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10-10 07:41袁莹邱建清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输出量持续时间心肺

袁莹 邱建清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56603)

心脏骤停(Cardiopulmonary arrest,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一种急危重症。目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干预措施。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复苏指南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29 万名成人发生院内心脏骤停,出院存活率约仅为25%[1]。因此,早期识别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对改善生存率有一定意义。本研究结合急诊科院内发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影响院内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2 年1 月-2022 年9 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接收的45 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年龄<18 岁;(2)合并终末期恶性肿瘤;(3)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的心脏骤停;(4)家属拒绝心肺复苏救治流程中任意一项。根据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判断标准[2],分为ROSC 组和非ROSC 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LL-2022-90),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依据《202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紧急心血管护理指南》[3]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积极救治。

(2)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CA 的病因、是否为可除颤心律、CPR 持续时间、肾上腺素使用量,动脉血乳酸水平,入院APACHE II 评分;对所有患者行无创心输出量测定(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收集相关指标如下:流动峰值速度(Peak Velocity of Flow,Vpk),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校正流动时间(Flow Time Corrected,FTc),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心肌收缩力(Inotropy,INO)。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所有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院内心肺复苏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条件患者45 例,其中心源性疾病13 例,占比28.9%,非心源性疾病32 例,包括中毒性疾病15 例,感染性14 例,其他3 例,总占比71.1%。

2.2 影响心肺复苏ROSC 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ROSC 的单因素分析

2.3 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USCOM 指标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uscom 指标变化

2.4 影响心肺复苏ROSC 的多因素分析 见表3。

表3 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ROSC 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是否为可除颤心律、CPR 持续时间、肾上腺素使用量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而言,是否除颤、CPR 持续时间、肾上腺素使用量以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对其院内心脏骤停ROSC 均有一定的影响。CPR 持续时间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1 年生存率有一定关系,但目前CPR 的最佳持续时间尚不清楚[4]。王东晓等[5]研究表明,CPR 持续时间是出院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当CPR 持续时间超过30 分钟其死亡率明显增加[6]。本研究中,非ROSC 组CPR 平均持续时间为(51.15±16.82)分钟,明显大于30 分钟,与上述报道相符。本研究提示两组患者CPR 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量组存在一定差异。肾上腺素通过增强心肌收缩、收缩血管等机制促进自主循环恢复,但随着其累计量的增加,其副作用会逐渐明显,进而影响复苏质量。

血流动力学管理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证实,USCOM 与脉波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ulse-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监测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7]。本研究的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行USCOM 监测,其中ROSC 组患者Vti、SV、SVI、CO、CI 及INO 等反映心肌收缩功能的指标均高于非ROSC 组患者,而评估外周血管阻力的指标SVR 均低于非ROSC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CO 是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的变化,不断调整,能更进一步提高复苏质量[8]。但目前USCOM 用于心肺复苏的研究不多,其可靠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入院APACHE II评分是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这与徐伟干等[9]报道的APACHE II 评分能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的结果相近。

综上,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CO 及入院APACHE II 评分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少,且远期预后不明确,使得论证结果有限,故今后需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输出量持续时间心肺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区域虚拟水贸易定量分析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如东需求锐减过半,海南缩减85%! 一代苗输出量2000亿尾,未来前景看好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极寒与北极气压变动有关,持续时间不确定
经外周动脉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