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及其当代启示

2023-10-23 16:15汤建荣陈鹏
邓小平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汤建荣 陈鹏

〔摘要〕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根植于强国富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赓续。邓小平主张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通过推动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分“三步走”实现跨越发展,梯度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领导,确保根基不动摇。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对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在做大经济的同时注意合理分配;循序渐进地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相對贫困治理机制。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5-0091-08

〔基金项目〕2022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在云南的实践及其启示研究”(2022Y403)

〔作者〕汤建荣,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云南昆明 650500陈 鹏,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 6505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新时代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②。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①,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②。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邓小平在准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情况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的科学指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系统回顾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根植于强国富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不懈探索的历史赓续。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讲话以及书信中可以找出大量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 列宁也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工人,全体中农,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④ 由此可见,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次,发展生产力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⑤,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必须要“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⑥来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列宁也明确指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⑦。最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存在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基础上,科学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真理,并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重要理论,认为推翻资本主义的腐朽统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① 他强调“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②,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二)文化根植:强国富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诸多强国富民的思想精华。道家赞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上集》),认为只要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都应得到承认。法家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也就是说,治国理政的根本在于使得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如此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墨家主张“民富国治”(《墨子·节用上》)、“富其国家,众其人民”(《墨子·尚同中》)。言下之意,就是统治者要使人民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强盛。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逐渐被广泛认同,并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强调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③。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重要思想渊源。

(三)历史赓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共同富裕道路的不懈探索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在1953年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要“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制度保障。在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公有制的基础上,我们党制定了通过实施工业化来促进经济向前发展的路线方针,积极推动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基础上,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对实现共同富裕道路进行了全方位探索,最终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一判断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路径方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整体思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邓小平主张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来实现共同富裕。他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严厉批评了长期以来收入分配上存在的平均主义问题,初步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理念。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能够激励其他也通过勤劳苦干走向富裕,进而使得整个国民经济不断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机构成员、书记处书记贾恩卡洛·巴叶塔时指出:“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③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不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1986年8月,邓小平在天津考察期间再次强调,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①,进而带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推进路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通过推动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以保证社会财富不断增加。邓小平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經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② 只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避免贫富差距扩大,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所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③,使我们始终瞄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亨利·格隆瓦尔德为团长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再次谈到生产力解放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④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而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这块大“蛋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战略规划:分“三步走”实现跨越发展,梯度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如何在这样一个人口基数较大、贫困面较广、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邓小平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在思考的重大发展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稳步推进。1979年7月,他在青岛接见中共山东省委负责同志时指出:“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还可以增加外援。”⑤ 同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⑥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把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一个时间段我国的经济建设奋斗目标。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正式阐述了分“三步走”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即“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①。邓小平的这一主张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② 分“三步走”战略发展规划既考虑到目标的可实现性,即每个阶段目标要契合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考虑到目标的连续性,即每个阶段目标始终瞄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总体目标。

(四)条件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领导,确保根基不动摇

邓小平认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针对国内外一些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污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声音,邓小平进行了坚决回应。他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③,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剧,中国几亿乃至十几亿人口将会陷入深度贫困之中。一旦中国放弃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那么必将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中国不可能也绝不会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深刻指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④ 邓小平还强调,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⑤。这一论述科学指明了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领导不动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既定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在新时代新征程,系统回顾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在做大做强经济的同时注重收入的合理分配

经济总量的多少决定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有多厚,合理的分配方式则决定着贫富差距不会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意味着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注意收入合理分配。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合理兼顾二者,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也多次指出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生产力的大力提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保障。虽然2020年我国GDP总量已突破一百万亿元,但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某些区域内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要在做大经济的同时注意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既要坚持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更好地发展,不断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又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收入分配方式,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地方适度帮扶经济困难家庭和相对贫困人口,积极宣传“先富带动后富”,号召大企业、致富能手投身到扶贫助弱的事业中去,以此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向前。

(二)循序渐进地推进共同富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调整。从其定性标准、实施路径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①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在内涵、定性、标准和层次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我国刚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若根据城乡一条线计算的相对贫困标准,2020年以后全国相对贫困人口约为2亿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占到80%以上。②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一方面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急躁冒进;另一方面要尽力而为,重点关注民生问题,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③ 首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澄清各种错误思想,避免贫困群众滋生“国家帮扶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思想,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④ 其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上滋生的拜金主义、攀比思想、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世界造成很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创作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当今时代潮流相结合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坚持以文化教育人、以产品号召人、以内容感召人的正确方向,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好人好事以及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方面的典型事例,更好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在全社会营造以艰苦奋斗实现共同富裕为荣、以慵懒腐败沉迷花天酒地为耻的良好风气。

(四)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治理机制

隨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相对贫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① 其中就蕴含着邓小平对相对贫困问题的思考。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贫困程度更深,更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更多关注。解决相对贫困仍是当前社会贫困治理的一项重要命题。②为此,要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刚刚脱贫的地区,将相对贫困治理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关注相对贫困人群。虽然在精准扶贫阶段这部分人群已经实现了脱贫,但是由于缺少谋生本领和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返贫风险较大。第二,稳步推进和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避免帮扶中存在的“碎片化”“片面化”“指标化”问题。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和对口帮扶的有效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以社会为补充的帮扶体系。第三,建立和完善相对贫困人群的识别标准与脱贫对象的退出机制。相对贫困人群面临的困难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补偿来解决,必须激发这类人群的内生动力。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相对贫困人群的各项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此外,应建立脱贫对象退出机制,将大数据平台的后台数据作为决策的参考,如有需要进行帮扶的则及时上报,如已经实现收入的长期稳定和无其他特殊事项,则这部分群体应该退出相对贫困人口治理名单。只有充分发挥经济总量的兜底作用,不断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最终实现。

(责任编辑 梁灏)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7日。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7页。

④《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7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6页。

⑦《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90页。

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26页。

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3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4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①李实:《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治理研究》2022年第3期。

②周文、施炫伶:《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年第3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④倪良新、欧树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准脱贫:逻辑、困境与价值实现》,《江淮论坛》2020年第4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②陈岑、沈扬扬、李实、赵永生:《关于构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66页。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