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诺夫对天山西部的考察

2023-09-23 02:36李耕耘
伊犁河 2023年4期
关键词:伊犁天山

李耕耘

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在武力征服中亚的同时,凭借着地缘优势,积极组织和赞助了多次中亚探险考察活动,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俄国在中亚进行侵略扩张服务。作为欧洲进入天山中心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第一人,谢苗诺夫无疑是俄罗斯中亚探险考察最著名的先驱人物。

谢苗诺夫(1827-1914),全名为彼得·彼得罗维奇·谢苗诺夫(Петp Петpович Семeнов),是俄罗斯地理学家、植物学家、统计学家、探险家和社会活动家。谢苗诺夫于1827年1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乌鲁索沃村(今俄罗斯联邦利佩茨克州恰普雷金区)的一个地主家庭,15—18岁在近卫军和骑兵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圣彼得堡大学当旁听生,开始走上自然科学的研究道路。1848年,谢苗诺夫通过了学士学位的考试,并于同年与好友达尼列夫斯基一起完成了圣彼得堡至莫斯科的徒步旅行,途中采集了各种植物、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考察旅行。1849年,他成为俄罗斯地理学会会员,并被安排负责学会图书馆的管理工作。1851年,谢苗诺夫受地理学会理事会的委托,着手翻译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卡尔·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亚洲卷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萌生了前往天山进行深入考察的想法。1853年,谢苗诺夫到德国柏林大学继续学习地理学,从师于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并与“丝绸之路”一词的提出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相识。在洪堡的建议下,谢苗诺夫决定探索当时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天山山脉。谢苗诺夫在自传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天山的向往,写道:“亚洲山脉的最中心——天山尤其吸引我,而欧洲人的脚步尚未到达那里,对于它的了解也仅仅是来自于枯燥的中国典籍。”在当时,有关天山地区最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史料被认为是唐代玄奘法师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但玄奘在书中也仅仅是对天山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这种状况下,谢苗诺夫为了获得更加详细准确的信息和资料来对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亚洲卷进行补充完善,同时也为了能够扬名于世界地理学界,更坚定了深入天山进行科学考察的想法。结束留学回到圣彼得堡,在完成《亚洲地学》第一卷的翻译和出版后,谢苗诺夫以“收集所译李特尔《亚洲地学》一书后两卷中所涉及国家的信息,特别是关于阿尔泰山和天山的信息”为由,向俄罗斯地理学会理事会提出赴天山进行考察的申请。因为担心会遭到俄国外交部方面的反对,禁止他考察与中国接壤的地方而叫停天山考察活动,谢苗诺夫在申请书中并没有提及天山,而仅是说要到阿尔泰山、吉尔吉斯草原(今称“哈萨克草原”)等地区进行考察。由于这一考察计划顺应了俄国在中亚扩张的政治需要,俄国政府及地理学会不仅批准了他的考察计划,并且还给予了一定的考察经费资助及其他方面的支持。这是俄罗斯地理学会派出的第一支前往天山山脉以及伊犁河谷的科学考察队。

1856年5月初,经过精心准备,谢苗诺夫从圣彼得堡出发开始天山考察的旅程。他首先乘火车到莫斯科,而后沿公路到下诺夫哥罗德,在这里买了一辆四轮马车,驾上驿站的马,便沿着西伯利亚大道前进。经过喀山、叶卡捷琳堡,翻越乌拉尔山脉,穿过伊希姆草原,6月1日到了鄂木斯克。在鄂木斯克,谢苗诺夫拜会了沙俄西西伯利亚总督古斯塔夫·伊瓦诺维奇·加斯弗尔德。加斯弗尔德是沙俄侵华的急先锋,1851年他刚接任西西伯利亚总督,就派遣伊瓦梯也夫中尉率领两名地形测绘人员和数十名武装士兵组成的考察队深入清朝伊犁将军管辖的阿亚古兹河、阿克苏河、伊犁河下游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东南岸进行探测考察。1854年,加斯弗尔德派遣一个步兵营和300名哥萨克部队,侵入中国领土伊犁河中游地区,在古尔班阿里玛图建立堡垒据点,次年改名为维尔内(即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由此沙俄建成了北起塞米巴拉金斯克,中经阿亚古兹、科帕尔(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市),南到维尔内的新西伯利亚堡垒线,每20—25俄里建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驻有足够数量的哥萨克军队,切断了伊犁将军所辖驻防清军的正常巡边路线。加斯弗尔德对谢苗诺夫的考察活动很感兴趣,表示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在这里,谢苗诺夫还结识了两位日后继承其中亚探险考察事业的年轻人,一位是格里戈里·尼科拉耶维奇·波塔宁,另一位是乔坎·钦吉索维奇·瓦里汗诺夫(哈萨克汗国阿布赉汗的曾孙)。

6月3日,谢苗诺夫离开鄂木斯克,在巴尔瑙尔耽搁了一周半的时间后,考察了阿尔泰山的植物、地质和俄罗斯移民情况,然后继续南下,于8月5日到达塞米巴拉金斯克。在这里,他偶遇了已经写完《死屋手记》的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自己流放的全部经历讲述了一遍。第二天,谢苗诺夫从塞米巴拉金斯克出发,顺着俄军巡逻驿道,取道阿亚古兹,8月11日傍晚来到科帕尔。接下来几天,他考察了附近的准噶尔阿拉套山脉,搜集了一些岩石、高山植物和少量的硬翅昆虫标本,然后就病倒了。8月24日,他感觉自己已经痊愈,就决定继续向维尔内前进,途中在傍晚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强烈的地震。8月30日,渡过伊犁河时,在他面前出现了许多这个地区所特有的灌木丛林和草本植物,“其中伏牛华的极其优美的姿态使我不胜惊讶,每年这个时期,它总是一嘟噜一嘟噜地结满了红色硕果,它比人要高一倍甚至两倍之多。”“动物群同样也有极其突出的特點。且不说那些藏匿在大片芦苇丛中的野猪、虎、雪豹和豪猪等,单就龟、蜥蜴和蛇,像昆虫和蜘蛛一样,多得令人吃惊。”雪豹是生活于天山雪线附近的岩栖性动物,没有在伊犁河畔芦苇丛中出没的记录,这里可能记述有误。谢苗诺夫遥望着南面巍峨的外伊犁阿拉套山脉,感慨道:“在欧亚大陆上的任何地方,我没有距离这样近地看到过更高的山峰,因为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在高加索、土耳其斯坦,甚至在更高的天山,在那些地方经常见到的高大的雪峰,只是它的绝对高度,而对一个观察者来说,它们的绝对高度没有一个地方能达到4000~4500米,但是直接屹立在伊犁河低地上的外伊犁阿拉套山脉的雪峰却具有这样的高度。”当晚,他在暮色中抵达了维尔内。

经过两天时间,谢苗诺夫前往伊塞克湖的30人考察队就配备组成起来,于1856年9月2日下午从维尔内沿着外伊犁阿拉套北麓出发,向东渡过伊犁河的支流塔尔加尔河、伊塞克河。伊塞克河即是清代嘉庆年间徐松所著《西域水道记》中记载的“伊西克图水”,书中卷四《巴勒喀什淖尔所受水》写道:“塔尔噶尔水发源东北流百六十余里,有伊西克图水由南来汇。”伊塞克河谷是外伊犁阿拉套风景最秀丽的一条河谷,绿树成林,多半是苹果树、杏树和山楂树。谢苗诺夫听说了很多关于伊塞克河谷里的瀑布和瑰丽的绿湖(加斯勒库勒),于是到河谷中考察,在此发现了老虎的踪迹并进行了追捕。之后继续向东,转入图尔根河谷溯河而上,翻越了阿森套山口和塔布加尔特山口。9月9日,谢苗诺夫顺着外伊犁阿拉套南麓的山前地带来到伊塞克湖东端,成为继伊万·翁科夫斯基之后第二个到达伊塞克湖的俄国人。他看到伊塞克湖“湖水是清澈的、蔚蓝色的,看起来十分优美,但它稍微有点咸味,不适于饮用……湖水浩淼,一望无际。”这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大清池”的记述是何其相似。9月16日,谢苗诺夫基本上按来时的路线返回到维尔内。

9月21日,经过几天修整,谢苗诺夫又带领90人的队伍沿外伊犁阿拉套山脉西行,顺着卡斯捷克河谷由北向南翻越了外伊犁阿拉套山脉,进入楚河河谷,在托克马克附近转向东行,于9月27日对伊塞克湖西端进行了考察。谢苗诺夫这次考察伊塞克湖西端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了解伊塞克湖与楚河、库捷马尔德河之间的水文地理关系。通过实地考察,他否定了欧洲学者关于楚河起源于伊塞克湖的论断,证实楚河绕湖而过。谢苗诺夫在给俄罗斯地理学会的信中是这样写的:“第二次大规模楚河之旅的成果超乎我的预期。不仅成功地穿越了楚河,更沿这条路线到达了伊塞克湖,也就是它的西端,而那里还从未有欧洲人踏足,当然也未做过任何的科学研究。”9月28日,谢苗诺夫及考察队沿伊塞克湖北岸向东北方向行进约15俄里,翻越外伊犁阿拉套山脉,于10月1日回到了维尔内。

1856年10月初,谢苗诺夫考察了阿尔腾艾麦尔山口附近的卡图地区地下煤层燃烧形成的假火山现象。阿尔腾艾麦尔,清朝文献写作“阿勒坦额默勒”,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准噶尔阿拉套山西段,原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游牧地,清朝统一西域后为伊犁将军巡边路线所经之地。伊犁的巡防部队由惠远城出发,向西经霍尔果斯、齐齐罕、奎屯等卡伦,出阿勒坦额默勒山,过哈喇塔拉至勒布什,与塔尔巴哈台所属巡察官兵会哨。道光年间,清朝国力日衰,以巡卡会哨替代巡边,防务内缩,巡边制度废弛,致使沙俄利用新疆防务紧缩后的漏洞,趁机侵入和蚕食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此时,阿勒坦额默勒已经为沙俄所侵占,并设立了俄军巡逻站。

10月17日,谢苗诺夫穿着哥萨克服装,带着两名哥萨克人,离开科帕尔,从小路翻过准噶尔阿拉套的一个山口,20日在中国博罗胡吉尔(又作“博罗呼济尔”)卡伦,追上了从科帕尔前往沙俄驻伊犁领事馆的邮车,混入到押送邮车的队伍中。他们在1名清军军官率领20名骑兵的护送下,沿着通往伊犁惠远城的大道向东行进,经过了霍尔果斯城(即拱宸城,今霍尔果斯市境内兵团第四师62团团部所在地),当晚在一个卡伦歇息。谢苗诺夫看到“中国卡伦绿树成荫,与俄国巡逻站相比,迥然不同。”细心的中国人也已经发现穿着精致的谢苗诺夫与其他哥萨克人有些不同。哥萨克们回答说谢苗诺夫是一个降职受处分的官员,是他们军官的亲属。清军军官于是邀请谢苗诺夫到位于塔勒奇(今果子沟)山口的家中做客。第二天,谢苗诺夫带了一名哥萨克翻译,随清军军官一起前往,晚上目睹了陨石的坠落:“天空出现了耀眼的陨星,发出响亮的声音,碎成几个火团落了下来。”他们推测可能落在了塔勒奇山口的北坡。谢苗诺夫没有在清军军官家中待太久,他必须在邮车到达伊犁惠远城之前赶上队伍。

当谢苗诺夫穿着一身哥萨克军服出现在沙俄驻伊犁领事馆领事扎哈罗夫面前时,扎哈罗夫大为吃惊。扎哈罗夫(1814—1885),清代文献写作“杂哈劳”,全名为伊万·伊里奇·扎哈罗夫(Иван Ильич Захаров),俄国外交官、汉学家,是一位与近代伊犁历史有着密切相关的人物。早年毕业于沃龙涅什传教士学校和圣彼得堡神学院。1840年随第十二届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团来华,久居北京,期间努力研习满语、汉语。1850年回国进入俄国外交部亚洲司工作。1851年作为科瓦列夫斯基上校的通译参加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谈判。这个不平等条约准许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设置领事馆,俄国商人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设置贸易圈并享有免税贸易特权,为俄国第一次在中国取得设立领事馆和领事裁判权。扎哈罗夫于当年出任俄国驻伊犁领事,成为俄国驻中国境内的第一位领事,后升任总领事。1862年任中俄会勘地界俄方全权代表。1864年协同巴布科夫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同时,他对中国新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研究,为沙皇政府侵略扩张献计献策。1869年后在圣彼得堡大学任教。1875年所编著的《满俄大辞典》出版后获满语文学博士学位,并以其学术性和实用性获得了俄罗斯地理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1879年任汉学教授。他是俄国汉学家在编纂满语工具书方面成绩最突出者,1879年编写的《满语语法》作为圣彼得堡大学满语教材使用。他还著有《中国的土地所有制》《中国人口历史评述》《中国西部领土记述》等著作。

扎哈罗夫热情地接待了谢苗诺夫,并兴致勃勃地领着谢苗诺夫参观他漂亮的石砌房屋和位于伊犁河边的果园,并拿出了一张地图(这是扎哈罗夫在一位西伯利亚绘图员的协助下,从中文资料中复制的中国准噶尔和天山地图)在地图上标出了当时俄国人在巴尔喀什湖地域所进行的地形测量。谢苗诺夫在扎哈罗夫家里住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详细了解了中国的城市、商品、集市和寺庙情况后,于10月27日随着返回的邮车离开伊犁。当年11月初,谢苗诺夫考察队经塞米巴拉金斯克返回巴尔瑙尔越冬,为来年的考察活动作必要的准备。

1857年春天,谢苗诺夫再次来到鄂木斯克,与西西伯利亚总督加斯弗尔德交换考察心得,并提出进一步南下侵占中国领土的计划,建议:“为了保障我们占有和管理吉尔吉斯草原,有了这些堡垒很快就可以实现完全必要的措施,就是说把我国国界线向前推移:从乌拉尔—奥伦堡—西伯利亚—额尔齐斯一条长线,推移到维尔内与我们在锡尔河上已经有的一些堡垒(彼罗夫斯克堡垒)连接起来的一条短的边界线上。”他赤裸裸地认为俄军对外伊犁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化的巩固,对俄国的功绩不亚于阿穆尔河(即黑龙江)流域的占领。

4月21日,谢苗诺夫再度启程前往天山腹地考察。27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與从托木斯克赶来参加考察队的画家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科沙罗夫(Паве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шаров)相会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他考察了伊犁河沿岸平原的各种花卉和野生动物,看到春天富饶的伊犁河沿岸平原宛如一座百花盛开的花园,发现了10多种全新的、当时尚无人论及的植物,认为伊犁河沿岸平原的动物群,其奇异的程度不在它的植物群之下。5月13日,从伊犁斯克(今哈萨克斯坦卡普恰盖市)沿伊犁河而下约40俄里,在塔木加雷塔什峡谷的一处悬崖上,谢苗诺夫看到刻有藏文题词,认为这些题词原来并不很古老。看来它是在18世纪中叶准噶尔统治时期刻的……题词是在标志准噶尔的西部疆界。5月14日,谢苗诺夫来到维尔内,为进入天山腹地考察做些最后的、扎实的准备工作。5月29日,谢苗诺夫的考察队已经全部配备好了,有58人、12峰骆驼和70匹马,同样沿着外伊犁阿拉套山脉北麓东行,通过奇里克河谷,翻越谢伊列克塔什和图赖格尔两座山口,再次来到伊塞克湖东岸。6月12日,考察队经过伊塞克湖南面的克孜尔扎尔(柯尔克孜语“红色悬崖”的意思。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乌孙国赤谷城所在。谢苗诺夫在游记中则认为这个“红色山谷”只能是伊塞克湖东面的贾尔加兰河谷)。谢苗诺夫认为克孜尔扎尔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历史作用早在公元七世纪即已开始。他判断玄奘西行求法翻越天山的路线,可能是从阿克苏由扎乌卡山口越过天山,下到伊塞克湖南岸,沿湖的南岸西行,经楚河到塔拉斯河上游和千泉地区。谢苗诺夫带领考察队翻越扎乌卡山口,深入到纳伦河源地带,在高山草地上,看到那一片片宽阔的林间旷地上,长满了一种特殊的、无法形容的、金黄色的葱头。他因此认为中国史籍把天山这一部分叫作“葱岭”,意即“长葱的山”,然后循着原路返回到伊塞克湖东岸。谢苗诺夫向当地的喀喇吉尔吉斯人(今作“吉尔吉斯”,清代文献称“布鲁特”,中国境内的译作“柯尔克孜”)了解伊塞克湖冬天的情况。据说伊塞克湖上冬天很冷,但是从未冻结过,冬天很少下雪,只有在波浪冲击不到的小湖湾里,湖面上才覆盖一层冰。这个说法证实了中国古代把伊塞克湖称作“热海”是恰当的,伊塞克湖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暖湖”,和“热海”的意思是相近的。6月24日,谢苗诺夫在柯尔克孜族布古部落的首领布拉木拜的帮助下,廉价租赁了70匹骏马、10峰骆驼和6位向导,从小卡尔卡拉河边的布拉木拜的山村出发,考察的目的地就是汗腾格里峰。6月26日,当谢苗诺夫登上科克扎尔山口,一幅意想不到的景象使之震惊:“在我们的正南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高峻的山岭,它的雄浑壮丽在我所见过的山岭中还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它是由许多巨大的雪峰组成……在群峰正中,孑然立着一座高高地突出在群山之上的雪白的锥形尖峰,它在山口以上的高度似乎要超出其它雪峰一倍……天空万里无云,只有在光洁夺目的汗腾格里峰的尖端稍低的地方,萦绕着一片浮云,像一顶轻盈的桂冠一般。”谢苗诺夫在科克扎尔山口既欣赏了世界上少有的壮丽风景,又自认为搞清楚了天山最高峰的山志学问题。他写道:“这些山峰,当地居民恰如其分地赋予它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腾格里塔格(灵山),把这些雪峰比作天之‘精灵,而把那座凌驾于群峰之上、威震群山的巨峰称之为‘汗腾格里,意即天灵之王。中国人把整个这条山系称为‘天山(天之山),即来源于此。”他同时在这里搜集了植物标本50余种,并测量了北坡的雪线高度。然后向南考察萨雷扎斯河(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关于两国国界协定中作“库玛拉克河”,南疆阿克苏河的上游支流)的河源冰川。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遇见了一大群盘羊在奔跑,当地的柯尔克孜人把盘羊叫作“科奇卡尔”。谢苗诺夫用望远镜观察,“这的确是一些很大的羊,长着一双特殊的犄角”,他断定这种半神话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描述的动物至今仍然存在着。考察队返回到科克扎尔河谷,转向东北走到特克斯河的河源地带,再顺特克斯河而下,对沿河高山植物进行采集。并绕过中国卡伦,准备踏查从伊犁逾天山至南疆的木扎尔特通道(清代文献称“穆素尔冰达坂”,即“夏塔古道”),在接到哈萨克大、小帐部落发生冲突需要协调解决时决定立刻返程。

画家科沙罗夫参加这次考察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画笔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准确地勾勒出天山的地形、地貌的特征,提供了直观的印象。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地理学会档案馆和托木斯克大学,还保存着科沙罗夫在考察中所创作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再现了天山壮丽的自然景观,描绘了伊犁河、巴尔喀什湖等河湖的风景,还有哈萨克族人物形象及其服装等民族风情的作品。对于画家在其考察中的贡献,谢苗诺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许。他在考察旅行记中写道:“画家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科沙罗夫和我们一起探险是非常宝贵的,他给予我们最多的不是文字,而是他的绘画作品”。

1857年7月29日,谢苗诺夫率考察队回到维尔内,沙俄占领军官员在广场为考察队举行了欢迎仪式。谢苗诺夫向当地沙俄占领军军官介绍了柯尔克孜族布古部落领地的范围,并说:“如果接受布古人加入俄国籍,不仅可以保证俄国占有伊塞克湖区域,而且保证俄国占有雄伟的天山的整个北坡和木扎尔特通道。”9月2日,谢苗诺夫乘马车离开维尔内,在返回路程上继续考察。10月底到了鄂木斯克,他在与加斯弗尔德会面谈话时说:“就我看来,完全有必要在这个边区建立一条牢不可破的边界线……这样一来,俄国的国界线,包括整个伊塞克湖区域在内,将以天山的雪脊为屏障,通过占领楚河河谷的防御点,封锁外伊犁边区入口的钥匙就不难找到了。如果俄国政府将来愿意把它的国界线沿着我国在吉尔吉斯草原上的辽阔的领地向前推进的话,那么就有可能由此进行勘察、选点,并且从楚河上的防御点到锡尔河上的彼罗夫斯基堡垒画一条新的边界线。”他的这番话获得加斯弗尔德的赞同。此后沙俄南下吞并中国西部大片领土正是如此实施的。当年11月15日,谢苗诺夫返回了圣彼得堡。

谢苗诺夫在《亚洲地学》第四卷前言中关于探险旅行家应具备的素质中是这样写的:“一个合格的地理探险旅行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地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善于观察,并能够和惯于收集相关领域的信息;同时还应勇敢、不怕牺牲和机智。”1856—1857年间,谢苗诺夫进入当时中国领土清朝伊犁将军管辖的伊塞克湖以及附近天山山脉进行考察,成为俄国及欧洲首位对天山中心地区进行实地科学探险考察的地理学家,从而在欧洲学术界享有极高声望。可以说在两次天山之旅中,谢苗诺夫基本完成了预定的考察目标。他首先对天山的雪线进行了对比测量和计算,确定其高度为3350~3500米。并且在汗腾格里峰北坡发现冰川,证实了李特尔和洪堡根据中国典籍所得出的天山有高山冰川的推论。同时,由于在考察过程中没有发现火山遗迹,所以谢苗诺夫据此否定了洪堡有关天山存在火山的论断。在1857年的科学考察过程中,谢苗诺夫除了对伊塞克湖和天山中心地带进行考察外,还对外伊犁阿拉套、准噶尔阿拉套和塔尔巴哈台等地区进行了考察研究,从宏观上搞清楚了西部天山的山脉、河流的基本走向,还有山口的分布与道路的通向。在考察过程中谢苗诺夫绘制地形图,采集了当地各类植物的标本,对天山地区的植物系进行了研究。但他喜欢随意将某座山峰、某种植物或某个地方以自己的名字进行命名,以示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根本无视当地已有的名称。谢苗诺夫同时还关注当地各时期历史文化遗存,并开展了民俗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谢苗诺夫曾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我所感兴趣的是验证喀喇吉尔吉斯人所說的,淹没在水里的建筑物遗址……可以推断,我在1857年6月14日到伊塞克湖岸边考察时所见到的建筑物的残墙碎瓦不属于中国乌孙时期(二世纪),而是属于中国的元朝时期(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可见,谢苗诺夫对天山的研究已经不止局限在地质、水文测量,而是从自然到人文全面地考察西部天山地区的情况,提供更丰富、完整的资料信息,帮助沙俄政府更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情况,以制定相应的侵略政策。所以中国学者认为谢苗诺夫天山之行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探险考察之旅。

1857年回到圣彼得堡后,谢苗诺夫向俄罗斯地理学会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出版两卷本带有插画和地图的考察旅行报告,并同时提交了更大规模的1860—1861年天山考察计划。由于俄罗斯地理学会此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并且认为近期没有开展宏大考察活动的可行性。所以,谢苗诺夫申请出版考察旅行报告和新的考察计划均未获得批准。尽管天山考察的旅行报告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版,但还是在一些地理刊物中得以部分发表。1858年,谢苗诺夫首先在《俄罗斯地理学会通报》和德国的《彼得曼地理杂志》上分别发表了天山考察的报告。发表在《俄罗斯地理学会通报》上的报告描述了1857年从桑塔什高原到扎乌卡山口和纳伦河的考察情况;而发表在《彼得曼地理杂志》上的报告则更为详细,介绍了在准噶尔阿拉套、外伊犁阿拉套、天山以及伊塞克湖等地的考察情况。1867年,谢苗诺夫又在《俄罗斯地理学会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其1856年所进行的伊塞克湖西端地区考察的文章;1885年在《美丽的俄罗斯》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天山和外伊犁地区》的文章。1908年,谢苗诺夫在其81岁高龄的时候,才根据自己的旅行日记,并结合对天山地区进行的研究,编写并出版了《天山游记》一书。对天山的考察和研究是谢苗诺夫一生最重要的科考研究活动之一,不仅使他本人靡声国内外,也翻开了俄罗斯地理学会中亚探险考察的新篇章。

1873年,谢苗诺夫任俄罗斯地理学会副主席,实际主持学会工作,并长期担任该职务。由于他的积极支持和倡导,俄国政府日益重视对中亚地区,特别是对中国新疆的地理科学考察活动。此后他又任昆虫学会主席、统计委员会主席,领导了俄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897年任俄国国务委员会委员。1906年11月23日,因为谢苗诺夫在天山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沙皇尼古拉二世特许在其姓氏之后冠以“天山斯基”的称号。1914年3月,谢苗诺夫在圣彼得堡去世。

猜你喜欢
伊犁天山
天山雪莲
天山牧歌
天山雪鸡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伊犁新天EPC项目过程控制实践
天山月
Пик Богдо-Ула в Восточном Тянь-Шане
伊犁之旅
丝绸之路与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