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月千里照古今
——从中秋习俗看宋人《拜月图》

2023-10-22 15:45李爱珍
老年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宋人赏月习俗

□李爱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团圆圆,因而又叫“团圆节”。而在中秋月圆之夜,拜祭“月神”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习俗。拜月时,人们一般都会摆上新鲜月饼、瓜果、美酒等祭品。按照“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的习俗,拜月之事全由女子进行,而男子可以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的其他工作。女子们会在月下祈求福佑,保佑家人平安。祭月仪式完成后,便撤掉祭桌,在月下设中秋家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赏月、宴饮,享受团圆时光,好不惬意。到了现代,中秋赏月和拜月的习俗仍在进行,不同的是,已经由原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活动。

中秋祭月、拜月的习俗古已有之。相传为西汉戴德所编纂的《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别也。”生活在南朝宋的谢庄著有《月赋》,拟写曹植与王粲的月夜吟游;鲍照也有古诗《代朗月行》传世。唐开元、天宝年间,玄宗与杨贵妃每年都要到太液池赏月,唐代传奇小说《龙城录》中就记录了唐玄宗夜游月宫的奇遇故事。唐代有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这在唐人诗作中多有记录,如李端《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不但成年女性如此,连小女娃儿也会跟着拜月,如施肩吾《幼女词》曰:“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新月”指的便是八月十五晚上初升的月亮。唐代咏月亦成为抒情诗所借重的题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便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同样被千古传诵,可与《春江花月夜》相颃颉。

一般认为,中秋节到宋代开始盛行。宋人在当天不但赏月而且会举行拜月仪式。当然,各地的祭拜活动亦是形式有别。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中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同,十二三岁的孩子都会穿上成人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则对月伫立、默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为宋人所绘的《拜月图》,描绘的便是一位富家女子正在拜月的场景。

图中女子穿着华丽、双手合十,正在殿堂外空地上抬头仰望着明月进行祈祷,动作自然,态度虔诚。女子面前的高大红色几案优美雅致,造型饱满,上摆一尊硕大的铜质双耳香炉;一众男侍从分成两组肃立恭候,一组立于殿内,另一组立于殿外,协助拜月事宜,恰好与古时“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的习俗相吻合。图中亭堂楼榭采用界画技法,以细腻精致的线条勾勒而出,结构严谨,富丽堂皇;殿后奇石同样用线造型再附以皴擦,树木分别以点叶法画松树、以夹叶法绘秋叶,使其形成疏密对比;地面以碎石铺设,于平整中富含变化,彰显典雅;殿前树木参差,柳枝高垂,地面以方砖铺就,精致整洁,护城河中水波粼粼,河边围栏矗立;远处墙外大殿密树环绕,刻画仍不失工整细腻;层层远山以淡墨色渲染而成,空蒙悠远,营造出月色朦胧之境;明月以细线勾画而出,与女子遥遥相应,点名画面主题。

整体来看,此作刻画细腻,笔法娴熟,意境优美,巧妙地营造了拜月的氛围。本幅无名款,是否真为宋人所绘,抑或是后人临摹宋人作品,尚有争议,此处不做讨论。图中钤有数枚清内府收藏印,记录了其流传路径。

美术作品往往于画面形象背后隐藏着时代文化的印迹。图中所绘人物的发饰、服饰以及建筑、家具都体现了宋代的时代表征,因而在艺术价值之外,此作同样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宋人赏月习俗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中秋一起来赏月
别样的中秋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