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10-18 01:32幸琼陈建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18期
关键词:性激素小剂量肌瘤

幸琼 陈建荣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 多发于育龄期女性, 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与自身性激素水平变化存在密切联系, 患者发病后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症状, 多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 若不能进行及时治疗, 容易对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目前临床上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其中米非司酮应用比较广泛, 其本质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 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拮抗孕激素, 抑制其表达, 使肿瘤萎缩,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临床对于药物使用中的剂量选择上存在一定争议[2,3]。基于此, 本文对84 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84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摸球法分为A 组与B 组, 每组42 例。A 组年龄26~53 岁, 平均年龄(41.06±5.13)岁;病程3~18 个月, 平均病程(10.82±3.21)个月;肌瘤直径1.2~3.9 cm, 平均肌瘤直径(2.54±0.63)cm;单发子宫肌瘤26 例, 多发子宫肌瘤16 例。B 组年龄27~51 岁, 平均年龄(40.86±5.17)岁;病程2~17 个月, 平均病程(10.74±3.18)个月;肌瘤直径1.3~3.8 cm, 平均肌瘤直径(2.53±0.61)cm;单发子宫肌瘤27 例, 多发子宫肌瘤1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彩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③子宫肌瘤直径≤6 cm;④近3 个月未使用相关药物治疗;⑤患者知情同意, 对本研究不存在异议。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其他子宫病变;②合并子宫肌瘤恶变倾向;③子宫肌瘤直径>6 cm, 合并巨大子宫肌瘤;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⑤需进行手术治疗;⑥依从性极差;⑦中途脱离或退出本研究。

1.3 治疗方法

1.3.1 A 组 患者给予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在患者月经3~5 d 使用米非司酮片(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33551)治疗, 口服, 初始使用剂量为25 mg/d, 1 次/d;14 d 后将药物使用剂量调整为10 mg/次, 1 次/d;2 个月后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为10 mg/次, 1 次/2 d, 后续将药物使用频率调整为1 次/3 d。

1.3.2 B 组 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米非司酮。在患者月经3~5 d 使用米非司酮片治疗, 口服, 25 mg/d, 1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子宫体积、肌瘤体积、不良反应发生率。

1.4.1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痛经得到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无子宫肌瘤残留即为显效;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痛经缓解, 子宫肌瘤得到控制即为有效;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因疾病进展需进行手术治疗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血清性激素水平 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在月经3~5 d 时采集患者5 ml 空腹静脉血, 离心分离, 转速3500 r/min, 时间15 min, 分离上层清液, 冷藏待检;采用酶放免法, 借助上海研域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相关试剂盒对E2、P、LH、FSH 水平进行测定, 相关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3 子宫体积、肌瘤体积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使用阴道B 超检测两组患者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

1.4.4 不良反应发生率 记录两组用药期间食欲减退、轻微潮热、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 高于B 组的71.43%(30/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 两组P、E2、FSH、LH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 两组P、E2、FSH、LH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A 组低于B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对比 治疗前, 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 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均小于本组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 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

表2 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 ±s)

表2 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与B 组治疗6 个月后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P(nmol/L) E2(pmol/L)治疗前 治疗6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 个月后A 组 42 2.75±0.62 1.37±0.45ab 539.67±37.68 387.53±26.32ab B 组 42 2.76±0.64 1.85±0.51a 536.58±36.54 436.27±29.71a t 0.073 4.574 0.382 7.958 P 0.942 0.000 0.704 0.000组别 例数 FSH(U/L) LH(U/L)治疗前 治疗6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 个月后A 组 42 23.64±2.73 15.07±1.15ab 19.26±2.08 6.31±1.17ab B 组 42 23.78±2.69 19.55±2.27a 19.29±2.14 9.68±1.52a t 0.237 11.410 0.065 13.386 P 0.813 0.000 0.948 0.000

表3 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对比( ±s, cm3)

表3 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对比( ±s, cm3)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子宫体积 t P 肌瘤体积 t P治疗前 治疗6 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6 个月后A 组 42 352.16±33.47 219.47±20.35a 21.953 0.000 92.34±8.27 38.53±7.26a 31.689 0.000 B 组 42 353.05±33.52 220.13±20.56a 21.906 0.000 92.58±8.31 39.12±7.15a 31.604 0.000 t 0.122 0.148 0.133 0.375 P 0.903 0.883 0.895 0.708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A 组出现轻微潮热2 例、食欲减退2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4/42);B 组出现食欲减退5 例、轻微潮热4 例、阴道不规则出血2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9%(11/42)。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7, P=0.046<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发病率较高的妇科肿瘤, 30~50 岁群体高发, 该病属于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的一种, 患者子宫内出现由平滑肌、结缔组织形成的肌瘤, 可能压迫子宫、膀胱、输尿管等部位, 严重时可造成一侧肾功能丧失[5,6]。近年来, 随着人体生活方式与外部环境的变化, 子宫肌瘤发病率明显上升, 以痛经、月经量增加、经期延长为主要临床表现,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 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7]。

手术与药物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式, 但因手术有着一定创伤性, 多数患者选择进行药物保守治疗[8]。有研究发现, 患者体内孕激素水平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 在服用后可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产生重要作用, 对孕激素受体进行拮抗, 抑制其与P 的结合,降低P 对子宫肌瘤的促进作用, 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缩小子宫肌瘤体积[9,10]。该药对子宫肌瘤细胞凋亡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能够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加快肌瘤细胞凋亡速度, 抑制其生长、增殖[11,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促使新生血管形成, 可能加快子宫肌瘤的生长, 而米非司酮能够抑制VEGF 的表达, 降低微血管密度, 进而减少子宫肌瘤血流供应, 抑制肌瘤细胞生长[13,14]。但有研究人员通过临床试验发现, 不同米非司酮使用剂量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与25 mg/d 药物使用剂量相比,12.5 mg/d 药物使用剂量能够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5,16]。本文中, A 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 提示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使用能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究其原因, 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使用有着更高的针对性, 较常规用药相比能够减小应激反应, 提高用药安全性, 药物在体内持续发生作用, 可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减少闭经发生风险, 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17]。

性激素水平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和进展存在密切联系, 其中P 属于类固醇激素, 主要由卵巢分泌;E2在维持正常生理周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FSH 主要由垂体所分泌, 其水平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而发生改变;LH 能够对卵巢产生刺激, 促进机体雌激素的分泌, 在子宫肌瘤发生后, 其水平异常升高[18]。本研究中, 治疗6 个月后, 两组P、E2、FSH、LH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A 组低于B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可对血清性激素水平起到改善作用, 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降低P、E2、FSH、LH 水平, 究其原因是小剂量米非司酮长期使用能够对患者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挥作用, 对子宫系统产生影响, 改善子宫肿瘤症状, 从而对性激素水平产生影响, 最终降低降低P、E2、FSH、LH 水平。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 治疗6 个月后, 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仍可缩小子宫和肌瘤体积, 与大剂量用药疗效相仿, 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剂量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卵泡发育、减少VEGF 的表达, 进一步缩小患者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此外, 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4/42)明显低于B 组的26.19%(11/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升用药安全性, 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剂量米非司酮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少,可在保障疗效的同时减轻药物副作用。

综上所述, 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应用可促进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 缩小子宫体积、肌瘤体积, 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性激素小剂量肌瘤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小剂量激素治疗在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探究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慢性焦虑刺激对成年雌性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小剂量辐射比格犬模型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