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10-07 08:03黄园园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3期
关键词:科技产业扬州市综合体

李 倩,黄园园,盛 玥,经 练

(扬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2)

0 引言

近年来,扬州市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发展,着力布局建设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综合体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聚,逐步形成体量规模和发展效益,在科技、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发展效益不断提升,已从布局规划、规模扩张的发展初期,逐步过渡到提升效益、优化结构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了产城融合、产业转型,逐步成为扬州市产、城、人深度融合示范区。

1 科技产业综合体发展概述

自2012年以来,扬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力推动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着力推动以政府可控资金投入为主的专业化、特色化科技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成立扬州市“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科技产业综合体的建设扶持和相关考核奖励,对综合体优先扶持用地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是建设宜居、宜创、宜业新经济社区的重要抓手与核心工程。“十三五”以来,着力打造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三室经济”培育中心、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四个中心”,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见图1)。

在培育“三室经济”的基础上,扬州探索出一条“发展新产业、集聚新人才、建设新城市”的互动发展的城市发展路径。在汇聚高端人才、构建特色产业链条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2 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运营情况分析

截至2022年年底,扬州市共投入运营综合体32个,其中2022年新增2个,累计投入使用面积419万m2(见表1)。共建成省级以上孵化器36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7家,其中国家级19家;省级众创空间10个,基本实现县(市、区)功能区全覆盖。

表1 近年扬州市综合体建设概况

2.1 产业集聚效能逐步显现

截至2022年年底,扬州市科技产业综合体共入驻企业4 791家(新增833家),同比增长6.59%。其中,市区综合体共入驻企业3 500余家,占扬州市总数的79%,扬州智谷、智能装备科技园、四新产业园、高邮城南新区综合体、仪征科技创业园、高邮科技产业园、宝应科创园7个综合体入驻企业数超200家。在入驻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19家,同比增长22%,其中2022年新增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38家,同比增长59%,其中首次认定241家。

2.2 入驻企业效益持续增长

5年来,扬州市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开票销售收入从81.8亿元增长至466.4亿元,增长了4.7倍;入库税收从4.3亿元增加至15.80亿元,增长了2.7倍。2021年,扬州市科技产业综合体入住企业中产生开票销售收入的共3 224家,占入驻企业总数的71.33%。有28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开票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扬州智谷、仪征科技创业园、广陵开发区科技产业综合体、高邮汽车科创园、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智能装备科技园6家科技产业综合体超过20亿元。扬州智谷、广陵开发区科技产业综合体、华城科技广场、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仪征科技创业园5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入库税收超过1亿元。

2.3 培育孵化成效不断扩大

2021年,22家科技产业综合体的入驻企业实施产业化3 000 m2以上,同比增长38%;12家企业获得300万元以上的股权投资共计3亿余元。扬州瑞控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扬州莱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获江苏省科技创新券,占全市当年获批企业总数的16%。2022年,扬州高新区数控装备众创社区联合区域内10家市级以上科创载体,申报江苏省创新支撑计划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项目获批立项,并获批370万元项目资金,有力提升了区域创新发展活力。目前,在2022年度“揭榜挂帅”活动中,已有22家入驻企业通过“张榜”发布技术需求,5家企业的技术需求正在对接中。

2.4 专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2022年年底,综合体共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263家,其中,2022年新增32家,同比增长14%,引进创投公司50家,新增6家;全年为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减免房租2 500余万元,共举办286次创新创业服务活动。

3 当前科技产业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从近几年的绩效考核来看,邗江区、开发区、广陵区连续4年位居扬州市综合体考核前3,且智能装备园和扬州智谷连续两年位居前2。邗江区、开发区、广陵区3区的综合体集聚了扬州市综合体24%的入驻企业、30%的销售收入和27%的人才,占据了主要优势。除此之外,主城区拥有20家综合体,其集聚了129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占比64.5%,科技型中小企业363家,占比71.3%;非主城区的综合体,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基础的交通、生活、居住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小,发展规模较小。

3.2 入驻企业科创属性有待提升

从综合体的入驻企业属性来看,目前综合体入驻企业普遍科创属性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为4.4%,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仅为11.2%。其中,高新企业占比最高的金荣科技产业园仅为12.8%,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最高的智能装备园仅为28.4%。综合体内只有位于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扬州宇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仪征大众广场的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两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缺少行业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综合体发展定位不清晰,除环保产业园、扬州智谷、中汽中心高邮汽车科创园等综合体外,不能有效做到产业集聚。

3.3 科创平台、研发创新产出不足

扬州市60%以上的综合体还缺少诸如沈飞协同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实验室、研发创新平台,宝应、仪征综合体内还为空白。综合体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仅1.4件,有超过68%的企业还未获得专利;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9亿元,仅占扬州市的20%。

3.4 经济体量偏小,缺少科技金融支撑

综合体内多数企业均为初创小微企业,每家企业年均销售仅500万元,缺少行业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绝大多数综合体未设立投资基金,社会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几乎没有,初创期科创企业难以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裂变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高端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招引。

4 推动科技产业综合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正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注重发展效益与质量并重,着力增强创业创新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实现由追求总量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同质发展向特色化专业化转变、政府主导向市场引领转变、硬件设施建设向双创生态系统构建转变,不断提升发展质态和运营绩效。

4.1 聚焦高层次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提升综合体使用率

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的关键是将空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招引企业、项目、人才和科创平台入驻,推动优质企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

4.1.1 强化项目招引

积极拓展离岸孵化招商、平台机构招商、产业链招商、业态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方式,重点围绕“三室经济”,聚焦数字经济、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着力招引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企业。

4.1.2 强化人才招引

以落实好相关人才政策为抓手,将科技产业综合体作为人才落户的主阵地,集成“绿扬金凤计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予以重点扶持,力争每年引进的创业人才80%以上落户到科技产业综合体内,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实施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家人才[1]。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每年引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科技产业综合体内实习实训,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用工问题。

4.1.3 强化研发创新平台招引

全面开展“名校名院名所”拜访行动,发挥实验室建设引导资金作用,积极招引“双一流”院校在扬设立研究院、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力推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航空发动机风扇复材叶片实验室、国汽轻量化研究院等现有研发平台建设运营,积极招引、培育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形成一批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4.2 聚焦高品质产业配套服务,推进综合体建设提档升级

突出特色化定位和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在发展规划、管理运营、综合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促进科技产业综合体高质量发展。

4.2.1 做好规划布局

市区的科技产业综合体要以特色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发展方向,谋划“一综合体一特色产业”的产业布局,其中:江都区可重点围绕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邗江区可重点围绕微电子、智能制造、生物健康、玩具设计、绿色建筑等产业领域;广陵区可重点围绕地理信息、软件及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食品生物等产业领域;开发区可重点围绕新能源、新光源、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领域,生态科技新城可重点围绕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县、市的科技产业综合体要围绕“研发+主导产业”的定位,瞄准1~2个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聚力引进该领域高科技项目落户,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4.2.2 设定标准门槛

瞄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严把科技产业综合体项目准入门槛,提升项目技术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对新招引的项目,设立产业领域、技术水平、绩效产出等入驻标准和考核指标,组织专家组对入驻项目进行评估筛选,提升入驻项目质量。强化对科技产业综合体已入驻企业的动态管理,逐步淘汰不符合产业定位、科技含量不足、产出效益较低的企业,逐步实现主导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占比达75%以上。

4.2.3 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放大菜根科技等专业运营管理机构效应,招引一流专业化运营团队、培养优质本土化运营品牌来进一步创新综合体运营的创新思路和办法。借助专业运营机构的信息、资源和平台优势,建立与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的桥梁纽带,将相关地区外溢的“三室经济”企业和人才等资源引入扬州。

4.2.4 优化相应配套服务

在科技服务方面,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平台,搭建技术信息线上对接系统,为科技产业综合体内企业提供技术对接、项目研发、成果交易转化等便捷服务。重点引进和培育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企业)[2]。在政务服务方面,全面落实行政审批“3550”改革要求,完善涉企服务“一张清单”,搭建智能政务“一张网络”,建立政务服务代办“一支队伍”,在科技产业综合体内投放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终端,设立“政务服务点”,确保企业开办1.5个工作日内办结,涉企事项即时办。在生活配套方面,在科技产业综合体周边建立以年轻人才为主要群体的住房供应体系,实行租售并举、租售同权,在房价、租金等方面予以优惠,并逐步完善学校、医院、商场、酒店、餐饮中心、城市公园等基础设施。

4.3 聚焦高水平科创实力培育,着力打造创业创新高地

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扶持政策等方面灵活探索,将科技产业综合体打造成扬州市创业创新的试验田和先导区。

4.3.1 灵活管理体制

探索“离岸孵化”新机制,待项目成熟后引入扬州转化实施。发挥众创协会职能作用,建立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信息库。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综合体一线负责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在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的同时,锻炼一批懂产业经济、善于招商、精于服务的干部队伍。

4.3.2 探索先行先试政策

科学评估初创企业、规模企业、高纳税企业、高科技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发展质态,研究制定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本土原创型企业和为扬州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科创企业,推动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培育高成长性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行列。延续小微企业“双创”示范相关政策,在科技产业综合体内适度扩大服务券发放范围、提升创新券额度,鼓励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出台鼓励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的政策,加快新产品、技术、服务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探索鼓励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对科技产业综合体内的企业实施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或奖励。

4.3.3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运营,对于自持运营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在建设用地上予以优先保障,并在商业开发、绩效奖励方面予以相应支持。制定鼓励总部经济的支持政策,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在拿地、租房、购房等方面给予奖励补贴,对总部企业在经济贡献、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奖励[3]。

4.3.4 强化绩效考核评价

进一步调整优化科技产业综合体考核办法,着力提升评价机制精准度和科学性,逐步建立既对数量考核,又对质量、层次考核得更加完备合理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和运营“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督查推进机制,并在年底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对优秀的地区给予奖励激励。

5 结语

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正逐渐形成全链条高品质新经济社区,要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注重发展效益与质量并重,着力增强创业创新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实现由追求总量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同质发展向特色化专业化转变、政府主导向市场引领转变、硬件设施建设向双创生态系统构建转变,不断提升发展质态和运营绩效。

猜你喜欢
科技产业扬州市综合体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以高能级科创合力打造科技产业地标
扬州市查处一起非法经营汽油案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科技产业经济学的系统创新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