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作文和脑科学的融合探究

2023-10-24 10:49刘晓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脑科学经验大脑

刘晓丽

一个社会的许多活动方式,都会对教学形成或明或暗的影响,“微时代”就是如此。微时代的来临,使得这个社会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都发生着质的变化,从此前的微博、微电影,到后来具有显著个体特征的微课、微写作,这些都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深刻变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让学生经历微活动,去书写微作文,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已有的实践发现,如果仅从经验的角度去设计微活动,并让学生写微作文,固然可以收获一定的效果,但在努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现明显的瓶颈,那就是学生的活动再无深刻的体验,所写出来的微作文也只在相应的水平上徘徊。那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当中笔者发现,如果从脑科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则可以发现学生在写微作文时更多的心理动态,而在脑科学的指引之下进行微活动的设计,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写作内容。基于这些发现,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微作文和脑科学的融合进行了初步探究,取得了一些收获。现将自己的收获以及探究历程总结出来,以与大家分享。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而言,微写作的最大特征自然就是“微”。“微”意味着“小”,很多时候又意味着五脏俱全,通常都认为微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字少但表达准确、结构完整、逻辑性强的特点,与长篇幅的作文相比,微作文目标明确,结构简单,所以小学生更容易掌握,能降低写作难度。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正是因為这一事实的存在,所以微作文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欢。那么在超越经验层面而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解读微作文的时候,又可以取得哪些收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动态开始研究。通常认为,写作是一个人的自我表征过程。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第一思考的问题往往是“写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成人所做出的回答往往比较理性,比如我国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但小学生的回答通常不是如此,小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字数必须符合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在面对作文的时候,大脑的直接反应就是写作内容的篇幅,而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也是从篇幅角度对学生的作文做出直接评价,这一评价会强化学生的这一大脑活动,因此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又固化了学生的思维。

实际上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作文过程,则可以从多个层面获得更加精细的解释:其一,学生所构思的写作内容是实际活动形成的经验或大脑中发生的想象,在大脑中的认知展现,是经验的表征;其二,大脑根据自身的活动去判断写作的需要,并从经验当中提取一定的素材作为写作的内容;其三,通过大脑活动将提取的写作内容转换为语言和文字(此时语言是学生思维的工具,文字则是最后作文呈现的方式)。因此概括起来看,学生写作时的大脑运动过程,其实就是针对写作要求形成经验表征,然后生成写作语境,最后转化为语言文字。

从这一分析可以发现,微作文过程中的大脑运动,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基于更简洁的写作要求,促使学生形成经验表征、生成写作语境,最终借助于语言思维工具而转化为以文字为表达的作文。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发现,实际上语言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者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也趋于一致——语言与思维是联动发展的,思维水平决定了语言的外在呈现。就可以获得面向当下小学生的微作文教学重点。这里所说的教学重点自然就对应着三点:一是激活学生的经验并进行充分的表征,二是形成有效的写作语句,三是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并获得文字表达。那么如何利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引导微作文的组织实施呢?下面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一次微作文教学时,笔者跟学生确立的主题是:结合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去写一篇微作文。要求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内容,对细节的描写要精确,要有内心的感想,要有打动人的地方。

比如有学生一开始写的作文是这样的:今天妈妈不帮我洗头发,我就决定自己洗。我先倒了半盆水,然后把毛巾放进去,再用毛巾把头发弄湿。等到头发全部湿了之后,我就将洗发水挤到手上,然后涂到头发上。后来就是用双手使劲搓揉头发,接着又把头发浸入水中,冲洗了几遍,最后用另一个毛巾擦干。再把脏水倒掉,用一盆新的水再冲一遍,头发就干净了。

这是典型的流水作文,是学生简单回忆的结果。从传统评价的视角来看,这一作文的评价是不高的,但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作文的可取之处在于关于洗头的细节比较完整,顺序也符合生活经验,这说明学生的表象是清晰的。教师的努力应当放在引导学生减少过程描写、激活学生的感想上。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此进行了再加工,修改后的作文是这样的:因为妈妈没空帮我洗头,我决定自力更生。在洗头之前,我认真回忆了相关的程序:倒水、试水温、浸湿头发、涂抹洗发水、搓揉、冲洗,再用清水过一遍……因为大脑中过程清晰,后续洗发非常顺利,但也有让我感触的地方:看似简单的洗头发,也有丰富的过程,也有细节需要注意。最后看到冲洗出的清水时,我知道我的第一次尝试成功了……

上面的教学案例,说明在小学微作文教学中将其与脑科学进行融合,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分析上面的案例,可以发现该微作文要求如果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解读,那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写作内容,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将生活经验重新激活,并且投射到自己的大脑当中。此时学生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这是由小学生所擅长的形象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此时的表象越清晰,那么所提取出来的写作内容就会越清晰;表象是必须要接受大脑的加工的,加工的过程是选择、判断与提取的过程,将哪些内容提取出来才可以保证要素是齐全的,同时又是完整的,成为学生此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还需要学生在大脑当中借助于无声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是微写作的核心过程之一,也是大脑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印证此前的表象是否清晰的环节。大量的教学经验表明,很多时候学生看起来想到不少内容,但就是无法书写出来,本质上就是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实际上还是学生运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形象思维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越顺利,那写出来的微作文就越好——一旦语言组织成功了,那转换为文字的困难反而并不大。

总之,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写作的本质就是写作个体对自我生命秩序的构建,其外在特征是个体独有的文字符号秩序,内在特征是个体独有的精神世界秩序,而实现这一构建的心理机制就是大脑对经验加工并转换成言语的认知心理过程。认识到这一认知心理过程的客观存在,也就打开了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一扇大门。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脑科学经验大脑
从STEM到STEAM:脑科学基础及教育启示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