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
——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

2023-10-14 21:59盛秀花
今天 2023年23期
关键词:量感事物长度

盛秀花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甘肃 张掖 734100)

引言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育人目标之一,既是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同时也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与量感相关的事情,意义重大。而培养学生量感,则要注重学生的切实体验,注重以量感事物模型来引导学生直观观摩,注重学生的实践摸索,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主,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不能以说课为主,而是要以体验课、应用课、综合实践课为主,让学生真看、真量、真思考、真测算、真估算,只有亲自体验感知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和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1.量感解释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中对于“量感”的解释,其指的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量感,则主要体现在:(1)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2)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3)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量感”模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内容,物体的量态特征又可以用数量关系精准表达出来,数学本就是归纳并定义世界上事物的量态特征的一门学问。显然,“量感”培养就是数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知识模块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以学科素养为教育核心培养目标,更需要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1]。

2.量感培养的原则

学生量感的培养,是抽象思维为主导,逻辑思维、归纳思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思维层面的认识,它与其他数学知识教授有所不同,在培养过程中需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量感的形成,一定是学生自己在思维层面形成深切认识,整个学习过程基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与认知特点而展开,创造实际的情况和机会,逐步增强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学生能自主比较、自主度量、自主估测,才算是量感成型。

(2)体验性原则: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要让学生对具有量态认证的事物进行“体验”,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度量、估测、思考等,去说一说自己的认识,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过程,深化个人所收获的量感体验,量感教学才因此得以更好地发展[2]。

(3)实践性原则: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也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即不仅要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感受,同时也要让学生动手去做,拿起尺子去测量,或者拿起两个量态特征不同的事物去比较。实践过程中,学生势必会进一步加深量态体验。

(4)应用性原则: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应用中实现,引导学生对具有量态特征的事物进行估测,在估测过程中一步步提升量感认识以及分析能力。

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现状

3.1 教学现状

就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存在着两方面问题。首先,因为教材中所涉及量感的模块并不多,同时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量感教学,在量感模块知识教学中一带而过,并没有带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学生在低学段时量感并不完善,只有等学段提升、思维发展后,量感逐步完善。其次,存在局限于教材的问题,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中,而教材所能提供的具有量态特征的事物较少,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直观的体验,对常见的事物能够进行体验和估测,但对不常见的或复杂的事物,则不能有效估测。

3.2 学生现状

就学生现状而言,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小学生因为抽象思维不完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演能力等有待提升,导致学生对于事物的量感认识滞留于感性经验阶段,在学习中时常出错,以“长度单位”为例,容易出现长度单位弄混淆。另外,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以及观察和体验的事物较少,导致学生对一些常规的事物能够分析和估测,对一些不常见或复杂的事物,没有迁移量化能力,导致学生在估测时就容易出错[3]。

4.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4.1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量感,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思维才能更好地发散,学习创造力进一步提升,而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缺少兴趣,学习积极性不足,学生的思想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学习体验不到位,思维不能有效发散,学习的成效也就差强人意。这一点对量感培养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课堂“抬头率”高,被动地接受知识,量感培养效果就差。为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优化,灵活运用各类教学策略,创设优质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以“长度单位”为例,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课《测量》以及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测量》中,都涉及到“长度单位”的知识教学与量感培养。在教学课程导入阶段,可向学生展示多类事物的图片,提问图片中的事物是什么,猜一猜它有多长?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导入正文学习中。又或是,增加图片中物体长度的直观性,用不同色彩对图象中的物体进行标注,通过色彩的差异性,降低观察的难度,使得学生可以轻松观察,更好的认识图象中的物体的类型以及长度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学生直观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量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含有量感的事物有直观的认识,通过直观思维,形成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长短、大小、快慢、粗细等量态特征的感性认识能力。学生经过一定量的直观认识,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自然会形成理性认知,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量态感知材料,并且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或现象,获得数学体验,得到量感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直观体验认识的对象是多样的,包括模型、图片、实物等等,当然,也包括数字化内容。近看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且深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展示丰富的具有量态特征的事物图片或视频,可以将不同事物的不同量态特征用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示出来,能更好的体现事物的量态差距以及量态变化,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4]。

以“长度单位”为例,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模型、信息技术等,向学生展示多类事物,清晰展示量态特点,与厘米、分米、米、千米等计量单位对号入座,让学生去观察、判断、总结,按照不同的长度计量单位标准对事物进行分一分、比一比,用直觉思维去判断一个事物适合怎样的长度计量单位,结合具体数值,将长度单位对号入座。

4.3 学生合作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更加宽松、灵活,学生可以与同学之间分享理解、质疑观点、探讨难题,积极性往往更高,参与度也就更广。合作探讨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精加工的过程,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灵感、碰撞头脑风暴的过程。在灵感培养过程中,就可以展开合作探讨,先让学生对量感事物进行独立判断,通过独立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再在小组内进行探讨,每个人分享自己的答案,提出自己的思考。或者,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可自由出题,其他同学回答,在这样趣味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量感培养成效也将更好。

以“长度单位”为例,教师设计考察任务,让学生回答问题后,再在小组内进行探讨,比如提问学生:问题1.指甲盖长度是()cm?问题2.课桌的长度是70()?问题3.一个学习物品,比4 厘米长,又比10 厘米短,请问它可能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探讨交流,深化自己对量感的认识。或者,在小组中可以轮流出题设问,其他学生回答,以这种趣味的方式进行学习。

4.4 联系生活加强体验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常见,对于培养学生量感能力,有很大作用。将比较抽象的量感认识和形象生动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必然能够让学生的思考更与力度。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常见的量态特征,并套用正确的量态计量基本单位,量感学习将更加有效[5]。

以“长度单位”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元素来解读长度单位,从简单到复杂,对常见到不长久爱你,从小单位到大单位,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日常物体进行研究,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研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引导学生估算教室的长度、同桌的身高、书本的长度等等,学生经过估算或测量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长度,书本的长度约为30厘米,一元硬币的厚度为1 毫米,同桌的身高在100 厘米左右,正常步伐可跨越40 厘米……通过生活事物的量感认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记忆更进一步。

4.5 迁移量感学习

迁移学习指的是在有旧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新知识,或者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去推算新事物,迁移性学习是小学数学所提倡的,引领学生基于已有知识或经验,通过逻辑思维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也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已有量感经验的基础上,去研究新的量感认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会轻松很多,并且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会深刻很多[6]。

笔者对迁移量感学习的思考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同计量单位的学习中,以“长度单位”为例,毫米、厘米、分米和米是同样的换算关系,10 毫米=1 厘米,10 厘米=1 分米,10分米=1米,千米与米则是不同的换算关系,1000米=1千米,当学生学习过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后,再来学习毫米、分米的换算关系时自然的会进行迁移学习,如此一来,能够减少长度单位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清晰认识。二是不同计量单位之间也可进行迁移学习,同样的道理可运用在“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克、千克、顿”等量感知识学习中,只是单位换算模式不同而以,但其底层逻辑是相同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强化量感认识,同时还能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4.6 强化“估”与“测”教学

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之中,“估”和“测”是两个主要的教学途径,“估”即让学生进行估计,而“测”则是让学生进行实践测量。教师把握好这两个教学途径,量感培养可以说成功了一半。

就“估”而言,引导学生对具有量态特征的事物进行估计,培养学生准确估计、敢于估计的能力,在估计中逐渐提升学生的量感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两个点,第一点是最好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参照物,有时候还需要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建立多个参照物,这个对照物就是学生的估计依据。

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事物长度的估计更加精准,先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参照物,比如书本的长度约为30 厘米,以这个为参照物,再让学生去估计桌子的长度、估计一步的间距、估计铅笔的长度、估计桌子的高度,学生估计起来更加简单,同时也更加准确。第二点,可以利用一些游戏策略,寓教于乐,在游戏的环节中慢慢增强学生的量感认识,因为估计这个教学环节本就是比较轻松的,不是为了求得唯一且真实的结果,与游戏教学的氛围不谋而合,因此展开游戏教学,如开展“估计闯关”游戏、“你估我测”游戏等,可以让学生大胆估计,在游戏化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逐步增加量感[7]。

就“测”而言,则指让学生进行实践测量。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中,也提倡以实践性学习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测量,让学生在实践测量的过程中,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量感的认识,学生一些原本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有时会随实践测量的实施,问题会迎刃而解。

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可以在学校内组织开发“测量国旗杆高度”“测量树木周长”等实践性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拿着尺子去测一测家庭中事物的长度特点;可以拿着尺子测一测身体上的量态特征,测一测手指长度、手臂长度等等,记录下来。总之,通过实践测量,自然而然能够促使学生加强量感认识,增加对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辨析[8]。

4.7 习题应用以及针对性训练

习题应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的量感是否达标,哪里还存在问题,都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小测或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作业测试中进行训练,进一步提升量感能力。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课堂小测或课后作业中常常出现的量感错误资源,分析学生量感出现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训练,组织学生构建错题集,让学生围绕错题进行讨论,或者针对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或者多布置学生易出错的量感习题,经过针对性训练,如同对症下药般,学生的量感能力会得以提升[9]。

结束语

总之,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模块,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需灵活运用各类教学策略,创设优质教学情境,强化学生量感培养。本文提出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直观认识、学生合作探讨、联系生活加强体验、迁移量感学习、强化“估”与“测”教学、习题应用以及针对性训练若干培养措施,结合本文分析,希望能对培养学生量感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量感事物长度
兼收并蓄
美好的事物
1米的长度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奇妙事物用心看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
不同长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