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2023-10-17 06:35苟琼才
今天 2023年19期
关键词:班规责任意识案例

苟琼才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通过调查和了解可知,农村小学生的责任意识相对较弱,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学校、家庭、环境、教师等。要想最大程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加入真实案例,逐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挖掘更多的情感因素,逐步落实责任教育;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践行责任担当;同时还需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逐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1.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

1.1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农村小学生更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学校未能认识到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家庭并未开展责任意识方面的教育,农村环境也具有一定影响。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逐渐引起社会、教育领域的关注。一方面,学校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学习态度,鼓励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在正确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借助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能积累更多的知识,也能学会在生活中约束个人行为、遵守法律法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形成成熟的心智,提高其自我管控能力和约束能力,使其能始终向着更好的方向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降低青少年违法乱纪行为

通过相关调查可知,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道德修养降低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违反行为、乱纪行为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驾驭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逐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既要从知识角度出发,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从精神层面入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最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消化、吸收更多的法律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由此保护自己和他人。

1.3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时代保持一致步伐。因此,教师也会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工作,在教学时遵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为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堂教学环节形式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教学环节较为形式化,教学目标不够突出等问题[1]。在缺少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课堂将会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较为混乱,而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无法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此外,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环节不够完善,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并未重视责任意识的渗透,而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2 课程设置认同度较低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未围绕着责任意识开展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很多农村家长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缺少家庭教育、家长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认为学好主科即可,无法紧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自然也无法实现责任意识的增强。

3.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3.1 引入真实案例,增强责任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家庭,不够了解家庭外部的情况;但部分小学生是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日常教育和影响[2]。为了显著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从这一角度出发,快速调整教学模式,从生活角度搜集和整理更多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在引入真实案例时,教师必须要做好案例分析工作,保证能全面、透彻地呈现、讲解案例,引导学生能真正认识到一个事件的全面性,在准确了解事件发生原因、内容等,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懂得正确操作的方法。此外,在引入案例后,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考和学习时间,使其能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还可加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最终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班规我们定》时,该节课的内容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紧密关联,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显著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在正式教学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定。在动车上,人们不能吸烟;在正在飞行的飞机上,人们不能打电话;某些商场不允许人们带着宠物。那么,你们觉得为什么班级内要制定班规呢?”此时,学生纷纷开始认真思考,有的认为“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有的学生认为“为了让大家变得更加礼貌”。借助这些问题,学生能对该节课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也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完成课前铺垫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既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还要利用语言进行引导:“在某天,小白正在教室内上快速奔跑,然后碰倒了小黑。但是小白并没有道歉,更没有主动扶起小黑。同学们,你们觉得小白的行为是正确的吗?如果不对的话,你觉得他到底错在哪里呢?”之后,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分析时间,引导其从案例中提炼出更多的知识,为其责任意识的增强奠定基础。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认识到班规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应在班规中加入不准在教室内奔跑的规则。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要求各小组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写下班规,再进行举手投票,超过半数的班规可加入到本班级真正的班规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结合实际生活制定班规的重要性,也能使其主动遵守班级班规,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能敢于担当。

3.2 挖掘情感因素,落实责任教育

从年龄的角度来说,小学生普遍较为感性[3]。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教师应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能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人知道责任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挖掘、探究情感因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学生能正确处理,也会更有担当;另一方面,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情感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利用案例、语言、活动等方式,从情感角度入手逐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在日后做出更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在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时,教师应当从担当、责任层面入手,逐步增强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从情感因素的角度入手,挖掘农村发展、国家发展对自己、他人所产生的影响,使其能爱护周围环境,保护好家乡的环境,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习任务:认真观察农村环境,可利用调查研究报告、绘制美术作品等方式,了解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记录下农村美好的景色;了解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在上课时,教师需先利用语言激活学生思维:“同学们,你们喜欢农村的环境吗?农村虽然不如城市繁华,但拥有非常好的环境,拥有城市人们看不到的美丽风景,你们现在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教师需留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使其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保护、农村生活等。之后,教师就可围绕着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真实农村案例等,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在日常生活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其责任意识的增强。

3.3 开展教学活动,践行责任担当

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关联,也需要学生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是该学科的教学目标[4]。要想实现这一点,显著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就可围绕着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原本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家庭观念。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家庭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关心亲人、热爱家庭、承担家庭事务等方面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教学活动,如“给父母洗一次脚”“帮妈妈做家务”“我讲故事哄父母睡觉”等。如果班级内有留守儿童,那么就可将以上活动中的父母变成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与家人进行角色互换,能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不易。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围绕着此次活动撰写活动日志,并张贴在书桌上、卧室内,提醒自己不要与父母发脾气,在家庭中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利用这些教学方式可显著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使其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要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能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又比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时,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出与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一起沉浸在雾霾的天空、污染的河水环境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了解当前农村、城市、自然的污染情况,也能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们产生的直接影响。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可布置课外活动任务:调查了解家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并从自身入手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恰当可行的环保措施。

3.4 结合社会热点,拓宽教育内容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是实践、理论相融合的一门课程[5]。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时,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时政热点,如加入农村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事件、农村地域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增强其责任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构建更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打造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其责任意识的增强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当冲突发生》时,该节课的内容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冲突的根本原因,并采用恰当合适的方式解决、化解冲突。在教学时,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社会上、本地出现的热点视频资料,如“秋收玉米起纠纷”。在应用这一热点视频资料时,教师应做好前期铺垫工作:“如今,秋收季节已经来临,田间地头因农机租赁、地界划分、邻里纠纷等矛盾逐渐增多。今日,本地又出现一起因垄地出现冲突的事件,现在需要大家认真观看视频内容。”在完成视频的播放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个时间中的一个人,你将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你觉得这些当事人的行为正确吗?”这些问题可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与思考,而教师需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逐步增强其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了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又比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时,农村学生对风俗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因而能在上课时分享更多的想法。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对本地风俗有哪些了解呢?”在讨论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和主动。在活跃课堂氛围后,教师可播放与中国传统风俗、当地风俗相关的新闻,同时还可播放与外国风俗相关的新闻视频,如万圣节、圣诞节的新闻报道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认识到我国风俗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与外国风俗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的风俗习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如果教师能围绕着教学内容增加社会热点,那么会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学习中,最终显著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分辨能力。

3.5 对学生的评价要立体化,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对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心中有责任心,有集体,有社会,有国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引导评价,因此,建立一种立体的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6]。

3.5.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如果学生做的好,就给一些鼓励和奖励,如果学生做的不到位,要及时督促学生进行改正。教师还可以通过一月一主题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和系列评比,从学生个人层面评比悟责、守则、尽职、尽责小标兵,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3.5.2 集体竞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联合学生各部分开展“行为规范示范班”的评比活动。通过集体的比赛,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行为与班集体的荣誉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具体的活动如凡班级学生放学排队、大课间活动、集会活动等公开场合,采用亮班牌制度,形成个人行为对集体负责的集体意识。

3.5.3 责任考场。责任考场通过暗访手段,提高学生警惕性、自觉性,逐步由他律行为转向自律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如组织“眼中明责任、行为中显精神”随机暗访活动,将废纸有意丢在校园某个地方,看学生的行为。然后通过校园网、红领巾广播等,表扬先进,指出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责任感是学生做人之本,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而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增强责任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利用真实案例、课外活动、社会热点、情感因素等方式,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能主动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猜你喜欢
班规责任意识案例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班规要科学合理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