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实验室”:跨学科视角下艺术生产的新范式

2023-09-22 01:07文敏婕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跨学科艺术家

◆郑 达 艾 敬 文敏婕

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不断兴起,跨学科的艺术创作范式得以开拓与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跨学科的合作方式逐渐被跨媒介艺术家们青睐,同时,具有研究特征的艺术实验室应运而生。这些艺术实验室模式兼具技术研发能力、媒介实验能力,为艺术家的创作开启了全新的方法。将艺术家的工作场所定义为“实验室”,让艺术家的工作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含义,也标志着艺术家由个人走向团体。

“实验室”是一群人在使用科学工具的基础上,以实验项目为起点,并结合现代的管理手段,以研究的方式展开知识生产的工作的场所。在艺术领域,实验室不仅是创造艺术品的物质性空间,而且也是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同时更扮演着“知识”的培养皿的角色。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采用“基于实践的研究”作为研究方法,将创作本身作为实验的对象,并专注于探讨当下的媒体文化与科技生态等议题。“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延续跨学科的创作范式,进一步探讨“机器”“自然”与“人”的协同关系。

一、溯源:“艺术家实验室”的演变

(一)艺术家实验室的开端:艺术创作团体

自14 世纪开始,在欧洲的公会中,艺术家从个体走向团体的趋势逐渐流行。这一趋势使得艺术家更容易找到可以依附的团体,同时重组织的特征也促进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作品交易。15世纪形成的大艺术家作坊,例如韦罗基奥工作室,采用学徒制的形式,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艺术家团体,并通过协同合作来完成委托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 世纪中期数字革命发生,使得科学实验室成为科学研究团队和科学家组织的中心,研究重点也就转向研究模型与研究的对象,艺术家团体开始在实验室中开展理论研究并解决功能问题。随着艺术家融入实验室环境,在21 世纪初提出了“艺术中心”这一偏向于社区(community)的概念。科技艺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具有跨学科特性的艺术家实验室成为被广泛讨论的议题。混合实验室借鉴科学实验室的组织形式,以跨学科团队的方式开展研究,将研究过程视为创作方法,所探讨的议题观照当下实际。

(二)艺术家向实验室迈进

迈克尔·奈马克(Michael Naimark)提出构建“艺术实验室”的设想,强调“艺术实验室”需要兼具艺术中心和研究实验室的功能。[1]同时以非盈利公司的性质进行管理,在不损坏艺术或研究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对于使用前沿技术和需要组建跨学科团队的艺术家来说,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需要。

艺术家向实验室(Laboratory)迈进,意味着艺术家的工作方法产生了自上而下的革新。其创作思路、作品类型、团队运行模式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与之前以个人为中心的创作模式存在差异。艺术家逐渐成为集体对话的一部分,从个人走向团体。艺术家实验室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基础,通过实验项目展开对新技术为创作媒介的探索,艺术家团队运用金字塔型、导演中心制、扁平式和项目制等现代性的组织方式。[2]在创作流程上,从相关文献调研、材料的实验和原型的迭代等流程逐步构成规范化的研究范式,探索“基于实践的研究”的研究方法。艺术家的实验室逐渐形成完整的架构,创造力、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表达方式也逐步趋于成熟。综上,构建“艺术家的实验室”也是基于技术的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新生产模型。

二、重构:当下艺术创作的生产模型

班夫新媒体学院创始人萨拉·戴蒙德曾描述,艺术和实验室之间存在一种张力,需要区分这种张力到底是来自艺术与生产模式之间,还是艺术与纯粹科研之间,或是艺术和商业之间。[3]延伸萨拉·戴德蒙的描述,可以辨识出艺术生产的三种模型:①以工作坊和工厂作为生产的场所;②实验室(Laboratory):基于过程的研究;③艺术家实验室: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介于研究和生产之间。艺术家实验室的艺术生产模式利于跨学科间的合作,并且可协助使用新型技术的艺术家进行技术迭代和知识生产的工作。

(一)工作坊+工厂的模型

以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工厂为例,他仿照工业生产线来制作作品。“工厂”超越一般工作室的概念,它不仅是创作各类作品的场所,也是艺术家、娱乐名流、文化青年和学生争相探访的目的地,具有社交场所的属性。在“银色工厂”时期,安迪·沃霍尔监督艺术工人们在工厂内制作版画、海报、鞋子、书籍或是其他的产品,这使得他可投入到电影创作,五到六年间完成近30 部影片。[4]与安迪·沃霍尔“银色工厂”具有相似工厂属性的是村上隆的“铁皮艺术工场”,然而这个工场兼具“仓储中心”的功能,共有昭霞(Asaka)工作室、三芳工作室以及Kaikai 办事处三个地点。[5]采用工厂化的制作流程:村上隆构思手稿—设计团队转化计算机绘图—外包给制作绢版—工读生进行上色,以艺术家个人为创作中心展开,形成一种机械化的复制。

图1 不同类别实验室的组织形式、特征、目的

在这种模型下,工厂作为生产的场所,其本身的艺术性对艺术家的意义在于从艺术家个人创作理念展开,为艺术家生产艺术品及其艺术工人提供实际场地。

(二)研究实验室的模型

成立于1992 年的Interval Research Corporation,是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技术孵化器,致力于技术的创新、寻求解决方法并创造技术,成立期间产生超过300 项专利。从研究人员架构来看,研究实验室的组成结构呈现出艺术实验室的雏形,由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包括电影制作人、设计师、音乐家、艺术家、工程师和软件开发商。此外,他们还与一些大学实验室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例如皇家艺术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研究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沉浸感、互动和叙事等方面的研究来构建实体和虚拟互动空间,进而建立理论和设计标准。他们通过调查青少年对电子媒体的倾向和对游戏风格、娱乐的偏好这样的研究议题,来寻求识别性别和文化差异,预计区域和经济差异,从而确定设计原则。

研究实验室强调研究人员需参与到实验项目过程中,通过参与不同的实验项目,他们致力于解决前沿技术问题,这种基于实践过程的研究,构建了新的研究理论并寻找解决功能性问题的方法。

(三)艺术家实验室

艺术家实验室作为一种研究模型,兼顾研究与发展,介于研究和生产之间,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这种研究模型对创造性从业者或者艺术家的吸引在于,通过与现有实践紧密联系,促成跨界合作,尤其是跨学科间的合作。例如由8 个欧洲文化机构组成的Studiotopia(Scine,Art, Anthropocene)计划,在整个计划中有一项是艺术与科学驻地计划,在2 年期间为13 位艺术家+13 位科学家提供合作的机会,在其官网的博客中,无论是艺术家Christiaan Zwanikken(荷兰)与科学家Emmanuel Grimaud(法国)和DM Hoyt(美国)合作的《共沸离心机》(Zoetropic Centrifuge)通过探究植物的“超强敏感性”,还是在下一章节重点分析由跨媒体艺术家Maja Smrekar 与科学家Jonas J·rgensen 合作的《喂养算法》(Feeding Algorithm)都展示出艺术与科学“双向奔赴”的探索,驻留期间产生的成果、开发的概念、研究材料和艺术品将在2021 年至2022 年期间在展厅展出。

受这种模式启发,艺术家们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旨在打破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合作,并逐渐形成跨学科的艺术团队,学科壁垒的打破赋予了艺术创作更多的可能性。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技术实验、数据以及最后的艺术作品每一部分都不会被“浪费”,因为他们将研究过程本身作为创作方法,从而形成高性价比的知识产出,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艺术议题也是创作方式更迭的体现。

三、建构:艺术家实验室的研究范式

艺术家实验室采用“基于实践的研究”(Prac tice- based Research)的研究方法,通过科学工具的使用来开展面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尽管这类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已存在35 年,但在不同的领域对于“基于实践的研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设计研究中,重点在于理解实践的本质以及如何改进实践;在创意艺术领域,“基于实践的研究”侧重点在创作过程和创作的作品上,从这个角度出发,创作出的作品在重新理解实践的含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实践的研究”对从事科技艺术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6]一方面,将实践嵌入到研究过程中是“基于实践的研究”这一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从制作、反思和评估中获得的经验将直接反馈到作品上,研究和实践在创作过程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故实践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实质性的证据。另一方面,实践导向的研究并不依赖于作品的创造,创造的作品可能只是成果的一部分,研究的问题也产生于实践过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和实践为导向的研究循环迭代。这种研究模式下,其实践经验不仅仅是包含实验主体的感觉和从自我出发的个人经验,还包括实践的本身和如何传达和迭代经验的能力与过程。

鉴于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现状,首先,财税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自我进步的意识。国土资源财税预算管理人员需要拥有会计、审计、核算、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对预算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更要明确整个预算管理流程,才能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切实的执行。所以,必须要使其自身有积极进取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图2 艺术生产的三种模型

(一)“艺术家实验室”的实验:设计工具的再设计

1983 年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洛杉矶成立工作室,于大卫·霍克尼来说工作室是一个观看的空间,制作图片的行为产生地。他通过在实验室搭建透镜观察的场景来追溯前代艺术家的绘画方法,在实验室里,他模拟前人绘画的场景,探究前代艺术家们如何运用科学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并将实验室里搭建的场景以照片和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版为文献资料《隐秘的知识》,这本书也揭露了凡·艾克时期的艺术家们运用透镜这样的科学工具进行艺术生产的工作范式。[7]大卫·霍克尼实践前人透镜观看的方式,并通过不同的手段探索新的观看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工具。邱志杰也在《机器视觉和新的人类经验》系列中阐释了镜子、透镜、望远镜、显微镜这些科学工具的出现,从而促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时至今日,以昂贵设备作为技术基础的时代已然过去,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工具和技术逐渐低廉化,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工具逐渐亲民。而“低科技”在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创作中也被提出、挖掘与延伸。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在交互设计领域,采用交互设计5 原则,探索物理交互设计方法,并设计了物理交互设计的工具—低科技艺术交互板,从而总结出交互设计方法,扩充交互设计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化设计流程,同时也将设计工具的研究过程面向社会,使交互设计的从业者以及学习者能够应用这些设计方法。例如在2017 年将低科技交互板应用于和腾讯CDC合作的交互设计训练营,与深职院的学生一起举行了为期10 天的工作坊,将物理交互设计从方案执行到方案落地所形成的交互设计流程完整的进行了实践,此次工作坊的实践经验,也反哺了交互设计的方法。

图3 低科技艺术交互板设计图

直至2022 年,为了贯彻这一交互设计方法,在亚运村《数据池》使用基于AI 摄像头的空间交互设计的落地及应用,从交互设计的软件平台到硬件方式的扩展,设计交互工具一直处于“进行中”的状态,艺术家实验室最后的产出成果,不仅仅指代开发板本身,也是基于实验过程产生的交互设计方法。

(二)“艺术家实验室”的实验对象: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1995 年成立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工作室,在埃利亚松的创作作品系列中,有一组源于“网格穹顶”结构的创作,通过研究“网络穹顶”结构,他产出了关于此结构的艺术作品。此后,在1996 年埃利亚松开始和几何学家艾纳·索尔斯泰恩(Einar Thorseinn)合作进行《89000 54》作品结构的设计,这一实验项目及其结构的使用,也催生出埃利亚松关于几何结构作品的创作。例如,同年创作的《通过突然的直觉实现》(By means of a sudden intuitive realisation),到2000 年的《五重隧道》(Fivefold Tunnel),一直延续至2018年创作的《平地之光》(Flatland light),都围绕“网格穹顶”结构展开。

随着主体实验室衍生出其他研究实验室,多样化的研究室也扩充艺术家的创作路径,逐步形成了“嵌套关系”。例如2014 年埃利亚松和建筑师塞巴斯蒂安·贝曼(Sebastian Behmann)成立了Studio Other Spaces,通过跨学科和实验性建筑项目以及公共空间艺术品将艺术与建筑联系起来,寻找基于实验的空间设计方法。为了更好地展示艺术家实验室及其工作,艺术家团队也注重其网站的建设,展现整体架构实践的方法。

基于实践的研究是为了通过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获得新知识,“实践”与“研究”具有互补性的特征,展出于2019 年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作品《!brute_force》,跨媒体艺术家玛雅·斯姆雷卡(Maja Smrekar)从“人工智能可以从狗身上学到什么”这个议题出发,进行基于实践的艺术研究,并在项目的网站公布了该研究实践的研究过程。

基于实践的研究方法使艺术家实验室成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的集成体,在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实践过程中以互动艺术、机器艺术以及智能艺术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设计报告,来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生产艺术创作工具,运用“低”成本、易获取的材料,通过DIY 自行组装的方式进行作品制作。例如2015 年互动影像装置《生成的线索》通过自行组装的小型电脑来形成作品运行的设备。拆掉已产品化的笔记本电脑,选取其裸露的屏幕,以及重新组装微型电脑,加入麦克风传感器,构成作品运行的物质媒介,通过编写的processing 程序制定作品动画运行的规则。

(三)“艺术家实验室”的研究视角:一种跨学科的范式

在前文提到基于实践的研究是艺术家实验室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决定了艺术家实验室具有跨学科特性。艺术家实验室将科学、技术、审美、生产活动等结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揭示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例如数据可视化,如何利用艺术手段(图像、图表)获取可感知的信息,进而为观者提供新的观看维度。

同时艺术家实验室使用的创作媒介具有技术前沿性。从团队构成来看,团队成员背景的学科多样性,决定了团队具有跨学科的特征,这也侧面要求艺术家需要有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明晰的研究方法。实践中,围绕实验项目展开的创作也反哺创作过程,同时围绕实验项目展开的创作在实践中也反哺创作。在实验室中,艺术家有着艺术家、教育者、研究者和技术专员等多重身份,多重身份的混合也决定了艺术家自身需要具备自我跨学科的能动性。

构建跨学科的工作范式首要任务的是塑造团队协作精神,搭建不同学科背景人员之间的沟通平台。例如在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中,面对实际创作项目时,可以通过可视化软件系统框架的研发,搭建编程人员与艺术创作人员的沟通平台,实验室还通过对新型材料的测试与技术实验形成实验项目,利用交互工具的开发和硬件设计来支持艺术创作的工具,与此同时团队间展开跨学科的合作,对团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备快速迭代、原型设计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的组织方式。

如今,跨学科概念在艺术领域的日益凸显,从侧面也强调了跨学科的潜力。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不仅仅是将技术作为呈现艺术创作的手段,也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创作思路与视野。

图4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研究模型

四、转向:未来的“艺术家实验室”

(一)艺术媒介的扩充

当下的媒体展览逐渐呈现出媒介多样性的特征,也印证了本雅明曾说过的一种观点:每一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阶段,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得成效。20 世纪50 年代技术与艺术的界限开始被打破,艺术家从技术的发展来获取艺术创作的新媒介,帕特里克·麦克雷(W.Patrick McCray)在《制作艺术作品》(Making Art Work)中集中讲述了三个场所的故事:艺术与技术实验(EAT)、交叉学术期刊(Leonardo)、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8]这些场所探讨了艺术家和工程师参与“混合实践”的方式,将艺术、技术和科学领域连接在一起,通过新技术,创造视觉和听觉上引人注目的多媒体作品,产生了一种新的创造性文化。[9]随后,1982年新媒体艺术家开始正式专注于生物实验室,乔·戴维斯(Joe Davis)作为最早从事湿媒介艺术实践的艺术家之一,在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基因可作为媒体艺术家创作的新媒介,从而为新的艺术领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交互艺术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进步而发展,面对当下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环境,智能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媒介。在机器学习时代,艺术家们正在探讨机器创造力,赋予机器以艺术家的身份。这也催生出艺术的新模式,艺术家成为制度构建者,扮演着元艺术家的角色,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和机器的关系。[10]机器学习系统的自主性和不可知性为创作和感知艺术提供了新的方式,从而也将我们再次拉回到《制作艺术作品》里所描绘的艺术与技术运动的高潮时期。通过制造艺术的过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但是人们最终体验的是产品而非过程,在新技术不断兴起的今天,基于技术的艺术让我们意识到了什么?

(二)作为教育者的艺术家

艺术家实验室团队在跨学科特性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艺术家需要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自身跨学科的能动性;另一方面需要外部的学术资源和资金作为研究支撑。这在实际组建过程中成为需要面临的现实困难。

然而,尽管困难依旧,成立于综合性院校的艺术家实验室也有其优势。他们可以从综合性大学的交叉学科、相应的课题申报以及相关企业的合作获取相应的技术支持与辅助,同时综合性院校还提供了更多元的数据样本。以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为例,依托于综合性大学的平台,团队的组织架构呈现出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生- 导师的多样性。在教学工作方面,艺术家实验室的设计研究可以从更多样的数据样本中受益,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学生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锻炼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以过程为导向,以成果为目的的学习及实践中,团队间的协作以及专业知识都会得到提升。[11]

在国内的研究中并不缺少此类案例,如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EAST- 科技艺术季,官方报道显示,艺术季的举办目标在于建立科技艺术教育联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探讨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的应用。

五、结语

艺术家实验室不仅仅是艺术家生产作品的场所,它也扮演着作品在美术馆空间或公共空间中呈现,并进行后续迭代的生产模型角色。艺术家一场展览的开幕不仅意味着这一阶段艺术研究的成果展示与总结,更象征着下一阶段艺术研究的归零。如果将艺术家实验室比作电脑中的文件夹,那么其中的子文件夹名称将是艺术作品、研究过程、展陈形式和知识成果。在艺术家的实验室中,艺术家以研究者和技术专员的身份存在于团队之中。在艺术研究过程中,艺术家是研究过程的中心人物,跨学科的团队协作将问题具象化,形成文字纪要、设计图纸、设计报告、学术论文等一手的研究资料,进而阐明研究的目的、背景、方法、过程和结果,并将其整合到研究对象中,基于实践的研究方法应用于面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艺术家实验室本身也是艺术家及其跨学科团队精心打造的“艺术作品”。在实践项目中,他们通过技术实验和作品生产来迭代创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进而形成艺术家实验室这样的生产模型来面对基于实践的艺术创作,并更好地践行用研究的方式来探索艺术创作的研究范式。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跨学科艺术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