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与成长路径

2023-10-18 03:32李国良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5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师德

李国良 王 斌

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基本标准。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开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对于推动职业教育以技传志、以技传道、技以载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固化工匠之师共育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价值。

一、“双师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在素质层次和能力层次上呈现出专业化趋向,主要体现在师德、育人、教学和技术层面。

(一)师德层面的“人师”

“人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人格引导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人格引导的重要责任。一是要有崇高理想。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只有自己信仰坚定,才能引导学生真信、真学、真用。有理想信念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养,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双师型”教师,是将教书育人事业同党、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师。广大“双师型”教师应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而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二是要有高尚师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双师型”教师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者、引路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崇高的人格修为、无私的爱生情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三是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没有仁爱之心,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充分关爱学生,以自身的健全人格去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有教无类,用真情、真诚、真心感化、教育每一个学生。“双师型”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克服学历自卑心理,提升职业素养,为学生成长赋能,为学生成才增智。

(二)育人层面的“经师”

“经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专业知识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责任。一是要有扎实学识。扎实学识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专业标准,是专业实践有效开展的条件。“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精深的科学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学习指导、为人处世、文化传承、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智慧,能够促进自我成长与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双师型”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要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转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个人的真才实学去启发、引导、影响学生”[2]。二是要有教育智慧。“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在文化传统、教育理念、政策规划、课程设计、方法原则、课堂实践六个层面”[3]。“双师型”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选择和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捕捉、回应和重组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回答、追问、评价和奖励等措施,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将问题引向深入。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应培养智慧教学素养,具有“智慧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语言与形体表达能力、人机协同教学能力、智慧课堂教学组织等基本教学能力”[4]。三是要有创新精神。“双师型”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学生。“双师型”教师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汲取创新理论、创新经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为职业教育赋能,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深度融合。

(三)教学层面的“事师”

“事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职业指导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责任。一是要有严谨态度。“双师型”教师进行职业指导一定是建立在严密科学逻辑基础之上的,既能够准确理解又能够准确表达。要根据职业特点、职业要求,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成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要准确传授知识,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实践操作都能够准确把握。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课程内容的概念、特征、内涵、价值、措施等方面准确认知,对事物的生成逻辑、发展脉络准确认知,铸就严谨治学的理论素养。二是要融会贯通。“双师型”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善于对课程资源整合重组,对教学案例旁征博引、融古通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要理解和把握每个章节与其他章节、每个知识点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熟悉所教课程的重点难点,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双师型”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过程中。三是要以理服人。无论是理论之理,还是实践之理,“双师型”教师都应讲明白、说透彻。做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指导学生追本溯源,明晰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原理、概念,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描述分析和解答问题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特点因材施教,以自己的真学、真用、真信、真懂,将课堂内容从精确、精通到精彩,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亲和力、理论性、实践性。

(四)技术层面的“技师”

“技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专业技能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责任。一是技以启智。掌握、精通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智能。“双师型”教师是以工匠精神做事、匠心情怀育人、坚守职业理想、锤炼自身技术水平、夯实教学能力、铸就德技双馨的工匠之师,不断推动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双师型”教师通过传授学生专业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修缮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执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达到学技富脑、启智聚力的目的。二是技近乎道。道是一种技能品质,是对专业技能最高境界的追求。“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塑造职业精神的责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实际上就是技近乎道的职业精神。在无数次的实践后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达到技近乎道的境界。“‘双师型’教师只有在清晰合理的价值导向下将技术纳入理性系统之中,才能通过技术传播与技术传承将技术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认知,使学生形成稳定而自觉的职业观念。”[5]“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匠心圆梦。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并非单纯的传授专业技能,而是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性的反思,关注专业技能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感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从而达到匠心圆梦的境界。“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要把学生塑造成专业技能的行家里手。“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德技并修、匠心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成为一名“双师型”良师,以培育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构建

截至2022年,河南、福建、新疆、吉林、甘肃等多个省份陆续出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文件并开展了相关认定工作。但各职业院校在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认定过程不规范、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总体上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发展标准以及“师德为先、育人为本、教学为重、技术为要”的通用标准,本文从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实践基础六个维度构建“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为职业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提供参考。见表1。

表1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

(一)师德师风

《通知》明确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师德素养和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强化对师德师风的考察。其中,遵纪守法、恪守规范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体现,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是教学态度的重要体现。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即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熟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获得了专业相关的综合奖项,并胜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复合型教师。其中,学科背景、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具有创新精神是理论基础的重要体现。参与行业培训、参与进修访学、参与顶岗实践、熟悉并传授相关专业知识是专业知识的重要体现。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具有规范工艺分析能力、具有规范仪器设备和工具维修的能力、获得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操作技能的重要体现。近5年来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含省级)举办的技能竞赛(高职教师组)二等奖及以上奖项,艺术类专业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政府或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奖是综合奖项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教学能力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重要方面,“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开展教学,具备良好的课程教学能力、实习实训教学能力、专业建设和技术革新能力。具备组织或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改革、教育培训、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能力是课程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能力是实习实训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具备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手段创新的能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是专业建设和技术革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四)科研能力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科研通用能力、科研方法能力、科研反哺能力等指导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撰写一定学术水平论文、教材和专著的能力,具有科学实验的能力,具有发明专利的能力,具有申报课题的能力,具有产学结合的能力是科研通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研究选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是科研方法能力的重要体现。成果应用案例收集能力,应用案例融入课程能力是科研反哺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服务能力

“双师型”教师在技艺传承、文化传承、技能创新、成果转化、成果推广等方面都应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研发、生产实践等提供服务,主要表现为:技术服务能力、培训服务能力、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技术应用服务能力是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培训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能力是培训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传播职业文化的服务能力、传播技术文化的服务能力是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六)实践基础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流程、工作过程,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或挂职经验,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或社会兼职经验是教师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的重要体现。熟悉本专业的规范、标准、规程,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是熟练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的重要方面。在校企合作的技术革新、实习实训教学、设备改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产教融合的企业共建教学、科研与对外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是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重要体现。

三、“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可以从基于师德为先的“双师型”教师师德教育模式创新,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基于阶梯提升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创新,基于制度保障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来优化“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一)基于师德为先的师德教育模式创新

职业院校要强化师德为先,按照202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完善和强化“双师型”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以道德模范为榜样。通过公平合理的渠道选拔“双师型”教师职业道德模范,发挥“双师型”教师职业道德模范带头作用,让广大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职业认同为动力。“双师型”教师要热爱职业教育,向学生及家长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典型案例,缓解职业教育学生的焦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行业自信,帮助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以法律法规为约束。“双师型”教师要理解把握新职教法等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以国家规章制度规范和制约“双师型”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量化考核标准。以文化传承为载体。“双师型”教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要积极挖掘体现优秀职业品质的文化元素,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传承传播先进文化、优秀文化。在传承、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完善自身职业品质,规范自身职业行为。

二是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号召“双师型”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塑造师德风范,争做“四有”好老师。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发扬民主、注重实效、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紧密结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双轮驱动”。“双师型”教师要在明道、信道基础上传道、授业、解惑,将良好师德师风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奠定基础。推动良好师德师风进课堂、进宿舍、进活动,发挥校园文化品牌作用。“双师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更加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要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构建自主规划、量身定制、实训提升的“三环循环”发展模式。

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师德考评体系。师德师风是评价“双师型”教师的第一标准,职业院校应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师德修养。“双师型”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育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勤勤恳恳、严谨治学,以自己良好的师德教育和培养学生。严格执行师德考评一票否决,建立“双师型”教师师德考评负面清单,畅通校内外师德监督渠道,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行为,对出现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视情节轻重程度进行问责。建立“双师型”教师师德预警机制,定期进行自查自纠和落实整改,及时制止和纠正师德失范行为,打造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尚师德师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扎实开展师德评价工作,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在师德方面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遵纪守法、敬业精神、言谈举止、关爱学生等方面。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职业院校应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效能。

一是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应引进更多的企业资源,或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中,在资源共享、技术研发服务、教师培训等方面寻求突破,紧跟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效能。积极推进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完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师、公共基础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进企业的办法。建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和认定标准,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引进标准、兼职教师遴选标准、专业负责人选拔标准,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创新、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开发培训课程,编写培训教材,研究横向课题。

二是建立“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双向交流机制。积极探索“双向交流、互派互聘”的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岗位互通机制,设立“双师型”教师的生产岗、教学岗,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吸引技能领军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项目主管、工程师、企业管理人才、非遗传承人来校兼职任教,开展好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促进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鼓励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挂职、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实训、考察调研、合作研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技能技艺传承等形式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重点学习行业发展趋势、操作规范、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技能要求、生产流程、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服务、企业文化等,掌握新技术、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推动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促进跨行跨界的专兼融合。

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信息共享、协同育人的“双师型”教师创新管理机制。职业院校、企业对“双师型”教师在企业实践状况进行监督考核,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操作、教学贡献、培训效果、问题诊断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双师型”教师参与职工培训、技术更新、设备改造、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表彰奖励。畅通投诉反馈渠道,确保“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的公开、透明。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体系。职业院校教师要带着课题进企业实践,在生产中学习运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等。“双师型”教师还可以发挥个人优势,积极承担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推广、职工教育培训等工作。

(三)基于阶梯提升的教师发展平台创新

打造育人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要着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构建阶梯提升的教师发展创新平台。

一是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熟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之间、主干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联系。“双师型”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熟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律,既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和传统文化等学科知识,增加运用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双师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双师型”教师还要不断培养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通过科学评估、合理奖惩等举措,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让教师熟悉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轨同步”,强调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的“双纲并举”,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比重,增加教师的现场教学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教学”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依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互动式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促进实习实训内容、方法的革新,应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信息资源使用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更好地适应技能型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提升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学术兴趣、应用研发能力、研究协作能力、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国际化能力。建设各学科的硬件平台支撑,保证“双师型”教师有开展学术研究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研究,推进技术积累转化。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专业共同体”建设,统筹规划研究领域、研究课题,根据“双师型”教师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合理分配研究任务,引导教师集体攻关研究项目。全面落实教师参与企业调研、挂职服务、驻点实习带教、顶岗实践、“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对接产业需求,面向社会各界提供社会服务,打造服务品牌,增强“双师型”教师服务企业发展、行业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水平。

(四)基于制度保障的教师管理制度创新

为进一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以教师管理制度创新为支撑,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等,从而适应技能型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制度。坚持内培外引,多渠道引进“双师型”教师。提高外聘教师的准入条件,加大对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专兼结合、校企互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双师型”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率。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的首要指标。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去各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加强对企业实践教师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完善职业教育的师资信息,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源库,打通不同学校间“双师型”教师互聘渠道。搭建不同学校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推动各学校的师资资源优势互补,加速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

二是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实践基础都纳入评价体系范围。将考核与帮助教师成长紧密结合,制订对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支撑帮扶制度。对“双师型”教师参与国际化合作交流项目、服务企业进行考评,提升教师服务企业能力和国际能力。运用多种评价工具、评价技术对“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突出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水平,深入推进教学诊改,把好教学环节质量关。加强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专业技能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工作过程评价,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发挥社会第三方评价作用,推动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年审和更新换代,适应技能型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科研培训等培训制度,搭建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素养链、岗位能力链、技能素养链、科研素养链。在师德师风培训方面,着力开展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在专业培训方面,着力开展“经验型技术知识、理论型技术知识、方法型技术知识和实体型技术知识”[6]的培训,还应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培训。在技能素养培训方面,着力开展岗位技能、实践教学、现代学徒制、1+X职业技能证书、数字化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科研培训方面,着力开展创新意识培养、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申报、论文写作规范、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技术服务、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培训。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7]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要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做好“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全面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加快建成一支高水平、高影响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