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古典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10-17 06:35魏云飞
今天 2023年19期
关键词:古典赏析诗词

魏云飞

(陇南市武都区五库九年制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55)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浓缩了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至今为止,深受人们喜爱。在初中教育阶段引入古典诗歌赏析教学内容,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还能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更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可见古典诗歌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古典诗歌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为主,多是古人借诗歌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是反映社会现实,这就导致许多学生鉴赏学习古典诗歌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难以将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琢磨透彻。基于此,教师需注重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分析教学问题,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自主性,亦可融入古典诗歌情境,学习朗读、鉴赏、翻译等知识,优化个人鉴赏体验,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和赏析能力。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赏析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

古诗文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将古典诗歌教学融入初中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初中生所学习的诗歌多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古典诗歌,由于没有固定的格式,其语言精练,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内容上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许多诗人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景物中,并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志趣理想。这些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优良品质。再者,古典诗歌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指导学生鉴赏学习古典诗歌可以实现古今文化精髓的交融汇聚,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1.2 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诗歌,不管是从诗歌的节奏、格式、形式还是意象、典故上来看,都是文学专家和教育学专家选择的精品,科学指导学生赏析学习诗歌,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1]。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及社会应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诗歌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此阶段开展古典诗歌赏析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对于学生身心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1.3 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

古典诗歌凝聚着文人骚客的思想情感,赏析学习诗歌主要靠阅读和感知。而初中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尤其在学习古典诗歌时,更是难以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许多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很多语文教师从引导学生查阅古典诗歌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方面入手,对诗歌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再带领学生阅读和诵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味,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古典诗歌的感染力,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古典诗歌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教师在赏析课教学中腾出更多的时间,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降低文化知识理解难度,提高诗歌赏析课的趣味性,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赏析教学问题及原因

2.1 诗歌教学过分注重应试技巧的强化,忽视学生素养培养

在中考改革未彻底之前,初中语文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学生学习的首要目的是要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必须要通过中考才能进入高等学府,实现自己的目标。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也更加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应试技巧,许多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诗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诗歌教学仅仅为应试而应试,诗歌教学也成为了应试教学的演练场,这让很多学生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人文性及感悟文化的魅力。这样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典诗歌最基本的艺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更加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成绩。

2.2 诗歌赏析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导致学生缺少兴趣

随着我国对教育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古典诗歌教学在初中阶段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大,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也比较高,然而就目前来看,很多初中生却缺少学习诗歌的兴趣,不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古典诗歌,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将诗歌学习视为一项任务,仅有少部分学生将欣赏学习古典诗歌作为兴趣[2]。加之古典诗歌鉴赏课教学模式相对滞后,给初中生理解与鉴赏诗歌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并不高,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成效。尤其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很难被点燃,功利性教育引导无法持久,导致古典诗歌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知识素养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2.3 教学中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不到位,难以引导学生学习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有所不同,其语言简洁、意蕴深刻,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通过诗歌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内韵和情感,感受诗歌之美。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对诗歌教学多处于应试目的,带着任务目的讲解诗歌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理解各句的含义,初步感知情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一些套路性的答题方法。在从此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古典诗歌意象、意境、情感和韵律的把握。而学生仅靠理解词义和句式结构,也无法在鉴赏学习中感受到诗歌的美感,不能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情境中,反而失去了欣赏美的机会,难以感知到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3.基于古典诗歌赏析的初中语文教学路径

3.1 组织诵读,融入古典诗歌情境

阅读和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尤其是一些经典词曲、格律诗,需要在学生诵读时引领其关注韵律,要读出韵律美,凸显抑扬顿挫的感觉,使韵律能如水波般,要求学生掌握诵读方法,能够在诵读诗歌中有所收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勤于诵读的良好习惯,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体验到诗歌学习的乐趣,真正感受到诗歌纯粹、精致,领略诗歌的音韵美,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泛读,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帮助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并且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品味古典诗歌的韵味,体会到作者借诗歌传达的丰富情感。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多为经典篇目,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教育价值,教师在诗歌赏析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熟练诵读经典作品,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停顿、押韵和语调等特点,明确古典诗歌语调高低和强弱的处理方法,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使学生可深入体悟作品主旨。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诵读《春望》时,要引领学生遐想,遐想的依据是生活实践经验,鼓励学生把生活场景、诗词内容关联在一起,同时调控音调,以“感时……惊心”为例,学生应尽量放低声音和语调,用平缓停顿的语调读出来,表达出诗句的独特的意蕴;在读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话时,需要适当加重语音,突显出作者的爱国之情。另外,在诵读诗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关注其朗读状态,助其增强诵读能力,使学生把握语言中的押韵特点。在学生鉴赏学习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获得诗歌语言的感知,提升鉴赏水平。

3.2 创设情境,高效理解诗歌内涵

教师在指导学生品鉴古典诗歌时不应局限于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含义及背诵诗歌上,要求学生通过品味诗歌,体会作品意象和意境,真正掌握诗歌的特点和创造技巧,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但是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古典诗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不够高,在欣赏和学习古典诗歌时,很难透过文字内容洞悉中心思想,无法解析诗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佳[3]。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抓住初中生的兴趣心理,善于捕捉意象,通过设计生动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中,深入分析诗词创作背后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优化设计诗歌课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融入育人活动,针对古典诗歌意象予以探究,深度分析意境,体悟诗歌深意。以《行路难》(李白)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需围绕诗歌主旨筛选小视频,用视频营造“行路”意象,喻指世道艰难险阻,让学生理解诗人在仕途之路上的坎坷不易,体会作者遭受排挤时的悲愤之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紧接着,通过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及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即使前方道路困难重重,仍旧怀有理想抱负,让学生通过鉴赏学习这篇诗歌,领会诗人身上乐观处事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学习到李煜所写的《相见欢 · 无言独上西楼》一词时,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展现诗人笔下“月与梧桐”的微课情景,将张继的《枫桥夜泊》与周邦彦的《浪淘沙慢》诗文中关于借月抒情的部分提取出来,再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与苏轼的《卜算子》诗文中巧借“梧桐”来抒发悲凉寂寞的感觉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出惟妙惟肖的形象意境,更深刻的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学习《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一词时能够更好地捕捉“月”与“梧桐”带来的意境,从而使诗词大意能被学生更容易领悟。因此,教师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教授古诗词前,提前为学生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挖掘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古诗词当中蕴含的文化,感受其带来的文学魅力。

3.3 细掘背景,知人论世悟情感

好的是诗歌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必定饱含着自己丰富的内心感受与渴望渴求。我国的古诗词特点在于意蕴浓厚、字词优美、有律动感等,有着较强的思想性及艺术感。基于此,“品”是诗歌教学的关键,通过“品”学生能发现诗歌之美,亦可感同身受,继而产生共鸣。教师需认识到“品”的意义,并能将品读诗歌解析内涵作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教学目标,助力学生通过品读获取人文养分,并能强化鉴赏能力。

在讲解古典诗词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当将诗词作者的作品背景、当时社会环境、作者基本情况与人生境遇等方面相结合,通过对诗词的深度探究与吟诵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作者、作品,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与作者心灵相通,达到一种共情状态。举例来说,在学习《观沧海》一词时,教师应当先从作者个人角度入手,让学生们知道该首词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时所作,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领会到曹操此刻的豪情壮志,借该词来表述自己心怀天下、建立起丰功伟业的精神与抱负[4]。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将诗词充分联系到当时的事件背景,让学生更容易进入作者当时的思想状态,帮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再比方说,当学习《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时,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熟读全词,关注个人感受,同时走进特殊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经历,而后积极联想,李煜当时内心的离愁之情,进而对李煜当时的境况与历史背景向学生做出充分介绍,让学生了解身为南唐后主的李煜被囚禁于别国的时代背景,也由此学生才能够理解“剪不断,理还乱”的具体原因与词句出处,与作者形成一种共情的学习意境。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向学生渗透作者身处的时代与背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深远含义。

3.4 拓展阅读,旁征博引育素养

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及西方诗歌相比有所不同,在其欣赏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文化,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宝库,有效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鉴赏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正确指引学生阅读诗歌,结合课文内容,精选经典篇目,加强课内课外一体化,汇总阅读资源,以便学生在读群文时对比分析,找到异同点,亦可围绕异同点深度探究,对同一作者或同一时期的诗歌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学生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篇诗歌时,可以精选作者同一时期所作的《浪淘沙》一词,指导学生阅读赏析,对比这两篇诗词在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等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在《相见欢》中所表达的哀伤之情。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选取纳兰性德的《渌水亭杂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作品与这篇诗歌进行比较,指引学生分析诗词的特点,深入领略古典诗词之美。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构建延展性学习探究平台,在课后服务环节组织学生读更多优秀诗歌,并组织开展诗歌读书会、诗词欣赏交流会等趣味活动,以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5]。如在欣赏活动之初,让学生分组合作,搜集和整合诗歌阅读材料进行合作赏析,并精选赏析主题或经典篇目,引导学生互动探讨,使学生在融洽的合作学习中交流心得,获得更多的知识,夯实其诗歌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逐步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语言能力及其他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有着人文性和艺术性,指导学生鉴赏学习古典诗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同时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认知能力、诗歌鉴赏教学关联在一起,在此前提下应用多元化的诗歌赏析教学模式,指引学生进行有效诵读,从常见意象入手,捕捉意象分析意境,深入挖掘知识背景,进一步优化诗歌赏析课堂,使学生深受诗歌熏陶感染,可体悟其思想深意、文化内涵、情感主旨,继而提升文学修养、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古典赏析诗词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词之页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