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的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策略

2023-10-18 03:32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5期
关键词:劳动人工智能技能

冯 孟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是指学生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关心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处理各种问题[1]。当前,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社会特别是人工智能社会,注意劳动中的情感因素,关注个体在劳动中获得的情感满足,关注在劳动中进行合作、沟通、协同等情感技能,在劳动中构建“社会关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劳动研究与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等学者普遍关注“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概念,他们认为当前智能劳动的主流部分主要是情感劳动,人与人在真实或虚拟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不断生产、贩卖、进行着情感实践是劳动的重要内容[2]。当代社会生产劳动的巨大变化同时牵引着教育的变革,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就是关注社会性的情感或情绪学习。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报告中强调,未来的教育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的背景下要突出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3]。2022年,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发布的《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将“社会情感学习”列为驱动未来基础教育创新的三个重要趋势之一[4]。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OECD学习框架2030》中,也将社会情感能力列为应对未来变化所需技能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5]。在当代劳动与教育变革的双重驱动下,劳动教育作为与当代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必须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与教育变化,思考如何通过引入社会情感学习推动劳动教育转型的重大命题。

一、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的意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着艰难转型。不断增强的技术变化要求劳动教育发展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工作世界的技能迁移则要求劳动教育为教育者进入工作世界做准备;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要求劳动教育必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一)劳动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诉求

1.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变化要求劳动教育满足个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推动教育个体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个体的教育需求是多样的,不仅希望通过教育获得认知的提高、技能的提升,还希望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增强的背景下,人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在教育过程中摆脱千人一面的学习模式、单调乏味的学习体验,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定制、手脑心全面发展的学习情感体验。例如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地学习数据收集、全过程地学习追踪技术得到发展,人们希望从中得到个性化的学习定制服务;在各种智慧教室、在线技术、实时翻译的技术增强下,学习者希望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使学习知识无限扩展;而在智能穿戴、虚拟现实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学习更是变成了一种丰富情境下的深度体验,学习者可以跨越虚拟与现实的空间限制、穿越古今的时间边界,获得沉浸式、手脑心全面发展的充满审美和愉悦的情感满足。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劳动教育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发掘人的无限潜能,满足教育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人的手脑心,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发展,成为当代劳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人工智能时代的技能转变要求劳动教育要为教育者进入工作世界做准备,以支持受教育者实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结果

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工作世界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职业的快速迁移与技能替代的产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失业,就业: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移》《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等报告指出,在大数据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等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到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6]。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也显示,到2025年,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8500万个人工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对咨询、决策、沟通、互动等人类技能有所需求的职位将增多[7]。在全球大规模的职业变迁中,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到2030年将有多达2.2亿劳动者需要变更职业[8]。在职业快速迁移的背后是技能的替代。麦肯锡报告指出,体力和人工操作等技能将被快速取代,中国到2030年对体力和人工操作技能以及基础认知技能的需求将分别下降18%和11%[9]。技能替代与职业的快速迁移迫使教育者必须要不断更新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工作世界。这就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尽快接受、适应并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世界变革,通过劳动教育转型推动教育者持续更新劳动技能,才是劳动教育未来改革的根本方向。

3.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要求劳动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工具

人工智能既具有技术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不仅在技术上催生经济的新业态,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社会生活既有可能走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社会生活模式,也有可能走向技术滥用、贫富差距拉大、算法歧视、信息碎片化、社交孤岛的社会。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人们更加呼唤、寻求可持续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为了工作、公民素养和可持续而学习》报告指出:“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术革命表明,世界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发展模式。”[10]这种新发展模式是“通向未来的桥梁”,而要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新发展模式”,承担劳动者教育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终身教育“将在当今新时代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作为实现和平文化、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凝聚力和提高国际公民意识目标的有效工具”[11]。

(二)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对劳动教育转型的意义

多项研究表明,加强社会情感学习对于教育个体的学业成就、就业以及幸福感有重大帮助,同时在提高社会参与、成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公民方面有所助益。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关注社会情感学习、融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应对人工智能的巨大挑战,成为满足教育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对劳动技能转变的重要手段,推动社会平等、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成功转型。

1.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推动劳动教育成为促进教育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社会情感学习对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与人交往等要素的强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可以改善学生行为,缓解学生的情绪困扰,推动学生在情感、认知上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重新思考学习:教育系统的社会情感学习述评》报告指出,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的学术成绩、社会和情感技能具有正向作用,参加社会情感学习计划的学生在社会和情感能力、态度和行为适应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学习成绩也比那些没有参加社会情感学习计划的学生要好11个百分点[12]。有研究也发现,社会情感技能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改善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缓解学生的情绪困扰[13]。因此,在当前的劳动教育中尝试融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对劳动认识不足、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从而推动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载体。

2.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推动劳动教育更好地为受教育者进入工作世界做准备,成为应对劳动技能转变的重要手段

社会情感学习主要强调扩展人的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学习关心他人、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技能与当今工作世界所注重的可迁移能力高度重合。所谓可迁移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高效沟通、积极的工作面貌等涉及到沟通、交往、协作的“软”技能。相对于以往就业市场上更看重知识或专业技能等“硬”知识,当前的工作世界更看重就业者的可迁移能力,特别是沟通与交往、协作能力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94%的商业领袖希望员工掌握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主动学习、协调与时间管理等新技能,其中涉及到情感性的技能占绝大部分[14]。麦肯锡研究报告也指出,就业市场上新的劳动需求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的增长上,预计到2030年对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的需求将增加18%[15]。在此背景下,在劳动教育中加强社会情感学习,可以弥补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注重手、脑发展,即操作技能与劳动认知的发展,而忽略情感学习、情绪训练的短板,有效推动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更新与提升技能,为更好进入工作世界做准备。

3.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促进劳动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平等、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劳动教育中加强社会情感学习,对于培养合格公民,塑造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至关重要。社会情感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责任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这些是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能力。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重新思考学习:教育系统的社会情感学习述评》报告指出,当前教育系统需要超越对经济增长的关注,着重于建立人类的繁荣。要建立人类的繁荣,除了理性思考之外,还应明确关注促进社交和情感技能。通过个体的识别和调节情绪,确立积极目标,形成同情他人的共情能力、批判性探究能力等,从而推动个体采取建设性的行动促进人类繁荣[16]。在实践中,新加坡将社会情感学习与本土价值观结合,融入公民教育与价值教育,以建构21世纪的公民身份与国家社会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的沟通力、同情心、责任心,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社会目标,在培养良好公民的同时推动社会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二、引入社会情感学习,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的框架设计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只有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在教育的顶层设计中引入社会情感学习,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能力、打破教育边界,构建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转型框架,促进受教育者知识、技能与情操、态度、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世界和未来的公民生活。

(一)融入社会情感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价值理念

社会情感学习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教育中的情感获得与满足。教育个体在进行劳动时有个体的知识、技能增长的需求,同时也有在劳动中获得与他人合作劳动的劳动协同、劳动愉悦的情感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重新思考学习:教育系统的社会情感学习述评》中指出的:“人类需要社交和情感联系来学习和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个人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与个人的认知和生理发展同等重要,教育系统必须能够解决并促进人类经验的这一方面。”[17]但在当前的劳动教育领域,情感学习与获得仍然未得到重视。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理念有“强化劳动观念”“强调身心参与”“继承优良传统”和“发挥主体作用”四个方面,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提高个体的价值观或道德,同时提高个体面向工作世界时的技能[18]。这些理念体现了当前劳动教育注重知识获得、观念更新、技能提升、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但却忽略了新时期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个体情感获得的需要。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在“强化劳动观念”“强调身心参与”“继承优良传统”和“发挥主体作用”等理念外加上“涵养劳动情感”的内容,从关注个体价值、观念、技能的提升转向关注劳动认知、能力、情感、价值的结合,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价值理念。见图1。

(二)融入社会情感学习,扩展劳动能力,构建劳动教育中的多元能力框架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大中小学生要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19]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劳动的认知能力(能够认识劳动的价值,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劳动的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说,《纲要》对劳动教育的能力要求比较全面。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劳动除了上述能力之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交往技能、情感社交技能方面的能力。在这方面,适度地将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整合进劳动教育,可以得到多个维度、更加扩展的能力体系,更有利于学生面向工作世界、生活世界进行过渡。

当前,社会情感学习要求的核心技能包括五个方面,即自我认知的能力(了解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以及实现目标和愿望的能力,包括延迟满足感、管理压力等)、社会认知能力(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同情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维持健康和支持性关系的能力,以及与不同个人和团体有效驾驭环境的能力,包括清晰沟通、积极倾听、合作、协作解决问题和建设性地谈判冲突的能力)、负责任的决策(在不同情况下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做出关怀和建设性选择的能力)[20]。这些能力与当前的劳动技能有部分交叉,也有不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结合劳动教育实际情况,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技能可以在认知能力、技术技能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四种能力之外扩展为“劳动认知能力”“劳动自我管理能力”“劳动技术技能能力”“劳动创新创造能力”“劳动交往与协作能力”“劳动决策能力”六种能力,强化劳动教育能力中的情感内涵,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技能需求。新扩展的劳动技能见表1。

表1 人工智能背景下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技能扩展

(三)融入社会情感学习,打破教育边界,构建开放的劳动教育参与者体系

劳动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生活世界吸引各方力量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不断拓宽劳动教育视域,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要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21]在这方面,劳动教育可以打破学校与社会(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学校与企业(雇主)、学校与家长间人才培养的“边界”,推动教育机构、企业、公共部门、家庭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问题,如劳动与自然生态、劳动与文明、劳动与社会、劳动与自我、劳动治理等议题。可以通过学校与体育或心理健康机构合作,让学生认识劳动和自我形体与心灵健康的关系,学会未来的自我管理。通过学校与社会机构、博物馆的合作,理解当地社会和地区的不同劳动工具、劳动方式、劳动生产水平,从而了解社会和文明的多元性。通过与当地技术人员、科学家一起合作制订劳动提升方案或非遗传承方案,使用资料和自己的研究提出建议,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多元力量合作,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增强环境下的生态变化、劳动价值分歧、贫富差距拉大、社交孤岛、劳资纠纷等当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工焦点,推动学生发展自身的社会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社会认识,并内化为学习者的核心素养,从而为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引入社会情感学习,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的行动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社会情感学习引入劳动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转型,需要劳动教育实施机构从战略层面、教学层面、平台层面、制度层面提供支持,赋能教育管理者、赋能师生、赋能利益相关者,为劳动教育转型提供保障。

(一)战略支持:构建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转型战略

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赋能教育管理者,从顶层战略层面推动劳动教育的转型。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指出:“学校应将社会情感学习框架嵌入其日常实践中,让一些中层管理者参与特定的社会情感学习培训,最大限度推进学校内实施社会情感学习的力度”[22]。一是广泛研讨。劳动教育管理部门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转型”“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劳动教育”等议题,吸纳教育管理者、业内专家、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专家等开展广泛的战略研讨,通过研讨使教育管理者、教育界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转型、对劳动教育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为制订清晰的劳动教育转型战略提供保障。二是确立战略目标。在充分学习、研讨的基础上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时代变化,确立融入社会情感学习,面向个体发展、面向工作世界、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转型目标。同时树立更加全面的劳动教育观,关注受教育者认知、情感、技能的全方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发展和全过程发展,为实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转型提供目标支持。三是确立劳动教育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战略要点。鼓励不同层次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社会情感学习,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实施要点。四是进行多层次的战略规划,保障战略规划的全方位统筹指导。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订劳动教育转型的区域总体规划,了解本区域内的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劳动生产技术发展情况,统筹协调解决区域内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制订本区域的劳动教育转型规划,为区域内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指导。各院校、学校层面应该制订劳动教育的校级战略规划方案,对全校劳动教育转型作出规范部署。通过广泛的战略研讨、目标确立、多层次的战略规划为劳动教育转型提供战略上的根本保障。

(二)教学改革:构建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在战略支持之外,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改革赋能师生,为推动劳动教育转型提供根本支撑。一是通过项目化学习,实施情感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建构,赋能学生。项目化学习即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学习,例如制造一个特定的产品、运行一个劳动实施方案等。通过项目化手段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教育中是一些国家的普遍做法,如德国将健康生活、生命观、冲突与和谐、集体生活等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融入各类课程之中,实现劳动教育中情感获得与生活实践的融通[23]。因此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开发高质量的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项目学习课程,从而推动学生的技能提升。二是开展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师培训中。如开展社交技能和同情、感受情绪、了解自我与他人等多种主题的学习培训,帮助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了解自我与他人(学生或同事)的感受,了解到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变化、发展特点和阶段性需求。

(三)平台支撑:构建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开放办学空间

学校应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吸纳劳动教育利益相关者,形成劳动教育的开放办学空间,为劳动教育更好的面向个体提升、面向工作世界、面向未来生活发展提供保障[24]。为此,学校应建立多种平台,以平台为纽带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伙伴关系。一是搭建学校家庭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学校家庭通力合作,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创造支持性的系统环境,建立家长学生的劳动共识,形成家校间的合力。二是建设学校企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与区域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开展名校名企访学、实践项目,设立学生实践培训基地等举措,吸引行业企业力量加入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当代大生产的实习实践岗位和创新创业平台机会,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技能,加强劳动情感,提升劳动竞争力。三是建设学校社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吸纳社区力量加入劳动教育,通过联系社区开放博物馆、历史遗址、美术馆、展览馆和法院等社会机构,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参与社区劳动的方式习得适宜的社会劳动行为,树立学生的社区意识,从而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

(四)制度保障:构建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学校应构建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为劳动教育转型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构建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评估制度。将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纳入到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估中,构建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评估标准。相关标准由劳动教育的目标、基准及效果组成,涵盖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理念与技能,不仅考察学生的劳动认识、劳动技能,而且考察劳动情感的获得与情感技能的增长,保障学生的劳动学习效果。二是构建投入保障机制。设置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开发、开展、实施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与项目,同时保障一定的资金投入建立劳动教育的支持性环境,如校园空间建设、项目开展基地等,为社会情感学习的高质量运作提供资金保障。三是构建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培训机制。将社会情感学习纳入劳动教育的培训范围,定期对家长、战略管理者、教师进行培训,以推动利益相关者对劳动教育融入社会情感学习达成共识,为劳动教育融入社会情感学习提供文化保障。

猜你喜欢
劳动人工智能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读人工智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