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10-17 10:54杨文娟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均分入学适应性

肖 将 杨文娟 李 洪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

一、研究背景

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是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导新生主动调整个体需求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平衡。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均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主要围绕新生入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开展。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国内高校一般通过入学班会、主题教育讲座、专业启航工程等形式实施,并依托班主任、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在新生入校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困扰,帮助新生解决入学不适应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校一般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监测、团体咨询辅导、素质拓展、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等途径,帮助新生完成对自我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调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尤其是教育对象成长背景的发展变化,大学新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传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在应对新形势新变化上,难以满足大学生新的现实需求,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作为高校开展各类教育的起点,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均体现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一方面,对大学生个体成长而言,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在身心发育、知识积累、个人能力培养等方面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1]。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适应性好坏不仅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2]。刚入学的大学新生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容易引发内心波动,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适应等方面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出现入学适应性问题。提升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质量,帮助新生顺利实现身份和心理转变、尽快步入学习生活正轨、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而言,新生适应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育人效果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成效[3]。新时期随着影响新生入学适应性的因素日渐复杂多元,传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受到较大冲击。提升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质量,以更加科学专业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应对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既丰富了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也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早日实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线上方式发布问卷,随机抽取安徽省某高校445名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共回收问卷445份。通过设置反向题项,减去无效问卷8份,共计有效问卷437份,有效回收率98.2%。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设计的问卷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来评估学生的适应性状态,该量表共60个题项,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该量表使用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从1(不同意)到5(同意),要求学生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表明自己的赞成程度,并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选项。

三、研究结果与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总体情况

经统计,在评估新生适应性状态的七个维度中,人际关系适应维度总分34.81,平均分3.48,在七个维度中得分最高;校园适应总分25.81,平均分3.23,在七个维度中得分最低。新生适应的总体满意度较低,平均分3.17,其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50.80%。

新时期“00后”大一新生进入校园,他们成长于复杂多变的新时代,与之俱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主动自信。“00后”新生在进入大学阶段这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后,可以结交到不同背景和爱好的同学,从而很容易拓宽自身人际圈,在人际适应方面的表现更加优秀。然而,大部分“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较高,物质依赖性也更强,因此对大学校园内硬件设施的期望和要求较高,在进入陌生校园后很有可能会发生入学不适应的情况。此外,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加大了新生群体适应大学生活的难度,影响了新生群体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

(二)独生与非独生学生入学适应性比较差

本次抽样调查的437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148人,占比33.9%,非独生子女289人,占比66.1%。经统计,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适应维度均分(3.58)、择业适应维度均分(3.46)、自我适应维度均分(3.49)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对应维度均分(p<0.05);其他几个维度无明显差异。

随着国内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生育观念的变化,近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降低,多子女家庭的大学生逐渐增多。对一般家庭环境而言,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会比非独生子女的普遍较好,父母在子女的教育成长过程中会给予更多的精力投入,给予子女充分锻炼表现的机会,这将帮助独生子女学生提升个人自信心,有助于他们养成开朗、乐群、自信、爱交际等外倾性格特征,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独生子女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从而在他们进入陌生的大学校园后,在人际关系、就业选择、自我适应等方面表现更加出色。

(三)是否加入学生团体对入学适应性比较差异

由数据统计可知,开学后加入学生团体的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维度均分(3.66)、校园适应维度均分(3.34)、择业适应维度均分(3.44)、情绪适应维度均分(3.49)、自我适应维度均分(3.53),这五个维度上均高于未加入学生团体的学生(3.36、3.15、3.29、3.37、3.32),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5)。学习适应、满意度这两个维度无明显差异。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新时代的学生社团不仅发挥了巩固高校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作用,而且学生社团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学校开展适应性教育的重要路径,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校园社团通过搭建各色活动平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提供学习展示机会的同时,学生通过活动使自身的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生规划和就业选择的能力得到成长和锻炼,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适应力。

(四)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入学适应性比较差异

经统计,由于入学前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学生在入学适应性各个维度的得分均有差异。其中,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维度均分(3.53)、学习适应维度均分(3.34)、情绪适应维度均分(3.47)、自我适应维度均分(3.48)、满意度均分(3.22),这五个方面的表现评分为最高,均高于拒绝型教养方式和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的学生评分,表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

大学生入学适应力表现受到个人、学校、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来自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无疑会对孩子的适应能力起到直接作用。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带来的和谐亲子关系、相互尊重和独立思考的家庭氛围均有利于学生培养开朗乐观、情绪稳定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进入陌生环境后快速融入和适应新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在入校后会表现得更加适应。

(五)不同就学经济压力的学生入学适应性比较差异

经数据分析发现,就学经济压力与入学适应性各项维度得分具有显著差异性和负相关性,即随着学生感受到就学经济压力增大,学生适应性各个维度的得分减少(p<0.05)。

当今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大学生家庭经济造成负面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为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增加了一定难度。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入学后直接承受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导致思想压力增大,加重了他们入学后的身心负担,极易使他们在融入校园的起步阶段在人际关系上选择自我封闭,在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障碍时选择消极应对,从而造成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角色转变迟缓、适应周期延长、自我满意度降低等不良影响。

四、提升入学适应性教育质量的路径建议

(一)丰富入学适应性教育内容

虽然大学新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为大学生适应新阶段校园生活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对大学入学适应性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高校在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方面应当革旧出新,增加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体现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同时,继续丰富已有的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指导课等课程内容,增加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人生发展的新元素,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人际关系维护、情绪情感调节等内容,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人际交往技巧,主动进行自我调整,科学审视认知自我;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劳动通用技能培训、劳动精神教育等内容,引导大学生体悟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在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中增加职业平等观教育、普及灵活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职业不分贵贱,做好开放性就业的思想准备。

(二)关注特殊群体的发展需求

高校不同特殊群体的大学新生在适应性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而校园内一些特殊群体因为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等特殊原因,入学适应性表现有较为封闭消极的一面,需要学校重点关注。在基于心理普测摸排的基础上,对于有显著不适应校园生活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老师、辅导员应当主动约谈和个性辅导,主动倾听学生心声,及时疏导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心结,制定个性化的帮扶干预方案,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在基于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坚持“扶困”和“扶志”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发放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等物质方式做到精准资助,确保应助尽助,减轻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谈心谈话、朋辈互助、榜样引领等方式帮助他们尽早摆脱入学不适的困扰,早日迈入成长成才的快车道。

(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快速且深刻变化,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刻地融入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新入学的大学生群体处于青年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由于人生阅历的局限和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时,往往缺乏应变的经验和变相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入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高校应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作用,及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学会“向机而动”,认识今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明确自身定位,确立目标追求。与此同时,鼓励大学新生努力克服不同程度的消极不适情绪,积极主动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顺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把个人的学习生活调适到最佳状态。

(四)强化家校联动共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5]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期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强化家校联动共育机制,把家庭的教育功能与学校的教育职能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向引导作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在入学前,前置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通过线上平台建立家校联络通道,提前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公共安全和卫生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常识等,提升家长参与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能力。在入学后,通过发放《入学指导手册》、举办家长见面会、家长进校园等互动活动,进一步增进家长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情况的了解,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均分入学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柔性喂丝机均分盘CFD分析和优化设计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入学面试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入学第一天
单簧管基础练习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