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价值重构与理论品格

2023-09-13 17:31郭根山
中州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郭根山 艾 磊

从党的性质和100多年的奋斗历程与实践成果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有能力、有魄力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自身幸福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不仅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征、实践要求和基本原则做了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奋斗中不断拓宽人民幸福的实现渠道。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

区别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开始的为了资本增殖而进行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始于人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100多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被动反抗到主动选择、积极寻梦的伟大过程。在10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但是100多年的奋斗实践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各有侧重,从国家独立、制度建立、道路选择等多个角度构筑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格局。

1.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1840—1949年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抗争,走西方的路,向西方学习,一直是那个时代各个阶层先进分子的主导思想。但是以此思想为主导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甚至辛亥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独立的国家为巨大社会变迁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当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害怕中国通过这种所谓的“先进道路”富强起来,从而脱离其控制,而国内封建主义则企图通过强固的封建制度达到继续控制和奴役人民的目的。因此,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成为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首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后带领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生活,从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再是在被动反抗中的无奈选择,而是在主动寻求中不断前进。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阶级压迫的旧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是追求人民幸福的前提。这样,“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意味着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取得了第一个先决条件——民族独立,为新中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四个现代化”探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是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时期,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时期。国家独立和人民当家做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群众基础。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指出了“一化三改”的核心内容,其意图就是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并举。毛泽东也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316这表达了党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愿望。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4]自此,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四个现代化”的说法流行起来。

习近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成就时说,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党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探索成果和巨大成就,必须充分肯定”[5]。

总体来看,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采用“防御性发展”[6]的方针,即在保障国家生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基本上坚持了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这个原则。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断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与需求,不断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思路,不断纠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偏颇,坚持实事求是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取向。

3.“三步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年)是现代化建设的腾飞时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形成时期。其重要标志是:第一,党重新将现代化建设当作中心工作。邓小平指出:“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7]237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这个新时期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国策的具体化与战略化,有利于集中全党和全国各民族力量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在1979年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这说明,党中央从实际出发,正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始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断完善。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道:“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8]237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上先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断完善,实现了从“经济小康”向“小康社会”的飞跃,有力地指引着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不断细化。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党的十三大在全面审视国民经济发展现状与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这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实践发展的辩证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

从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来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发轫于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构思于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初衷,着眼于人民更高的生活水平的目的。邓小平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116“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7]265这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衷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也是对人民的呼声的回应。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这一时期党还没有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认识,但“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的提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为新时代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入新的历史征程。10年来,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良好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党中央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初心教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廉政建设,锻造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升人民的政治参与度,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党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以“四个自信”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方向,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营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思想氛围;党不断加强民生建设,加大对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党一直以人民的生命健康为最高使命,积极投入社会资源保民生、保供给,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的社会基础;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党在新时代始终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指引,带领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与建设虽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甚远,这体现了党在新时代实现小康社会的毅力和决心,也体现了党在奋斗基础上对前途的乐观把握。第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党的十九大从战略安排的角度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9]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此更是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第三,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理论形成于实践,同时也要指导实践。我们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这一概括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理论特质、实践要求和基本原则,更是对党过去几十年实践经验的凝练与升华。

至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正式形成,它既有理论内涵,又有理论特征;既有奋斗指向,又有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又一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发展性,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重构

党的二十大向世界郑重宣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规划与奋斗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以人民的幸福需要为主要诉求,以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共同富裕彰显独特气质,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突出特征,以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理想追求,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亲民和善、兼济天下的政党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现代化的价值重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实践主动性与理论自觉性,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1.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诉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2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观的内在要求。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生存的根基和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人民幸福的实现与否是检验党的执政效能的终极指标。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实现人民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富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具有辩证统一性,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的最终归宿,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国强”与“民富”协调发展,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机制,追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在现代化建设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在多种分配方式和社会保障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不断在实践中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导向的主旨回归。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人民幸福贯穿于党奋斗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着重解决不同时期人民最迫切的幸福需求。100多年来,为实现人民幸福,党先后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民经济发展基本格局,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小康社会,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其间,党先后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可见,实现人民幸福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诉求。

2.坚持党的领导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气质

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独特气质,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实现共同富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底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23《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1]只有共产党人才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也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够领导无产阶级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的100多年奋斗历程证明了近代中华民族能够历经风雨而仍屹立于世界东方,根本原因就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解释我们为什么过去能够成功,我们未来怎样才能继续取得成功的制度优势。因此,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政策内耗”;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属性,避免现代化建设向资本“低头”;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底色”与共产主义理想,避免中国式现代化“变色变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2]的中国化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大同”“小康”思想的现代表述,更是克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物役”弊端和贫富差距现象的唯一选择。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在于缓和群体矛盾、调动群体积极性、更好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从毛泽东“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3]437,到习近平“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共同富裕,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提升各种经济成分的生产积极性,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物质文化需求压力;同时,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健全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机制,对于克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高福利带来高索取,高索取带来高通胀,高通胀维持高福利”的恶性循环、正确处理“共同”与“富裕”的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生产力的现代化,更表现为生产关系的现代化。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包含人与人的关系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化两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2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也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3]这就是说,人类社会产生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自身的利益。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索取”与“回馈”的双向过程。“索取”是指人对自然界的获取,“回馈”是指人对自然界的保护。西方现代化是典型的先“索取”后“回馈”甚至不“回馈”的过程,坚持资本优先,以最大限度从自然界获取物资为首要目标,以维持资本高增殖率为至上原则,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环境质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将环保问题“政治化”,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用“绿色法令”等条款在道义上绑架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政理念,将保护环境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进行,将生态保护引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这对西方式现代化具有超越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共生”理念弥合“索取”与“回馈”的对立关系,突破人们在西方式现代化的思维框架内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构建起真正的属于人民的、“友好”的现代化模式,开创了现代化的新形态。

4.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追求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誓言,也是中国就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世界进步关系给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表现在:第一,这是一种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文明。这种文明不再是属于某个少数人的阶级或者少数人群体,而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必将被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文明形态,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二,这是一种真实的文明。这种文明不再是以往剥削社会中服务于“封建剥削”或“资本增殖”的真实目的下的为缓和阶级矛盾而形成的“工具人”的文明。第三,这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明。这种文明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文明形式。它以“社会人”的人格假设考量人民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再是将人的需求简化为物质满足这种自然属性。第四,这种文明是一种和平、平等的文明。它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整体上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主张以对话解决人类社会争端,和平与合作将是这种文明的主流思想。这种文明下的世界各国不再以经济实力“论资排辈”,世界各国只有大小之分,绝无强弱之别。

中国式现代化将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更积极有力的影响力彰显其世界意义。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为那些既想实现自身发展,又不愿失去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尽快发展起来提供了新选择。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格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科学分析中国的客观实际,守正创新,坚持了合目的性与合逻辑性相统一、政党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推动国内建设与世界文明发展相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实践主动性与理论自觉性。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品格:真实性、开创性和世界性。

1.真实性:既具可实践性,又有可实现性

实事求是基础上的鲜明的实践性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理论特征,这也是其真实性的突出体现。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这决定了党的一切理论方针不可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坐而论道”,而必须是落实到行动上的“身体力行”;这也意味着党的一切理论方针必须具有真实性,必须是行之有效的,或者至少是可行的政策安排。

理论的真实性建立在对国情、世情和民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基于对国情的客观把握之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22,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特征,更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实际国情。超大存量的人口基数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存量巨大的人口会形成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弥补后发型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时间紧、限制多”的不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更大的艰巨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满足十几亿人口量级的需求是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其中充满了风险与挑战。基于以上实际情况,党认为我们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1]22。这就是一个百年大党的责任担当和理论自觉,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清醒与理智,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工作方法。

真实性充分体现在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步骤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就是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发展形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的、具有可实现性的理论布局和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一战略安排是对落实“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具体规划,没有改变既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步骤、有次序,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一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这一战略安排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只提出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到203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这一做法体现了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与量力而行的原则,体现了党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心和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的谨慎态度,既有战略上的前瞻性,又没有好高骛远,在理论上具有可实现性。

2.创新性:既坚守正道,又勇于创新

党过去100多年探索的经验教训证明,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有现成的路子供我们选择,也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供我们直接套用。我们既不能走苏联、东欧国家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走西方社会以侵略他国换取自身发展的歪路,更不能走故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坚持走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找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探求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在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止。第一,在理论架构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一脉相承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发展,这就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第二,在道路选择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保证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能够有效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既保证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底色,又提升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第三,在实现形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这就超越了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就是经济现代化”的理念,创新了现代化的实现状态,形成了全面协调的现代文明理论。第四,在实现方式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齐头并进、良性互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理论创新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实践创新,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又建立起了良好的、成型的制度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性的理论品格根源于对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正道、勇于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以牺牲人民利益满足少部分人私欲的现代化历史,也避免了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为基础、过度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畸形道路,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3.世界性:既立足国内,又胸怀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观照世界。“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4]65党的二十大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中国发展的同时胸怀世界,关注人类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24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将自己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之中,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同时也向世界输入了诸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破解世界发展难题,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更是中国式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重要特征,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的理论品质。

世界性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路径。席卷世界的现代化浪潮带给全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全球留下了诸多难题,发展鸿沟、贫富分化、幸福悖论、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性安全危机事件频发,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走向用质量换取速度的怪圈。中国式现代化破解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解决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在“大政府,小市场”还是“小政府,大市场”的关系上徘徊,苏联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了“一大二公,纯而又纯”。这些理念都没有正确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甚至抹杀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的相互协作,解决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的第二个难题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问题。西方现代化无不是走先牺牲人民利益,再采用“高福利,高镇压”这个“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保持社会表面上的稳定。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中心发展经济,注重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推动人民生活的全方位改善,不但解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问题,还调动了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外,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用自己的实践表明,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实现现代化也并不是只有西方一条道路。现代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只要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最好的。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的现代化道路,“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1]16。

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也向世界证明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光明前途,世界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用鲜活的事实、丰硕的成就、系统的理论引领着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4]64,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社会主义好、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为那些正处于彷徨和落寞的国家走向富强提供了经验借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走过了众多的“娄山关”“腊子口”,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民用奋斗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一定能够实现。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四个自信”,抢抓百年未有之机遇,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奋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