认识,以及赋予价值和意义的方式”,反过来说,人也可以“发展一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来拥抱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人仍然是主动因素,是主体。

在本期“文化”栏目的“百年科幻与当代中国”专题中,与上述理论探讨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些历史的、现实的问题,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呈现。在当代中国如火如荼的科幻文化,与世界范围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强烈共振。几位作者都是科幻文化的研究者、观察者和参与者,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解析了科幻作为一种想象要素之于当代中国的多重意义所在,以及科幻文化对于它深度嵌入其中的社会结构有可能在各个方向上发挥出来的推动力。

“文学”栏目的三位“90后”青年作者聚焦不同年代的青年叙事。梁钺皓以路内和丁天这两位“70后”作家的文本为例,讨论了当代文学中的90年代的青年面貌;莫雨曦联系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80年代初期的“潘晓讨论”,重审了特定的时代情绪中作为现代个体的“青年困境”,两者都直接指向当下的青年心态。而康富强通过重读小说《检验工叶英》,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学新人”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所具有的穿越时代和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

“文艺”栏目在不同维度上谈论音乐。姜宇辉从哲学维度探寻一条超越秩序与无定之二元对立的音乐哲学的思路。朱昊冰从历史维度追溯海派钢琴音乐文化的建构历程及传播路径。而王志国、郁甲坤从女性主义维度寻找男性主导的音乐发展史中对女性的历史定位,进而在此维度上探讨音乐领域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三篇文章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构,而它们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的建构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科幻栏目媒介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关于栏目的要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