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研究

2023-09-20 03:50张靖熊辰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

张靖 熊辰阳

[摘 要]虚拟教研室建设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首先介绍虚拟教研室的内涵、分类、特征;其次,提出了成渝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意义;最后,从建设任务、建设原则、建设模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成渝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路径,提出其建设任务包括根本任务和四项主要任务,建设原则包括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动态建设的三维度相统一,建设模式包括“一体两翼”的运行模式和“广泛吸引、纵向贯通、多类延展”的成员分布模式。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思想政治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成渝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9-0026-04

教研室是我国大学构建的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它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在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实体教研室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2021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0号),提出在全国首批试点建设400个左右虚拟教研室。[1]重庆市教委会响应文件精神,同月发布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渝教高发【2012】15号),提出拟在全市首批遴选50个左右虚拟教研室,鼓励联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高校建立区域性虚拟教研室,联合周边省市和高等教育发达省市高校建设全国性虚拟教研室。随后不久,重庆市教委公布了重庆市首批48个虚拟教研室名单。2022年2月和5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439个、第二批218个,[2-3]共计657个虚拟教研室。2022年5月1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虚拟教研室启动仪式顺利进行,[4]为区域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加速器”。

虚拟教研室已经成为加强成渝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成渝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虚拟教研室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一)虚拟教研室的内涵

虚拟教研室是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由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师通过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而形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虚拟教研室与传统教研室同中有异。两者的相通之处在于,都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5]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1.虚拟教研室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运行载体。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https://vtrs.hep.com.cn/#/)是目前主流的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经过首批和第二批虚拟教研室试点申请,截至2022年11月30日,此平台已成功开通了656个虚拟教研室,吸引了共计50722名成员加入,这些成员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科研的教师。2.虚拟教研室团队成员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开放性是指成员不仅包括本校本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教师;流动性是指成员可以动态加入和退出虚拟教研室。

(二)虚拟教研室的分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在2022年3月1日召開的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培训会中,提出要通过分类探索、分步推进、加强协同三种方式建设虚拟教研室。

建设内容方面,虚拟教研室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课程教学虚拟教研室。它面向教师群体,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以协同开展一门课程或一个课程群的建设为目标,通过协同教研和在线课程交流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5] 2.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它面向教师群体,以学科交叉为中心,以协同开展一个专业(群)的建设为目标,教师在不改变原有行政管理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交叉、多组织交叉,联合开展新型专业建设。[5] 3.教学研究改革虚拟教研室。它面向高校教务群体和教师群体,以形成教学新范式为中心,以协同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形成教学改革新范式为目标,形成多区域多校协同教学改革环境,协同推进教学改革。[5]

建设范围方面,虚拟教研室可以分为校内、区域性、全国性三类,[6]呈现出区域从小到大,学校、省市、全国多层次覆盖的布局。

学科方面,虚拟教研室可以覆盖理工农医文等主要学科领域,[6]是多学科融合交叉的教师教学共同体。

(三)虚拟教研室的特征

虚拟教研室以传统实体教研室为基础,但与传统实体教研室同中有异,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高质量的人才引领

高质量的人才是虚拟教研室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虚拟教研室的负责人需要由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等高水平教师担任。[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7]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虚拟教研室以高质量人才为引领,既能彰显名师的标杆引领作用,又能加强教研室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王易教授负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虚拟教研室,已开展多次线上教研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高校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参与讨论,集中展现了人才的引领力、凝聚力、号召力。

2.高质量的协同共享

高质量的协同共享是虚拟教研室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协同共享,加强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推动高校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料库等,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1]协同共享能将新的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资源推广给教研室成员,实现实践应用,教研室成员可以通过互动反馈机制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化研讨,形成共享-评价-实践-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如河北大学柴素芬教授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虚拟教研室,以“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了第一期示范课,291名成员参与其中,示范课内涵丰富,极具针对性、启发性和可推广性,大大拓展了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思路,是协同共享的良好探索。[8]

3.高质量的教学保证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9]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虚拟教研室通过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途径,帮助教师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大到整个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制定,小到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怎么讲授,在虚拟教研室中,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9]同时,虚拟教研室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促进成渝等西部地区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提升,解决高校教学名师资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北京理工大学李林英教授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础构成,牵手西部高校的中青年骨干构成的虚拟教学研究团队。[10]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可以引领成渝地区高校思政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可以促进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可以促进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引领思政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

教研室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组织教学研究、落实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能力的基本载体。高校教研室经历了初创期、定型期、恢复期、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大学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大,在促进高校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思政教师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11]这就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把教学和科研作为统一的整体,既要重视科研,也要重视教学,以教促研,以研助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的负责人及核心成员都是本领域的高水平教师,他们在教研室教学和科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始终发挥人才支撑、智慧中枢的作用,凭借他们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号召力,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校教师加入,从而引领思政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

(二)促进优质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习题库和试题库等。

虚拟教研室作为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数字化战略的产物,教研室成员不仅可以跨专业、跨校、跨区域,而且教研场所也从线下转为线上,教研活动形式也更加广泛多样。教研室成员不仅可以在信息平臺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下载其他成员的教学资源,教研室负责人可以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保留优质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7]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9]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例如思政课程教学示范课,以教研室核心成员为授课主体,以教学过程中的共同难点章节为主要内容,邀请名师专家点评,教研室成员可以在线下结合各自的校情、学情进行教学模仿,并及时反馈教学成果,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促进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路径

以成渝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为研究对象,从建设任务、建设原则、建设模式三个方面对其建设路径进行分析。

(一)成渝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任务

成渝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教研方式、加强教学研究、共建教学资源、开展教师培训为主要任务。

1.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7]

成渝地区高校在建设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的过程中,教研室每一个成员应始终牢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深刻领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把立德树人作为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根本任务,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2.具体任务

(1)创新教研形式

成渝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探索突破时空限制、便捷高效、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1]教研室成员要及时更新教研观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教学沙龙、教学讲座、示范教学、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加强教学研究

成渝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新在“虚拟”两字,应通过线上的方式由名师引领开展便捷高效、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各成员高校应在线下及时推广和应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成果,有效缓解目前实体教研室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有效化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

(3)共建教学资源

成渝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要邀请对某一课程(群)、某一专业、某一领域志同道合的教师群体加入,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教研室的成员要有开放、合作、共赢、互利的意识,同时教研室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成员共享资源,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做好资源管理。

(4)开展教师培训

成渝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还要发挥人才引领的作用,通过“老带新”“传帮带”,形成老教师培养新教师,资深教师辅导新任教师的教研室文化,通过常态化的线上教师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二)成渝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原则

成渝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动态建设的三维度相统一原则。

1.三维度相统一的建设原则

(1)问题导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性原则,致力于解决教师教学遇到的共同难题以及科研中遇到的前沿性问题。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虚拟教研室的成员要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集中探讨某一门或多门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中的共同难题,建立问题库,进行集中化解。对于科研中的前沿性问题,成员中的高水平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其科研能力。

(2)交叉融合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坚持交叉融合性原则。教研室成员不仅应来自本校本专业的教师,而且应该广泛吸引跨校跨专业的教师加入,还可以邀请校外第三方机构负责人加入。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可以邀请本校或跨校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哲学、外交学等专业的教师加入,发挥跨学科协同教研的优势,解决教学内容中的知识难点。还可以邀请校外第三方机构负责人加入,发挥第三方机构在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思政课配套教材出版、思政教学微课慕课制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动态建设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坚持动态建设原则。一方面,教研室研究内容应因事、因时、因势而动态变动,要根据最新思政课程教学热点问题、教师共性需求、思政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主题。[13]另一方面,教研室成员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应随研究任务的完成进行灵活性变动,教研室核心人员应遵循自愿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流转或微调,其余成员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成员可以动态加入或退出教研室,也可以动态加入多个虚拟教研室。

(三)成渝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模式

成渝地区高校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应邀请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担任负责人或核心人员,要积极探索“一体两翼”的运行模式,探索“广泛吸引、纵向贯通、多类延展”的成员分布模式。

1.“一体两翼”的运行模式

“一体”是指以虚拟教研室为主体,“两翼”是指线上协同教研和線下实施探索,“两翼”是“一体”持续发展运行的根本保障。除此之外,还需要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引领作用,发挥线下实体教研室的基础支撑作用,发挥相关课程及专业虚拟教研室的标杆示范作用。

2.“广泛吸引、纵向贯通、多类延展”的成员分布模式

首先,成渝地区高校地处西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教研资源相比东部、北方地区的高校有所欠缺。因此成渝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要积极邀请东部、北方地区已开通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的教研室负责人加入,同时也要邀请西部其他省市的高校思政教师加入,形成广泛吸引的成员分布模式,通过线上研讨的方式,借鉴其他教研室的建设经验。其次,以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为主体构建思政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同时吸引成都市、重庆市其他本科院校、专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思政教师加入,形成双一流高校为引领,普通高校加入,纵向贯通的成员分布模式。最后,教研室成员不仅应包括综合性高校,还应该包括师范、理工、交通、医药等专业性院校,形成多类延展的成员分布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720_545684.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203/t20220322_609822.html.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206/t20220602_634144.html.

[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虚拟教研室启动仪式暨高校智慧教学研讨会顺利举行[EB/OL] .http://jyxb.swu.edu.cn/s/jyxb/index1sub2/20220518/4849862.html.

[5]战德臣,聂兰顺,唐德凯,等.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23-31.

[6]骆香茹.虚拟教研室:形式可“虚”,落地要“实”[N]. 科技日报,2022-09-07(6).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虚拟教研室”成功举办第一期示范课[EB/OL].https://vtrs.hep.com.cn/#/detail?id=05b4a5c0-5a04-46c0-8399-9f43d29cb386.

[9]陈彬,龚家琦. 虚拟教研室:做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引领[N]. 中国科学报,2022-04-26(4).

[10]智慧思政高端峰会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启动会顺利召开[EB/OL]. https://vtrs.hep.com.cn/#/detail?id=68ec3b1b-8035-461d-a075-82644052a64d.

[11]桑新民,贾义敏,焦建利,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97.

[1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l.

[13]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程
浅析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人文关怀
试论网络时代高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学的语言技巧
积极遵循“中国梦”指引着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以中考引导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多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课的优化路径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