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民居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方式

2023-10-16 19:12李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民居苏州空间

李媛

摘 要: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其传统民居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梳理苏州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现况,结合色彩和三雕艺术分析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并结合苏州地区的代表性案例,分别从继承转换、提炼重构、改造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隐喻转化四个方面展开探索。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文化;现代建筑;表现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受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建筑设计领域有了新规范。在现代建筑营造的实践过程中,一些人过于追求市场效益,导致建筑风格趋同,忽略了传统建筑的人文情怀。同时,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身心疲惫,于是大家开始寻求归属感。传统民居蕴含地域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使建筑本体成为人与自然进行精神交流的载体。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和传承价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发扬,成为地方建筑文化发展所探求的课题。

一、苏州传统民居概述

苏州传统民居是吴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追求雅致的生活环境,传承着地域文化与地方精神。苏州有2 500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中心区域,其历经几千年历史孕育出独特的民居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自然环境影响,苏州形成了水乡文化的特征,民居也大多依水而筑。民居整体风貌不仅展现自然环境,还反映居民的心理特征,体现了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苏州文风兴盛,文化底蕴深厚,将这种文化投射于民居,体现了建筑与诗画的沟通。在人文理念作用下,苏州传统民居的营造尊重自然,遵循将设计融于环境的美学思想,能使人感受到人、建筑和自然的统一。

苏州现存的传统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其中民居形式居多。在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苏州发展迅速,尤其是明清时期,本地或外来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多热衷在此处择地修建园林住宅。保留至今的传统民居成为苏州的有形财富。苏州是江南地区吴文化影响下的中心城市,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投射于民居形象上,通过建筑形态来表现。苏州传统民居基于香山帮匠人的高超技艺形成了苏派建筑风格,成为江南水乡民居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后,苏州传统民居不仅继承传统建造技法,也结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进行发展。分析苏州传统民居的特征,探索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的可能性,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建筑艺术的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二、苏州传统民居的特征

(一)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

苏州城内河道与街道组成水巷,民居呈“前街后河”布局。在传统民居中,厅堂空间和天井空间组合成“进”,是以纵向轴线串联展开,两空间虚实相生,形成层次感。部分民居横向分布若干“落”,“正落”和“边落”间设有廊弄空间。院落由其连接,墙上花窗使得两侧环境相互渗透。空间内外融合、人与自然统一是苏州传统民居的布局特征。

苏州传统民居整体空间布局体现了“封闭—开放”的连续性,反映出礼制思想和文化价值。厅堂空间是民居的主体空间,其特征体现于平面形式和秩序。“正落”厅堂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门厅、正厅、内厅、花厅、堂楼等,“边落”厅堂有对照厅、鸳鸯厅、花篮厅等。不同厅堂展现不同的功能活动,体现宗族文化。天井空间是苏州传统民居中常见的单元,其中“蟹眼天井”为典型代表,有通风、采光和排水的功能。这种天井成双成对、前浅后深,呈现独特的意境美。廊弄空间作为交通联系空间,以网格状联系起民居各空间,整体上促进了“进”之间的组合,提高了空间的整合度。

(二)苏州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

在苏州传统民居的形成过程中,结构形式和材料选取受当地环境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影响。其多以木结构为建筑的框架,一般建一或两层。根据结构的特点差异,可分为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将二者组合使用,可更好地发挥其功能特征,体现结构的作用。

硬山式屋顶是苏州传统民居双坡屋顶的主要形式,同时等级和规制较高的民居在设计屋顶时,又创造出了结构和式样不同的屋脊。屋脊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下方的攀脊是结构基础,上方的结构为游脊、筑脊或花筒脊。屋脊的样式多样,如厅堂类建筑的哺鸡脊和纹头脊、其他建筑的甘蔗脊和黄瓜环脊等。

由于木结构存在火灾的安全隐患,所以当地人还创造了封火山墙,其为屋顶与山墙的组合形式,高于屋面,可阻断火势。因其为马头形态,又被称为马头墙,墙头是凹弧线造型,层层叠叠,具有连续的韵律感。

苏式民居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即砖雕门楼,重点雕刻上门罩和下门楼的上下枋、兜肚等部位,在构件组成上呈现程式化特征。

(三)苏州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

各式各样的雕刻是苏州传统民居中的重要装饰,主要分为木雕、砖雕和石雕。木雕多在梁枋、门窗、家具上使用,有浮雕、透雕、镂雕等技法,独具雅丽风格。砖雕一般用来装饰门楼、屋脊、花窗等处,以高浮雕为主,雕刻工艺疏密有度。石雕得益于当地的青石和花岗岩资源,常用在柱栏等构件上,工艺与砖雕相似。三雕纹样丰富,有花鸟、山水和传统寓意图案,具有象征意义和教化作用,还有体现人文风俗的装饰纹样,如生活题材的游园、戏剧,水生题材的鲈鱼、鲤鱼,以及吴门的文人画等,彰显地域美学趣味和苏州雕刻艺人的才能。

色彩装饰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也是地方文化的折射。在鱼米之乡苏州,水是蓝的,园林是绿的,充满灵气。民居色彩讲求淡雅,契合文人審美追求,具体表现为粉墙黛瓦。粉墙多指用白垩等粉刷过的墙,呈现白色,可提亮烟雨江南的色彩,散发清新的气息。黛瓦主要为屋顶的小青瓦,在雨润后呈黛色,展现着水乡的气质。苏州传统民居木构架的大小木作呈栗色,再采用相同色调的木制家具和装饰用品,使人感到舒适。

三、苏州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方式

通过探析苏州传统民居的特征,了解其中需传承的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能传承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而且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精神价值和美学追求。

(一)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特征的继承转换

人是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所以营造令人舒适的空间是现代建筑建造的关注点。在苏州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特征的分析中,可见各组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可在继承设计中所表现的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元素的转换,形成视觉置换,营造独特的空间感受。

苏州江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1981年费孝通三访江村,并于此重启了中断20余年的中国乡村研究。2010年初,为了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当地政府决定在江村由李立主持设计并建造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基于苏州传统民居由“进”和“落”组合而成的规律,设计师在空间和意象上加以合理转换应用,同时考虑纪念馆与周围地域环境的结合,使其相互呼应,形成建筑与周边肌理的交融。纪念馆的建筑群体呈分散布局,在形成中间公共活动区域的同时整合空间边界。这种布局与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的传统民居布局相似,体现了相互渗透的关系。为呼应江村整体的弓形布局,各个建筑体块在保持方形的前提下进行不同角度的旋转,增强建筑群体间的视觉联系性。建筑间的空隙形成不同形状的空间,提升了观赏者行进过程中移步换景的体验感。再继承苏州传统民居中“正落”和“边落”间有廊弄的设计,增加走廊这一过渡空间,使建筑内外的过渡更加自然。将香樟树景观作为视线通廊,反映出传统苏式民居天人合一的空间观念。总之,通过继承苏州传统民居处理空间的方法并加以转换应用,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感受和情景体验,并以新的建筑布局将空间的流动感呈现出来。

(二)传统民居结构形式特征的提炼重构

现代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空间布局与体量大小的和谐,而且要把具有本土特色的结构形式与造型风格应用于设计中。以提炼的方式概括性地抓住苏州传统民居的结构属性,加以归纳分析,形成对苏式民居元素的普遍认识。同时,用变形和重构的抽象形式改变传统的视觉形象,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以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的需要。

苏州东原千浔社区中心由祝晓峰主持设计,既没有失去苏州传统建筑的美,又产生了新的现代建筑造型。社区中心与苏州传统民居相似,都是带庭院的两层建筑,开放和封闭交替呈现。整个建筑的气质既开放又含蓄,这是因为建筑师采用了“叠墙深梁”结构体系,建筑的构造设计也紧紧围绕这个体系进行。其中,最具特色的为屋顶设计,屋顶下凹的曲面是传统双坡屋顶形式的精简和变形,若干个曲面屋顶组成波浪形屋顶,重构了苏州传统民居中的波浪形山墙。以屋脊为中心,既有置身传统民居的安定感,又有基于现代化特点呈现出的新的视觉效果。同时,进行多种元素的筛选和提炼,使其形式简约化,如窗只使用四边形为轮廓,将几何主义用到极致,同时传统民居窗中的木制窗格也被省略成斜线,更加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总之,现代建筑设计需要一种简练明快的表现形式来传承苏州传统民居特征,运用现代主义设计中重构的手法将形式美和功能美融合在一起。

(三)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特征的改造创新

建筑是时代的标志,苏州传统民居通过装饰和色彩特征体现时代的烙印。将装饰艺术元素进行深化,改造成某种视觉符号,与现代建筑外观相结合,并通过创新手法来体现现代技术,传达时代精神。

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认为,任何的大型建筑都要在功能、材料、技术和人文之间取得平衡,他的作品不仅运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手法,而且结合地域环境探索建筑设计新语言。其打造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没有机械运用苏州传统民居惯用的黑白灰配色,而是由双层点式彩釉玻璃构成外立面,以此展现烟雨江南的水乡氛围。在白天,阳光透过玻璃映射天空的颜色,在晚上,灯光则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弧形外墙形态似开放、似封闭,以青花瓷、传统织物和花格木窗为肌理,叠加具有遮光和节能作用的六边形双层铝合金面板。将苏州传统装饰元素融入建筑装饰美学,表达苏州科技文化中心的含蓄,体现技术感和艺术感。这种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做法,在建筑设计中属于重技派手法。同时,近处是园林的绿,远处是湖水的蓝,通过园林把平静的水引入内部,营造水与建筑相互包容的意境。总之,苏州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是当地居民审美的外化表现,现代建筑从材料、纹样、色彩和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可以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并在生活中起到美化的作用。

(四)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的隐喻转化

现代建筑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感染力隐藏于形态之中。如今,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心理学中的隐喻可被引入建筑设计,通过联想等手法使人感受抽象含义,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种心理层面的转化方式增强了现代建筑的感染力,从而传承地域文化,成为表达建筑语言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设计师正努力创造更多与自然、人文等相关的本土化新生建筑,如苏州现代建筑中就运用了隐喻作为设计语言,转化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性建筑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需要设计师深入体悟。例如,保罗·安德鲁虽是法国人,但其建造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选用了明珠、丝绸和园林等元素,极具苏州地域特色。建筑的使用者或觀赏者通过视觉转化,在心理层面认同设计师所传达的意义,从而加强人与建筑之间的对话。另外,在有限的苏州博物馆空间中,为宣扬园林文化,通过二维形式把假山画投在墙上来表现苏式园林中的三维立体山石,平面与立体的转化激起观者的共鸣。总之,现代建筑需通过隐喻转化传统文化,进而表现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四、结语

苏州传统民居体现出特定时代的艺术审美和地域文化。苏州传统民居特征元素以隐喻的建筑语言融入现代建筑,充分体现苏式建筑理念,彰显吴文化的生命力。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色彩装饰都包含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地域文化。经典的建筑不仅要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还需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空间、结构、意义与人的活动相一致时,人便会产生身心共鸣,从而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设计中应当通过继承转换、提炼重构、改造创新和隐喻转化的表现方式,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通过现代建筑转译传统美学,可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州市房产管理局.苏州古民居[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赵天宜.吴文化影响下的苏式民居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3]朱喆,程欣.苏州园林三雕艺术刍议[J].山西建筑,2014(29):210-211.

[4]祝晓峰.探索新的建筑秩序 东原千浔社区中心[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7(9):40-44.

[5]顾航菲.温柔的建筑:苏州文化建筑分析与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6):23-25.

[6]荀琦.保护传统民居 传承苏州文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3):247-250.

猜你喜欢
民居苏州空间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创享空间
苏州一光
奇趣民居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