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难点与发展动力研究

2023-10-04 03:59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张 阳

(西安航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77)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坚实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动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且效益低下的产业逐渐萎缩,而大数据、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更显迫切[1]。然而,当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水平还远未达到企业的预期需求,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严重受制。因此,国家适时提出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通过产业与高等教育的深度协作,从而促使人才培养、产业需要以及创新发展有机衔接,打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国家高水平职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也是产教融合战略得以推进的重要抓手,长期备受国内研究学者的密切关注,也产生了众多有益成果。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概念、现实困境与问题、产教融合水平测度、产教融合提升对策四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概念研究主要聚焦产教融合的定位及其与校企合作之间的差异[2-3];而大多数研究都关注了产教融合的现状与困境,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主要困难在于产教融合主体缺失、企业合作意愿不高、校企间培养理念冲突、政府帮扶缺失、行业指导乏力以及尚未构建起校、政、行、企协同推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4-7];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水平测度的研究大多关注产教融合的程度问题,现有成果认为其程度主要受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间的适配度和合作度影响[8-9];针对产教融合的提升对策研究,不同学者也给出了多样化的建议,但主要集中在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体制与机制、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通道、加强高校“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培养、多主体共同参与改善高校实践教学条件及注重高校应用型科学研究等方面[10-13]。

综上,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概念、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多以某一或某区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缺少在宏观视角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现实难点与发展动力的梳理,亟待结合高校和企业视角进行提升策略深入探析。有鉴于此,该研究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阻力”与“推力”视角出发,通过对当前面临的难题与发展动力要素的分析,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难点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发展,高等院校应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依靠深化企业合作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人才需要,由此产教融合也备受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关注。然而在现实发展中,产教融合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很多已有合作项目仍流于表面,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校方”主力军,其发展受到了多重困难的阻滞,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四方面的难点:

(一)传统合作模式难于突破

产教融合需要院校主动对接产业需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以及教学方式,受制于传统办学模式的桎梏,现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与专业主要围绕自身传统及热门学科和专业布局,并未深入考虑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也囿于传统,难于进一步突破创新。课堂授课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以及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流程严重脱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问题显著。当前的校企双方联合培养项目少,且现有合作培养大多流于形式,实践课程也没有经过校企双方的认真沟通和准备,对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够深入,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可见,当前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存在严重的学校供给与企业需求错配与脱节的问题,尚未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合作范式。

(二)“校热企冷”现状突出

现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主体多为地方政府或社会资本出资举办,尚缺乏企业与院校共同出资,双方共建共管并按照企业需要订单培养的产业学院,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话语权小,参与意愿较低。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出于改善办学条件与提高办学质量需求,加之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对于产教融合的热情较高,但实际操作中片面追求与企业的签约合作数量,同时合作的模式较为单一,大多采用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对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与实质性合作的重视不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授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行动较少,无法有效回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的定制化意愿,企业的获得感较低,致使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校热企冷”现象突出,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两种能力”,一般指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过硬实践技能的教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必须得到“双师双能型”师资的支撑,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任教师招聘主要以应届博士生为主,此类群体大多都是由校园到校园,虽然具备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却几乎没有任何的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不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现有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提升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逐渐开始鼓励教师考取相关执业证书或短期前往企业下厂锻炼,但对于教师的评聘标准并不看重实践能力,因而相关措施也最终流于形式。

(四)政府引领与监督作用不到位

产教融合的重要价值在于将产业的最新技术标准与工艺流程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培养环节,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以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求。由于当前的市场调节机制尚不完善,企业缺少参与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机制,亟待政府发挥双向对接作用,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并依靠行业协会等半官方组织加以指导与规范。此外,由于受制于监督机制缺失,地方政府也没有组建专门的监督机构进行调节与监管,造成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开展的现有产教融合项目往往出现权责不清、合作协议难于落地的非正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众多企业对产教融合抱有观望态度,参与相关深度合作也裹足不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动力

产教融合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其发展必然也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双重协作与配合。在具体实践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学校招生美誉度、行业口碑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而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实现高效的职工培训、稳定的高素质人才来源与技术培育的合作者。因此,上述高校与企业的诸多诉求都是校企协作的出发点,也是实现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动力,而这些动力因素又可具体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高校招生、师资提升与企业高质量培训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与应届生人数的逐渐减少,众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意识到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稳定和优质的生源,从而获得上级部门更多的办学资源倾斜,因此各高校对优质生源地争抢日趋激烈,而就业率高且办学质量好的专业备受学生和家长青睐。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目前的综合实力很难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急需加强与大型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若有校企合作甚至是订单班项目,无疑对于该类高校的招生宣传大有裨益,因而也是推动高校参与产教融合的巨大动力。同时,师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基石,尤其是优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可以更好地投身产教融合合作,发挥带头作用并产生示范效应。此外,优秀的“双师双能型”师资也是高校招生的一大亮点,名师更是学校招生的“金字招牌”。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视通过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解决高水平师资匮乏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定期派遣教师前往企业实践的方式来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希望直接吸纳企业高水平人员作为课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不断提升整体师资质量并孵化培养出更多“双师双能型”名师。此外,企业的人才队伍普遍具有“新陈代谢”的情况,大型企业每年都会定期开展校招和社招活动,而新招聘的员工往往需要进行入职培训,企业内部员工的转岗、技术升级以及职业能力提升都需要进行培训,而供养一支庞大的培训师资队伍耗费巨大,企业也有很强的动力将此类培训委托高校开展,依托高校的师资和场地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培训工作,有助于企业员工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同步提升。

(二)高校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与企业配套服务能力提升要求

基础设施条件严重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为省级财政供养的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普遍较为拮据,硬件条件和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相比也有巨大差距,尤其是受制于实训所需的软件、设备和实验器材昂贵的价格,造成此类高校的实践条件比较薄弱。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的逐步发展,除了需要具备较好的生产设施与设备,对员工学习与生活配套服务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满足企业员工交流、培训和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日益迫切的需求。双方有很强意愿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场地,而学校则相对匮乏,企业可为学校提供优良的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培训场地;而企业缺乏大型的会议厅、运动场和图书馆,学校则可为企业提供会议、运动、学习和图书阅览场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双方可顺利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对方优势资源,进而推动双方良性发展。

(三)高校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诉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问题,一方面源于新冠疫情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技能培训,实践能力欠缺,短暂的生产实习也不能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因而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难于脱颖而出。然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难以快速发掘所需人才,其人力部门普遍需要耗费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进行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招聘到的人才融入企业的时间也较长。产教融合可促使校企紧密协作,学校能够根据行业与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校企双方还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联合教学,通过学生进厂实习与企业导师入校授课,促进学生扎实掌握行业所需技能并熟悉生产环节和企业文化,由此既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也可降低企业招聘成本和适配问题,从而奠定共同培养高标准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四)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追求

科学研究是高校和企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助力,一则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将其列为教师招聘、考核与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也可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社会美誉度,同时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经费,是高校平稳健康发展的保证。二则,企业研发可有效提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培育创新型的科研成果是企业赢得残酷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优秀企业的科学研发费用占企业营收比重可达20%,需要耗费较高的研发资金。而校企通过产教融合可实现科学研究的互利共赢。以往的高校科研成果过于偏重理论层面,产教融合可保留高校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化发展,有助于高校科研人员凝练科研目标并构建良好的成果转化渠道。企业可通过产教融合吸收更多新技术和新工艺,校企双方共同协作也可分担企业独立研发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研发费用,更好地促进行业技术革新,有力助推地方“硬科技”实力提升与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达成。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提升策略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并借此提高办学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解决科技创新与高素质人才来源的重要抓手,通过上述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难点与发展动力的分析,可发现其进一步深化发展主要受制于传统合作模式、企业参与度、师资队伍与政府协调监管作用等问题,因此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双方的参与动力,可提出如下五个提升策略。

(一)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能力、治理水平和培养质量体系,可解决高校管理的路径依赖与思路僵化问题,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应从科学研究、人事考核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基础相对研究型大学较为薄弱,应当尽量避免科研重心放在基础性研究,而应将研究方向调整为解决应用性与实践性科学研究问题,尤其是引导教师积极与企业组成联合团队,着力解决合作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与难题,围绕地方经济和行业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次,对教师的人事考核应当注重实践环节,在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级评聘方面除了关注师德与科研业绩,也应重视教师的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技能和社会服务技能。最后,还需破除既有的办学模式定势思维,积极邀请合作企业从岗位用人标准与生产规范出发,共建能够反映产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实践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优化更新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业学院推动科研成果与人才培育

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有效抓手,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层模式,各高校应遴选自身的优势学科设立产业学院,通过自身优质资源吸引企业开展合作,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攻克学术问题与产业实践难题,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并最终实现成果的落地投产,从而弥补高校应用实践研究力量和企业基础研究力量的不足,推动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的交叉融合,达到双方的合作共赢。共建产业学院也有利于学校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校企共同攻克实践性学术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人才,特别是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更好地推进校企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

(三)有效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话语权”

拥有“话语权”是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并避免“校热企冷”现象的基本要求,也是促使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基本保证,只有提高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相应地位,才能真正吸引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赋予企业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具有管理、评价、考核、监督与建议的权力,同时保证企业在合作中能够基于公平的基础上,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划分企业与学校的权益,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为了实现措施落地,还应邀请企业遴选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的企方院长并参与行政及教学相关事务的管理,还可派遣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外导师参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由此形成校企结合与专兼结合高水平产教融合团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校企产教融合的共同诉求,合作企业应有权优先选择自己参与培养的人才,使得企业具备获得优秀人才的稳定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权益与“话语权”。

(四)校企共建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显著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能简单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标准,片面地追求学术研究能力而忽略实践能力与行业工作经验,急需改变以往对教师“重学术理论,轻实践技术”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的师资队伍新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就可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通过企业与学校分别选拔骨干人才开展双向挂职活动,分别提升对方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聘任企业挂职中表现优秀人员担任课外导师,借此充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并可从中遴选出未来的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可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并设立培训平台,由行业经验丰富企业专家与学术理论扎实的高校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针对高校教师、企业培训部门讲师与技术骨干定期开展针对性讲座与培训,既可使高校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与实践技能,又能使企业参训人员具备更扎实的理论功底。在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上通过上述措施构建人才互培与共享机制,最终打造出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

(五)多元主体共推

产教融合是跨系统的多领域主体的合作,处理好各利益主体的权责才能达成更好地合作效果。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的市场驱动与调节机制尚不成熟,亟待政府发挥“裁判员”与“加油站”的作用,引导并规范校企间的产教融合项目。同时地方政府可构建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与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高校优质学科与专业资源,围绕所在地区重点行业所属企业的重点科技项目和紧缺人才需求,推动校企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人员互培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地方政府还需积极培育产教融合意愿强烈且通过合作取得效益较好的产教融合典型企业和高校,从而树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企业和高校标杆。此外,还需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其所具有的第三方属性,在校企合作出现纠纷时,可公正地发挥沟通与协调作用,同时行业协会还可辅助政府进行调解和裁判,以此更好地协调产教融合不同主体之间的权益,创造出更好的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优良外部环境。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借助产教融合可有效提升实践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反哺自身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有力地促进专业建设、“双师双能”型团队和实训课程改革深化发展,最终达成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企业也可通过产教融合吸收并利用高校富集的知识与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助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既能为学校创造良好的人才技能训练条件,也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政府多部门、行业组织、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发力,教育行政部门可协调相关部门出台鼓励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与制度措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也需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精准识别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行业与自身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多层次需求,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还需放低姿态,通过转变观念不断适应企业的新需求,以此形成产教融合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