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外农村景观发展经验对国内“产村景”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2023-09-11 08:14李子游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景观发展

李子游

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4

乡村又指非城市化地区,通常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以从事农业活动(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是传统文化的孕育之地,与城市相比有着独特的风光与韵味。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在消费主义和城市化的引导刺激下,乡村景观的规划建设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形式化,逐渐失去与传统村落的传承与联系,原本纯朴的乡村景观被迅速改变,影响了乡村风貌的整体感与和谐感。如何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创造富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当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国内乡村发展与景观建设

自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中国乡村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革。从最初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发展模式,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户经营模式,乡村实现了从以粮为纲的刚性发展到包产到户自由发展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社会经济形态得到了不断的调整与重构,随着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乡村人民逐渐减少了与土地之间的绑定与依赖,中国乡村由之前费孝通所言的“乡土时代”逐渐进入到了“后乡土时代”[1]。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乡村开始出现因年轻人外出务工而导致的老龄化、空心化、甚至空城化等问题,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逐渐难以维持。据国家统计局显示,自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我国行政村个数减少了72338个,平均每天就有约20个行政村消失[2]。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先后提出了将乡村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规划、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建设“三大部署”、中国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乡镇规划发展政策,到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要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22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出台,至此我国乡村建设改造进入成熟阶段,开始进入转型重构期[3]。

近年来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常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国江南一带的水乡景观、中原一带古都的古城景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游牧景观等等,已经被中外游客所熟知。然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也出现了由于消费主义的刺激而形成的过分跟风模仿的现象,刻意强调所谓的民俗和古镇等元素而造成的低品、差质、审美退步和过度商品化,以及人为设计比重过多、色彩千篇一律等问题,反而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4],失去了与真实景观诉求和传统生活空间的联系[5]。对于中国大多数的乡村而言,游客的大量涌入可以带来迅速的经济增长,乡村旅游或可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不可喧宾夺主,乡村长期的主人和乡村规划的主要服务对象仍应该是村民[6]。新形势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不应该简单地将其他地方的经验生搬硬套,而应尊重当地的风土民情和资源禀赋,结合实际,将“产、村、景”也即“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有机的、平衡的融合在一起,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发展的规律,维护当地的特色和本质,才能更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国外乡村发展和景观规划的经验

英国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起源国家,长期以来在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拥有了相当完备的城乡规划政策[7]。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政府就逐渐注意到了工业革命对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遏制城市的快速蔓延,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出台了两部法案来保证乡村景观的生存,并对城乡之间的绿地做出了范围与面积的要求,保护乡村土地[8]。二战之时,由于英国沦陷于包围之中,饱受粮食短缺之苦,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在战后出台了相关法案严格保护乡村的农业资源,同时由于转型的需要,乡村景观开始与农业相结合,一是保证农业产品的正常生产以保障粮食安全,二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在之后的发展中,休闲娱乐和旅游功能逐渐加入到了乡村景观中,人们开始意识到景观不仅需要被保护,也同样需要被改变,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以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人文等领域。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将乡村的发展重点更多地放在改善生产生活的环境、提高绿色发展的质量方面,长期多方面资助乡村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使乡村发展获得更加可持续的生命力[9]。

法国的快速城市化晚于英国[10],从二战之后城市开始迅速扩张,而乡村的发展也与英国同样地将重点放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上世纪60年代后,乡村的发展危机突显出来,法国政府随即出台相关政策,确立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平等关系,保护农民的收入并提供社会保障,同时由于受到环保运动的影响,政府开始关注农业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法国的乡村政策开始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乡村综合规划转变,逐渐关注到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更多个维度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法国推行了“乡村复兴计划”,采取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绿色经济、合理开发资源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本世纪初法国又进一步开展了“卓越乡村”项目,在延续之前的扶持政策的同时,着重加强乡村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其中如葡萄酒、薰衣草、向日葵等特色产业均与乡村特色旅游结合,为游客所熟知,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非农村化快速推进,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城乡结构逐渐失衡。美国政府从70年代开始出台了相应法案扶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并采用类似城市的建设手法,兴建乡村公路等灰色基础设施,打破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的景观格局,用城墙或宽广的绿带规距地划分乡村的边界。由于美国70%的土地是私有的,政府便出台奖励政策,动员村中的土地和森林所有者主动参与到自然资源和景观环境的监管保护工作中,同时也帮助他们开辟踏青、狩猎、捕鱼等休闲旅游场所[11],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双赢。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掀起了“新城市主义”运动,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地方政府配合私人开发商在未经开发的土地上进行新城建设,从注重环境和低密度的田园式住宅,到围绕购物中心建设片区,自给自足的综合性小镇,以及以公交网络为导向的紧凑型小镇,实践了多个规划理论[12]。同时,人们也渐渐意识到抛弃传统建设风格和民俗元素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乡村的原生态风貌和自然景观造成的破坏,并开始对已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乡村进行生态化的综合性改造[13]。

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导致东京都心三区人口和产业压力骤然增大,而农村劳动力又严重不足,日本政府随即出台相关法案,借鉴英国“中心城-环形绿带-卫星城”的空间布局,保护近郊绿地,发展围绕东京等大城市的城市圈[12],并在70年代开始在农村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即因地制宜,在村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主导产业,振兴乡村经济[14],同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和农事体验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与乡村之间的交流,不断改善农村风貌。

韩国在二战后又经历朝鲜战争,大力发展国防重工,并在上世纪60年代取得了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农村发展则严重滞后于城市。韩国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实施了新村运动,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建设,进行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4]。韩国根据各地乡村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开辟出城郊集约型农业区、平原精品型农业区、山区观光型农业区等,并结合乡村旅游民俗节如蝴蝶节、泡菜节等发展农村特色旅游业,为农村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产村景”融合发展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乡村发展模式的对比可以发现,各国早期的乡村发展均以农业为重心,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和平时代的到来,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乡村普遍面临劳动力流失,后续发展无力的问题,单一强调第一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推出了多项乡村发展政策措施,并均关注到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结合带来的发展新动力,走向特色型、环保型、参与型的融合发展模式。

“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也就是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乡村,是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地域综合体[5]。其中,“产”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以农业为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其他副业等,产业影响的不仅是居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同时也影响着村庄的景观风貌;“村”是乡村实体的基础,包括居民生产生活的建筑房屋、基础设施等各类构筑物及其构成的三维空间,乡村为产业提供土地与空间资源,同时也是构成乡村景观的基底;“景”即是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及外来旅客能体会到的风光声色的综合体,包括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村落风光、厂矿风光、道路空间、建筑设施、人物服饰等的自然及人文元素,兼具观赏与经济功能。“产村景”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15],既互相促进,亦互相制衡,在乡村规划时应该统筹考虑,进行最大化利用。

乡村旅游是“产村景”融合发展的动力核心,是乡村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首先,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中去,增加了城市与乡村的交流,有利于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同时,农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可以以旅游业为导向进行个性化设计,如农田进行美化改造后提供拍照打卡、种植采摘等场地,农产品及手工艺品的加工流程同样可以考虑增加游客的参与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其次,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吸引外流人才反乡工作和创业,缓解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为乡村发展重新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另外,乡村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基本单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集经济性、观赏性、体验性、教育性为一体,能正向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乡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联动、保护传统乡土文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与整体形象、丰富与激活乡村产业业态,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6]。

当然,在乡村旅游与“产村景”融合发展互相促进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持平衡性,即旅游发展不能过于超出市场需求以及乡村的实际承受情况,避免产业过剩导致资源浪费、虚假文化架构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注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 结论

乡村转型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近代的乡村建设与英法美日韩等国有很多共同点,从注重发展农业到多产业共同发展,从保护自然景观到发展乡村旅游,各国均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不断指导乡村发展。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村景”一体化发展模式对于保护传统村落、延续乡土文化、发展乡村经济、保持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模式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也是“天人合一”理念在乡村发展中的体现。

猜你喜欢
景观发展
景观别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