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理论及实践探究

2023-10-17 06:35王小平
今天 2023年19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生活化作文

王小平

(灵台县星火学区 甘肃 平凉 744411)

引言

尽管新课标提出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农村教学与城市相比,教学还有待完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生活,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更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课程标准的规定指出了“生活本源”这一理念,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贯彻新课改要求,践行生活教育的理论,促进农村生活作文教学质量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不仅是思想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方式。写作训练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有激发作用,能够激发学生运用积累的字词句,将其合理分布在文章中,完成写作训练。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想要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能力,需要在日常做好训练。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基础阶段,打好基础才能逐步实现更好发展。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有效手段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是学生思想与表达的重要体现。想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从小学阶段入手,重视和调动学生写作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当前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教师经历过长期教课过程,有充足的经验,但是学生无法直接从经验中获取到什么,这种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无法写出有深度的作文。教师注重批阅,却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1]。未能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经验较少,写作自然出现语言贫乏的现象,久而久之也会厌倦写作教学。这种表现是脱离生活的现象,写作教学中生活作文与生活必然有密切联系,不贴近生活何谈写作。生活化作文应立足于学生校园、家庭等生活环境下,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掘和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深入感受美好事物,去发现去感受生活百态,进而运用语言表达真实情感。

2.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现状

2.1 教师方面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水平有直接联系。农村由于经济因素导致,教学质量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师资力量薄弱,就导致教师产生固态思维,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将写作教学当成纯理论课程,为学生指导时,难以从实际出发,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写作技巧。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的词汇,教师也不在意,导致训练目标不明确,严重偏离小学生学习的真实生活轨迹;写作兴趣培养缺失,导致学生表现出共同的心理,就是害怕写作。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在于自身能力不足,教师也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导致学生写作生搬硬套,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产生好奇的意识倾向,对于培养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兴趣才能够开拓学生思维领域,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使得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2.2 学生方面

学生写作过程中,写作现状表现为缺少素材积累,实际写作出现言之无物。生活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积累的材料。是写作的重要辅助素材,而较多的学生写作缺少积累的素材,对于生活作文,多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两方面。客观因素来看,农村学生教学条件远不如城里,加上生活环境影响,学生多是性格内向保守,生活阅历较少,平日里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小小年纪还要承担起家务等重任。生活模式形成固态的发展格局,学生无法踏入更高的门槛。主观因素来看,尽管学生面临客观因素下的种种问题,但是教师未能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对应的指导,导致学生能力无法提升。学生缺少发现美的能力,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生活美,探究美,才能将美好的事物转化为文字呈现在生活作文中。

学生方面的因素,还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农村家庭中,家长多数务农或是进城打工。导致学生小小年纪就要留守,对父母生活的城市向往,对农村生活缺乏热情。此外,地方因素导致语言受到影响,学生无法清晰表达,教师要考虑汉语言文字对学生思维的影响,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提升。

无论是何种因素导致,当前素质教育影响下,学生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种现状是教师无法改变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素养,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写作中来,多角度观察生活,树立写作信心。

3.生活写作教学理论与实施原则

3.1 理论依据

3.1.1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对于学生生活写作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理论是通过心理活动,对生活中收集的信息加工处理。环境则是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相关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识别和加工,引发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与新知识连接,处理成自己理解的知识,为写作积累素材。生活作文更多是以学生感受为主的素材,是根据生活化素材进行“仿写”。写作中选择生活素材,需要指导学生对素材加工,促进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学生重视华丽的辞藻堆砌,不注重生活素材。教师指导学生时,应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个体发现生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3.1.2 生活化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灵魂,缺少情感作文毫无欣赏价值。情感表达在写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还应注重传授学生写作技巧。写作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对感官收集的信息在大脑中加工,是生活实践、思维运用的综合体。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化写作能够强化学生对情感的认知,发现生活、感受生活,主动收集写作素材,进行思考和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基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使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之美,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增强对写作的信心。

3.1.3 生活化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支撑,生活及教育的理念,是陶行知主张的教育思想。生活作文顾名思义就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的一部分,也是生活教育的组成部分。生活空间有助于写作领域拓展,生活化写作教学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当前农村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不重视生活评价,多是教师主观性的评价,导致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写作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有主动思考才能将精彩纷呈的生活化作文字,充分表达内心感受。生活与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小学教育就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特点。教师要发挥生活化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欣赏他人作品。树立学生为主的观念。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加强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确保学生有所收获,提高写作水平[2]。

3.2 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主体,因此,教学中主体性原则必不可少。教师尊重学生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强化学生意识、驱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写作也是为自身积累文学素养,对于日后口语交际、工作学习都有重要作用。学生将意识转化为内驱力,才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生活化写作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使学生成为体验生活的角色,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2)循序渐进原则:生活作文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任务,收集生活素材转化为文字,应从低年级学生培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培养,规划好整体大纲,促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结合语文新课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观察力等提升,从能自主表达到捋清句子、段落,保证作文整体逻辑与条理性。最后在学生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感知感悟,实现模仿到创作的转变,推动学生自我发展;(3)开放性原则:教育不应该僵化作用在学生身上,应保证开放性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主张学生自由表达,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农村生活可以实现生活作文教学的实践延伸,利用户外生活,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切实感悟生活,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使学生在不断认识生活中升华。

4.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实践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性作用,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探究,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利用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指导,提高生活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高度。使学生明白生活作文是抒发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4.1 加强学习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影响下,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农村教学更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语文知识积累在不同生活体验下,开拓学生眼界。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爱好,根据学生想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实践生活有利于丰富学生感受,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活跃。教师引导学生日常多观察,多感受,从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丰富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锻炼生活作文写作能力。

例如,学习《麻雀》这篇文章后,文章中使用大量文字描述动物形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分析文中对不同的动物,作者是如何表述。作者通过描写麻雀的神态与外形展示了麻雀的弱小,而不是直接写出麻雀很可怜。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主要内容[3]。作文应围绕写作重点进行描述,缺少词汇,只会导致学生无话可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乡村小路漫步,观察鸭子、猪仔都是如何行动的。回去后带领学生回顾,要求学生用词汇描述鸭子与猪的特点,这一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丰富了习作内容。教师简单带领学生回顾后,为学生布置作文,命题为“村子里的动物们”。要求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结伴观察村子里的动物,通过观察,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观察力,提高学生创造力,丰富作文内容。积累丰富的题材,构成完整的文章。

4.2 提高日常观察次数、充实学生写作素材

尽管每天都处于生活中,但是如果实际讨论,可能会因为缺少话题无话可说。生活包含哪些方面,是学生写作过程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生活存在较多的细节,对于学生写作非常有帮助,通过仔细观察,能够带给学生新的灵感。教师利用农村生活,将课堂搬到户外,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使生活中细微的事物充实学生写作素材。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并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构思。

例如,小学语文中有较多描写风景的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想要描写的景象或是天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挖掘素材的机会。春天学生能够看到乡村生机勃勃的气息,树枝发芽、一派好景象;秋天也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入眼一片橙澄澄的颜色,令人好不喜欢。学生课余时间观察乡村景色,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生活写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回顾景象,组织自己的语言逻辑,巧妙构思文章。教师为学生布置主题为季节的生活作文,学生选择秋天,写出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落叶的声音,是镰刀舞动的声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有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为学生写作积累感性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表达情感,何愁学生写作能力无法提升[4]。

4.3 回归生活、鼓励学生表达

确定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联想和回顾,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作文线索就是写作思路,根据对事件的了解程度,将事件过程叙述在纸上。小学生作文有以时间、空间、物件等多种元素为线索的写作模式。借助回顾事件,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训练学生思维。回归生活训练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事件有清晰的记忆,但是表述能力较差。随着年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能够详细对事件前因后果进行描述,简单的事件,在对细节详细描述后,就成了一篇作文。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教师日常都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文,做到突出写作主线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4.4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相互交换作文阅读,学习对方写作中的表述较好的词汇。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水平,给出总结性的评价。在教师积极鼓励下,学生更有创新的干劲,写作能力才能直线提升。教师要对学生写作内容用心评价,激发学生写作欲望。通过评价与教学结合,促使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意识不断提升,从而将意识内化成能力,用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更好地掌握写作知识与技巧。写作是伴随着情感变化的心理活动,教师宽容的引导,能够形成写作-评价-写作的过程,经过不断反复,学生写作能力得以提升,使生活作文描写的更加生动。

对于教师而言,农村语文教学不具先进性,较多的教学手段应用受到限制。教学改革步伐过小,传统观念影响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是一次新的尝试。这也有助于教师个人能力提升,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用心体验和感受,在写作过程中,用文字记录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5]。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活作文,能够为学生更多观察身边事的机会。教师通过生活碎片引导学生,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教学理论支撑,带领学生实践,尝试探究生活,从中不断发现写作素材。生活化写作教学,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重要方向,提升写作教学水平,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写作实际反映了生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受并表达的一种行为,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生活化作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