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教学:新教材带来的新挑战

2023-10-14 22:38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补丁鼠标新教材

以前用老教材,怕的是“现在费尽九牛二虎,将来不费吹灰之力”。现在用新教材,又担心学生“好像样样都行,其实啥都不会”。

暑假里,我参加了四年级学生的“方圆一公里·研学一座城”暑期研学活动成果发布会。孩子们的研学内容很丰富,他们从一座县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角度切入,围绕自然风物、历史文化、前沿科技开展多方位的实践探究。历时两周的暑期研学,其中有学校的组织规划,有老师的全程指导,有家长的全面支持,还有校外专家的专业支撑。真心希望每个孩子每学年至少有一次这样的学习经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一年所学去完成与之匹配的一个综合性任务,也可以年复一年(如三~六年级)持续并深入地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究,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开学前,我拿到了江苏版的小学三年级(上)《信息科技》新教材,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在线学习生活”“用好数字设备”“在线信息获取”“我的数字身份”。新学期、新教材、新理念、新设计,我似乎看到了信息科技未来教育的完美模样。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番光景。

在缺少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学习支持的前提下,无论是“感受在线生活”的悄然而至,还是“身边数字设备”的规范性使用,都是孩子们在“零基础”前提下的学习和应用,因此便出现了因缺乏基础导致的各种“捉襟见肘”。我的第一课,就在各种各样手忙脚乱的“打补丁”行动中开始了。

有的“补丁”是课堂上的临时发挥:第一眼看到孩子们拿鼠标的样子,我便解封了压箱底多年的“鼠标小游戏”!数字小土著们习惯了“指”点江山,需要一个鼠标练习小游戏来唤醒他们的原始技能。

有的“补丁”打的就是一个提前量: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体验在线学习,这就必须让学生提前“注册”获取一个数字身份。我首先“显摆”了手机上的一个常用功能—“语音输入”,然后建议班上学生“用朗读的方式”给老师一个“惊喜”。当然,课后“注册”数字ID就成了孩子们参与“线上班级作文展示”的一个必要前提。

有的“补丁”是一种更切实际的转换:教材里类似“策划学校科技节活动方案”这样的大活可以适当转换为“十一”小长假的个人出行计划,或者转换为班级各种活动方案的规划,尽量让孩子们去做他们身边最熟悉和喜欢的事。

当然,“补丁”并非实施新教材的“济世良药”,而是信息科技学科从“技术”转向“科技”新旧交替的一种过渡和补救。有人认为信息科技学科从技术到科技的变化,会迎来学科教育颠覆性的改变,我对此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将来或许会“颠覆”,但这个过程必定是缓慢且渐进的。

新课标带来教育新理念,新教材促进教学新变革,广大一线教师如何走出迷茫、解除困惑,并最终走向理解主动求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有人要先行一步,也总有人会四处碰壁,但终有人能拨云见日。

猜你喜欢
补丁鼠标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Progress in Neural NLP: Modeling, Learning, and Reasoning
健胃补丁
绣朵花儿当补丁
补丁奶奶
大病医保期待政策“补丁”
45岁的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