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智慧水利基础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3-09-14 21:30纪成林周雁飞唐大伟
治淮 2023年7期
关键词:枣庄市水务河长

纪成林,何 凯,周雁飞,赵 文,唐大伟

(1.枣庄市城乡水务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枣庄 277020;2.泗水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济宁 273200;3.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江苏 常州 213022)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加快枣庄市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天空地一体化水务感知网和高速安全的新一代水务信息网,实现了枣庄市各类水务要素信息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基本形成水务业务智能应用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实现水务重点核心业务的全面融合与协同,为水务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撑能力,实现了枣庄市水务管理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务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务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和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1 智慧水利建设前基本情况

枣庄市水利信息化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信息感知网空缺,水利基础数据较少,现有的信息网络无法互联,水务管理工作智能化较低,水利设施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功能区水质自动监测比较薄弱;管理业务系统还不够完善,信息资源综合共享能力、面向公众服务和决策支持的应用水平还不能适应带动水务改革发展的需要。

2 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1 健全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机制

成立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工作;配足配齐工作力量,在市城乡水务事业发展中心设置水文化与信息化建设科,负责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为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2.2 坚持多点发力提升智慧水利基础建设水平

随着水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枣庄市城乡水务系统数字水利建设经历了从以水灾害防御为主,到水灾害防御、水生态治理、水政务协同等多种应用方式共同支撑的大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数字水利建设体系。2022 年之前建成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枣庄市防汛抗旱查询系统(雨水情遥测系统)、枣庄市山洪灾害预警发布平台、枣庄市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枣庄市河湖划界确权信息管理系统、枣庄市水利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等,通过一系列信息化系统建设,省、市、区(市)三级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对44 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17 座大中小型水库水文监测设备的全覆盖。

2022 年先后完成枣庄市智慧水务平台、数字蟠龙河平台、岩马水库标准化数字运行管理平台、庄里水库智慧管理平台、胜利渠智慧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建设任务。其中,枣庄市智慧水务平台按照“强感知、汇数据、搭平台、创应用、保安全”的思路,建设“一张网、一张图、两平台,N 项应用”,加强了工程运行安全管理,优化了工程运行调度方式,实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提高了洪水灾害预防和预警能力,增强对突发性灾害和潜在危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降低洪水灾害带来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对提升水务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能力,推进水务现代化进程,支撑新阶段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庄里水库智慧水利管理平台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构建数字孪生水库为核心,建设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庄里水库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实现数字水库与物理水库全要素精准映射和同步仿真“三维”运行,将大幅提升庄里水库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枣庄胜利渠智慧灌区平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大手段,深入落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建设“一朵云、一张网、一张图、N 项应用”,融合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实现了闸站管理调度、设备设施管理和水利工程监测三个数字化进程,为领导决策调度提供了直观化、可视化的支撑。

2.3 开展智慧河湖及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将运河沿线统筹纳入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合理利用等工作,开展全域规划、协同管控和实时监测预警,着力提升智能监测和管控能力”要求,认真做好原有信息系统维护工作,及时做好新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1)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开展智慧河湖建设,通过搭建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河湖水情、雨情、水质等信息的在线实时监测,有效提高了水环境治理能力。市防汛抗旱信息查询系统也称雨水情遥测系统,于2010 年建设、2017 年进行站网优化整合,全市共选定92 处雨量站,其中市城乡水务局33 处、滕州市城乡水务局20 处、市水文局32 处、市气象局7 处。新系统整合了市气象局的雨情和原市水利和渔业局、市水文局的雨水情数据资源,实现了全市雨水情信息的统一发布和互联网、手机移动实时查询,雨情信息包括日雨量、时段雨量、次雨量及雨量柱形图查询等,水情信息包括日水位信息、整点水位、实时水位信息查询等,还可提供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实况信息。“十三五”以来,先后经受了“摩羯”“温比亚”“利奇马”“烟花”等强台风及强降雨严峻考验,为全社会提供了实时准确的雨水情信息和快捷高效的查询方式,有力提升了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平。

(2)在河长制湖长制建设方面,枣庄市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于2019 年建成并在枣庄大数据中心上线运行,该系统以云计算、物联网、自动化、移动应用等现代技术为支撑,以河湖网格化管理思想为指导,创新河长制管理机制,将全市河(湖)长制涉及的所有河湖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建立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机制和多途径的信息公开机制,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中来。同时开发了河长制APP,面向河长、河长办、河道专管员提供信息查询、巡查上报、即时通信等服务,实现了“智慧管理”,为解决河湖管理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3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3.1 区市信息力量薄弱

各区(市)城乡水务系统数字水利和网络安全工作经费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激励措施不够。

做好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是关键。要建立长效宣传培训机制,提高现有技术人员水平,加大高水平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力度,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推动智慧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

3.2 系统运维水平不高

信息化维护机制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存在重建轻管轻用现象,甚至个别信息系统在维保服务到期后未续保。同时,部分信息化设施使用年限较长,运行压力突出。

要开展运维管理达标活动,对各信息系统明确专业的运维管理单位,做到脱保再保、到期续保,切实发挥最大效益。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达标活动,逐步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开展等保测评备案工作,实现应备尽备。

3.3 网络安全监测能力亟需提升

大部分单位没有配备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没有配套安全监测服务,多停留在“通报不到、状况不明”的状态;也未采购入侵防御、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网络设备,未定期对安全日志进行分析查看,难以及时准确掌握网络安全状态。重要信息系统未按照要求做等级测评,也未迁移至市大数据中心政务云,未实现标准化云管理。

开展重点信息系统实行标准化云管理达标活动,分步推动重点信息系统实行标准化云管理,消除网络安全风险。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抓好水务行业网络安全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按程序向省水利厅、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中心及时汇报寻求支持,实现“一处报警、处处设防;一处威胁、处处处置”

猜你喜欢
枣庄市水务河长
山东枣庄市核果类果树研究所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作品展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水务智慧巡检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NB-IoT的智慧水务建设探讨
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水务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讨
图说河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