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3-09-24 13:34杨佳佳
支部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远大理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杨佳佳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突破,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遵循历史逻辑的客观要求,坚持理论逻辑的本质特征,践行实践逻辑的现实需要,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其本质要求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与国情相适应,只有在实践结合中形成理论具体,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战胜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将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基于历史逻辑基础上的道路探索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中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实践证明,走符合中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党就能够带领人民取得胜利;反之,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一)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历史是从1840 年西方国家以武力侵略的方式拉开序幕的,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各种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然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主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没有为中国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逐步探索,最终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以及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党把革命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开展合法的工人运动,这一策略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却忽视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最终导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同时,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逐步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具体国情和特殊国情,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历史和现实情况做出的正确选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根据当时的具体国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和平赎买”的方法,变革了所有制关系,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我们党对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认识不充分,因而遭遇过重大挫折,但却在此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八大根据形势变化提出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提出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新的社会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实践中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再加上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没能从根本上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早期,出现的一些脱离实际、忽视基本国情、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都是因为没有能够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初步探索遭遇挫折。

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的理论成果,本身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但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从而偏离了对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认识,走了不少弯路。

2.改革开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最初提出改革开放,其实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又一次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中国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只能从中国实践中得来;而中国实践,只能来自于中国人自己的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能够推动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能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经实践检验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系统总结新时代的具体经验,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的结合,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十年成就时将“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放到第一条,充分表明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定要有思想指引。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以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回应新的时代关切、回答新的时代问题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既是提出和解答时代之问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发展的理论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视角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考究可以看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中国人民依据本国国情,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理论逻辑。

(一)坚持事实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事实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里的事实,指的就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因此,从实际出发,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向具体真理的科学转化,即经由该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使之转化为适合本国实际的具体真理,在实践发展中寻求理论创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实践样态、新的发展诉求都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二)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形成了阶段性的行动纲领。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迈步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更要充分认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二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最高纲领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而是要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这一时期的最低纲领,并稳步推进,顺利实现最低纲领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实现最低纲领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忽视远大理想,最低纲领的制定和实施要以最高纲领为指引和方向,以实现最高纲领为最终目标,每一步都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必须认清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制定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不同实践形态的结合中,转化为适合中国实际的具体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内驱力,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科学分析历史方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努力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相统一。

(一)科学分析我国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科学分析中国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制定任何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所以能够实现新的飞跃,正是在对中国实践历史方位的精确判断和精准把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一些原则性设想,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创造性地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邓小平都曾指出,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我们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要求我们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要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也是在科学分析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1.道路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体现。由于在理论上同过去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在实践中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因此有些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质疑,开始怀疑改革开放政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事实上,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而且从实践上突破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更加注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经过新时代的砥砺奋进,从根本上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2.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伟大实践中逐步产生并确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展开新的历史画卷,展现出新形势下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时代内容。在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华儿女更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3.制度自信

近年来,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政治衰退乃至民主失灵等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却在一次次“中国崩溃”的论调中保持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全面保障,这一切正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它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既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同时又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4.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源泉和自信根基,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阶段,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能够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关键所在,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动摇。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科学性和必然性,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共产主义需要在不同阶段、多个时期的共同理想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践行共同理想和坚定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猜你喜欢
远大理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狗狗衔衔枝大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习近平论远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吃” 的远大理想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