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心理骨干要学会疏导“赋能”

2023-09-30 11:41袁付成陈运飞
政工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赋能成功经验防御机制

袁付成 陈运飞

心理疏导是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官兵心理健康、保持部队战斗力持续生成的有效途径和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有力保证。官兵心理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官兵本人的心理成长。因此,基层心理骨干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学会通过心理“赋能”促生官兵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官兵的心理能量。

一、重建心理安全,积蓄心理能量

安全感是指个体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外化表现为对自身、环境和事情发展的确定感和可控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安全感足够的个体会自尊自信、勇对挫折、敢爱敢恨、相信他人;安全感缺失的个体往往悲观消极、过分敏感、容易自我否定、人际关系不稳,进而导致成长意志薄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骨干在进行疏导工作时,要清楚安全需要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起点,安全感的缺失是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咨询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增强官兵的心理安全感,促进其心理能量的成长。一是帮助官兵明确安全感的来源。既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来自自身的自信及爱自己的心态。只有自己先认可了自我价值,才会生发出内在的安全感。二是引导官兵走出自责情绪。对自己的责难是导致内心产生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这种自责一旦产生就难以放下。因此,要引导官兵变换视角,通过分析自责情绪发生的过程,认识到自责是保护自己的另一种方式,从而逐步放松内在的不安感、沉重感与紧张感。三是关注他人的正向反馈。安全感低的人更容易关注的是消极的、负面的反馈信息,甚至还会放大泛化,这种对自我保护功能的过度使用一旦成为惯性,心理问题就很容易形成。因此,引导官兵关注他人的正向反馈,并允许这些正向的反馈和认可、赞美进入自己心中,点滴积累,日滋月养,消极心态也会自然改变。

二、寻找成功经验,探明心理能量

个体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容易因认知窄化导致对负面信息的聚焦,将大部分注意力倾注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很少甚至几乎不注意“问题不发生的时候”;还有一些人的思维方式以偏概全,常将不好的事情过度放大,一事不成即认为百事皆输,进而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这两类状况,如果多次发生会致使个体不断遭受挫败,极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丧失继续尝试的信心和勇气。有些官兵对于改变自身状况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些绝望,原因也在于此。

心理骨干在进行疏导工作时,要相信官兵有改变自己的能力,破除其心理上认定的“没有办法”,通过探寻官兵自己曾经的成功经验,使其能够看到自己拥有的心理能量,从而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增加对自身的掌控感,提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一是挖掘过往例外,寻找成功经验。官兵的问题并非一直发生,不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就是很好的成功经验。疏导过程中多用正向的语言提问例外情况,探寻潜意识层面的记忆和经验,如“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发生?”“什么时候情况会比现在好一些?”或者引导官兵想象并体会一个早期的愉快经验,在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记忆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应对方式。一旦官兵能够觉察到这些例外情况,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改变,这种新的体验和激励有利于唤醒其本来就有但未被使用的力量,增强官兵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尝试既有方法,激发成就体验。人的成长动力源于自身,过往的应对方法和成功经验也因源于自身而非外力强加,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最有效的资源。疏导过程中,用“以前遇到相似问题时,你是怎样做的”“那时你是怎么做到的”等问题来引导官兵回忆和思考,在帮其回顾以前运用何种有效策略的同时,收集具体的行动信息,明确处理问题的办法,也暗示官兵已经做过一些正向行动,增强其被肯定的感受。三是拓展成功经验,促进成长发展。疏导过程中一旦找到例外或成功经验,无论是多么微小或者偶然获得都应即刻给予关注、赞美和强调,并引导官兵探索其他的例外情形,进而发展出更多的、与疏导目标相关的例外,从中找出一些共同性的能量资源并不断复制,更有力地带动官兵寻找并拓展新的解决方式,实现心理新质的催化和成长。

三、运用奇迹假设,激发心理能量

个体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心理能量被压抑、沉溺而固结、不能自然流动导致的。压抑使心理能量保留在潜意识中而不能得到充分释放,情绪被阻而不畅快;沉溺则是为了获得某种暂时的心理快感,而不顾其未来可能面对的消极的长远后果,从而形成不良情绪或行为的循环,难以走出心理痛苦的怪圈。如不愉快时通过暴饮暴食或者自我放纵暂时获得放松和愉悦,但阻碍了更健康方式的交往,阻碍了成功、关爱和幸福的获得,发现自己不成功、没有爱和幸福时更不快乐,于是更加暴饮暴食或者放纵,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沼。

心理骨干在进行疏导工作时,如果发现是此类心理问题,就可以抛开问题的正面纠缠,进行未来假设,激发官兵心理能量,促使其自觉改变。一是引导官兵想象奇迹。通过提问,如“假如某天奇迹发生,你的问题得到解决,生活会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问题已经解决的最初迹象是什么?”引出官兵有关解决问题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尽可能要求官兵做更多细节上的描述。二是带领官兵进行思考。如“你如何觉察奇迹已经发生?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对征兆、迹象的询问,让官兵从最初的线索开始,找出改变发生的蛛丝马迹,等到官兵能够描述出奇迹发生的某些迹象,再将其从未来的假设情境拉回当前的例外,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三是引导官兵将未来联系现在。如提问“你一定是做了与以往不同的事情才会有这样的转变,那会是什么?”“你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改变再次发生?”引导官兵将问题解决与自身行动进行联系,帮其理清解决问题的路径,使其清楚地知道改变自我要从何处开始、经历了哪些步骤才使得奇迹发生,并通过了解问题解决所带来的更多变化、详细描绘心中的目标愿景,强化官兵当前改变的动机,从中找出可能的努力方向。

四、进行状态评量,标定心理能量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是由于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导致的。糟糕至极是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之一,当持有这种理念时,就会将事件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极其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结果,进而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焦虑、自责、怨恨、抑郁等负性情绪相继出现,即使进行心理咨询,这种陷入感也使其难以明确说出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心理骨干在进行疏导工作时,要学会状态评量,引导官兵把难以表达的观点、抽象的情绪状态、内在的感觉想法等内容与强度进行量化,既澄清了问题程度,协助评估、了解情绪受困的官兵此时此刻的状态,又标定了心理能量,为引导愿景、增强信心提供了可能。一是聚焦问题与咨询目标设置刻度量尺与相对位置。心理骨干只明确量尺两端代表最好(或欲达目标)和相对低点,再由官兵运用量尺刻度评量自己的状态。这样可以使官兵看到中间的连续而不会陷于是非、对错的极端选择,进而发现自己的潜在优势。二是通过评量问句连结官兵应对资源。如:若官兵评定状态为量尺刻度的相对低点,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更低呢?”从而扩大官兵的知觉范围,支持、鼓舞、赋能官兵思考如何持续应对或创造进步。若官兵回答是比较中间的评分,可以提问:“你是做了什么得到这样一个评分,怎样做的?是什么帮了你?需要发生什么才能增加1 分?”引发官兵各种微小的正向力量,带给官兵希望感和向好的期待,并促使其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三是结合疏导进程同步进行评量。量尺必须符合当前对话的脉络和需要,所谓较好和较差的两端要视对话的方向来定,评量向度也要依据讨论的话题情况来选择,不可急切推进。如官兵的能量意愿偏低,就应先探讨“如何维持平稳?”如官兵的能量意愿较强,则可以多加询问,如“你要做些什么才能增加1分?”“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能再增加1分?”提高官兵的意愿与信心,并向具有现实感的目标迈进。

五、重构心理防御,建设心理能量

心理防御机制源于个体成长阶段习得的抵抗冲突和焦虑的方法,是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面对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运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我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由于它是个体发展早期自我调节内部需要和外界限制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形成越早就越原始、效果越差、越接近变态心理,心理问题显现就越充分;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皮质发育,个体的心理整合能力也随之日趋复杂化,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逐渐增加,但过多或错误地应用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导致心理障碍。

心理骨干在进行疏导工作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顽固性”心理问题,就要考虑如何松动、拆解官兵的比较低级或原始的心理防御并进行重构,以建设官兵的心理能量。一是引导官兵认识到心理防御机制的两面性。遇到困难时,调动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暂时保护自我,减轻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帮我们渡过难关甚至激发潜能,调动自身的积极能量去克服困境,但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突破和发展。二是通过疗愈官兵童年创伤播种心理能量。童年创伤是指童年时被人为而非意外地不恰当对待造成的身体伤害与心理伤害,当事人因为年幼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或无能为力,因而形成的心理防御也最原始、低级。心理骨干要以自己的关爱增强官兵的自体力量,引导官兵疏通内在的爱恨冲突,帮助官兵消除对父母的怨恨和愧疚,重新建立起自我价值感。三是重构、建设心理防御机制重建未来生活信心。如通过认同的方式在身边找到榜样的例子,把痛苦和压力转化为认同和激励,从眼下的危机当中解脱去寻找新的目标。也可以通过升华这种最积极的、最富有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把个人心理情绪中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目标或渠道来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

猜你喜欢
赋能成功经验防御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乡村振兴“赋能”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英国废弃煤矿瓦斯开发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乡村振兴 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