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

2023-10-25 04:13
新闻传播 2023年16期
关键词:被访者新闻记者内容

相 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 乌鲁木齐 830023)

新闻采访,是获取重要新闻内容、深入挖掘新闻素材的关键形式。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贴合新闻主题,给出相应的问题设计。采访期间,记者需参照被访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相应改变采访流程,关注重要问题的记录与表述,以此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为此,在新闻采编、内容传播的过程中,记者角色尤为关键。研究记者采访工作的技巧、应变之法,是保证采访效果、新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应对新闻事件,进行新闻采编时,需要利用语言设计采访问题,表达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建立报道者与听众之间的新闻交流渠道。为此,语言表达,是强化记者采访应变技能的最基础能力,记者需加强自身语言表达的训练,多读多看,增加用词准确性,给出更合理的采访问题,获取更具新颖性的报道素材。

(二)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化方法

1.主导采访过程,给出新闻观点

新闻记者需保持自身的主动性,指导被访者给出答案。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保持各组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引导被访者给出更全面、更完整的回答。新闻报道期间,如果遇见突发问题,记者需详细阐述突发问题的客观表现、事件周围人群、发生位置等各类细节。选择被访者时,记者应选择“面对镜头不紧张”“精神状态良好”“语言表达无缺陷”的人员,保证采编工作顺利进行。必要时,记者需关注被访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动,使其保持放松状态,客观阐述事件经过。在报道中,记者需防止出现“形式报道”问题,尽可能地使用恰当语言、亲和语气,与被访者保持友好的交流状态,防止出现被访者不配合、不回答等不利事件,增加新闻内容的饱满性。现场直播中,记者需参照新闻事件的特点,准确组织新闻报道的用语,促使观众融入新闻现场的语境中[1]。

例如,日前,“白溪保护区”发现了“河源堇菜”新型植物。记者前往采访时,首先整理了此物种的相关论文内容,提炼颜色、生长地、外形等重要特征,引导大众对新物种形成整体认识。比如:“河源堇菜”多见于悬崖峭壁,主要呈现为紫色,每朵花有4-5 个花瓣,花型各异。记者采用简单、明确的用词,确定新闻报道的基调。采访中,记者选定了“白溪保护区”的管理者,由叶钦良作为被访者。采访问题,从“发现植物”“植物命名”“植物价值”各个方面,逐一引导被访者给出答案。据被访问者回答:2021 年,在白溪保护区发现了此种植物,认定其是一种“极危”植物。研究时,此植物发现于“河源市”,整体呈现为紫色花瓣,属于堇菜科。为此,以“地名+草本科类”的形式,命名为“河源堇菜”。被访者表示,此植物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能够有效增加植物种类,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由此发现:在记者有目标、有逻辑的提问中,记者占据了采访的主导位置,引导被访者有方向地给出答案,使报道内容更为完整。

2.访问用词易懂简单,快速创建采访情景

记者提出问题时,需尽量使用简单易懂、便于理解的词汇、句子,依照被访者的学识程度、文化理解能力、心理变化等情况,适当调整采访问题,尽量回避使用公式化提问方式,防止被访者出现厌烦问题。记者可参照实际新闻内容,快速创建采访情景,指导被访者给出回答,使其能够真情表达观点,提高新闻报道内容的民生性。

例如,报道全国范围内的旅游情况时,淄博旅游量占比全国第一。采访记者可先叙述淄博的各项GDP 情况,比如“市级首个季度的生产总值全市达到1057.70 亿元”,相比去年增长了4.7%。而后,采访淄博各行业的代表性人物,一位做饼大姐,在镜头前“边瞌睡边做饼”。记者向其询问:“大姐几天没有休息了”,做饼大姐回答:“为了游客能吃上饭,好几天没睡觉了”。记者采访旅游区的小摊主时,并未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而是结合被访者的状态,设计了较为简单的问题,以此反映出“淄博好客”的人文特点,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

二、事件观察与分析能力

(一)事件观察能力

较强的事件观察力,是展现记者纪实报道能力的关键,更是考察记者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发生新闻事件后,记者需在短时间内迅速到达新闻现场。从社会影响、人文习俗等多个方面,找出新闻报道的主题,深入挖掘新闻价值,相应设计新闻主题,符合国家政策,设定周全的采访方案,展现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效引导基层群众的舆论方向[2]。

例如,某地区经济发展欠佳,交通配套不完善,村民生活面对较多难题。在驻村干部就位后,参照村内现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开发多个山楂农产品的销售路径,以此增加村民收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村庄经济创收能力明显增强。在山楂农产品大量运输的需求下,建设出宽敞、平坦的交通道路。在村民积累一定收入后,改建了住房,融合现代技术,建立了色彩美观、居住功能相对完整的房屋建筑。新闻记者前往采访时,采取调查走访形式,选择村干部、村民进行走访,整理采访素材,拟定“村庄蜕变过程”的话题,进行新闻传播。在采访中,主要询问村庄的改变,比如,从前人工采摘果实,现在机械设备自动采摘;原有的村路坑洼不平,现在的道路平整又宽敞;等等。新闻采访素材整合完成,选择图片对比、村民反馈、村干部发言的形式,增加了新闻内容的完整性,获取了大众的高度认可。

(二)事件分析能力

在新闻采编期间,新闻记者需保证采访问题设计具有清晰性,保证各项新闻内容与实际相符,符合客观实情。在当前流量时代中,部分记者为获取较高的新闻点击率,会选用夸张词句,致使新闻内容与实际不相符。此种新闻传播形式,在短时间内会获得较高的浏览量,却受到了较多网友的否定,不利于新闻传播的长久发展。为此,新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整理、事件分析能力,发挥自身舆论引导功能,有效筛除不实宣传,从根本上加大内容审核强度,切实维护新闻内容与事件本身的贴合性,防止出现不实报道。

例如,记者在采访一位经济学研究人士时,此学者主动陈述了自身的学术成就,展示了自身发表的书籍、作品。记者在真实搜索时,发现已发表的作品与学者自身展示的作品存在名称的差异。经过记者核实,认定学者展示的作品,是首次发表的排版与名称,而图书售卖的书籍是第三版重印排版后,细微调整的书名。对此问题,记者在学者展示作品、市场销售作品的旁侧,分别标记了出版号,以便区分,便于读者理解。此记者在名人作品采访中,表现出较强的工作严谨性,客观询问专业人士,找出书名差异的原因,并在报道中给出了明确标记,展示出记者对新闻内容的责任心,应对书名出入问题的严谨求解态度,有效化解了报道内容与市面书籍名称不一致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采访应对能力。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心理学出发,新闻记者在进行实地采访时,可能存在较多的心理压力。如果记者处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状态,会增加采访出错的可能性。为此,新闻记者应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以此更好地应对突发问题,保持自身状态的平稳性。在实际采访期间,可能会发生较多的突发事件。比如,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现场报道实况的前期,可采取团队交流形式,分析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给出可行的应对策略。一、当出现新闻事件时,记者在前往事发地点的途中,列出本次采访的纲要内容,全面考量现场的各类因素,依据事件发展走向、现场变动等因素,相应更改新闻采访内容。二、新闻记者需有效控制采访、报道的间隔时间。如果在客观因素的干扰下,致使报道时间增加,记者可提前准备部分“介绍类”的内容,填补报道空白段,保证节目报道内容的丰富性[3]。

比如,在北京冬奥会报道时,记者在比赛未开始时,采访了突出贡献者张艺谋、残奥会志愿者代表党张弛等人,问询“冬奥会做出的准备工作”“赛场管理”等内容,便于观众从幕后策划、现场管理等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冬奥会的进展情况。其中,张艺谋表示:“冬奥会的举办、两个开幕式的成功完成,有众多无名英雄的努力”。记者采访各位代表人士,从策划者、志愿者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冬奥会的筹办情况,自然衔接冬奥会的比赛过程,使报道内容更充实。

四、优异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参照新闻主题,明确采访方向

新闻记者需参照报道事件的主旨内容,综合定位采访方向。在融媒体环境中,记者应关注社会关注的话题,提出具有用户互动性的问题,以此增加新闻平台与网友的互动性,增加新闻宣传的广泛性。在往期新闻采编期间,新闻记者拥有较长的时间用于素材整编、文字加工。在采访时,按照前期设定的流程,按部就班进行采访,即可获取材料充实、内容全面的采编资料。在融媒体环境中,缩短了记者前期准备时间,要求记者拥有更强的现场应变技能。观众会依照自身喜欢、新闻观看需求,自主查找相关的新闻内容。必要时,记者可依照用户需求,锁定目标群体,进行针对性的采访规划,以此持续产出精品报道。

(二)结合新闻反响,接纳群众建议

新闻记者需要时刻关注群众给出的反馈,部分媒体账号,面向公众开放了反馈渠道、作品评论区,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回收社会人们对新闻作品的看法,及时作出新闻调整,总结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使后续新闻报道内容更为完善。比如,部分作品中,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具有刻板性,采访问题较为生硬。在获取网友建议后,记者自我调整,多次观看自身的报道内容,采取“对镜子练习”“自主拍摄练习”等方式,逐步调整自身在镜头前的自然性,加强情绪管理的有效性,逐步养成“收放自如”的报道状态,赢得人们认可。

五、人物采访需关注的细节

(一)情感交流法

人物采访时,需要关注事件真实性,从事件、人物、事件发展等方面,关注客观事件的过程,侧重于报道内容的自然性、过程性、真实性。然而,在实际采访中,要求记者与被访者进行较多地交流。在采访之前,记者了解采访环境、选定光线自然的场景,进行采访报道。在采访中,记者与被访者自然交流,从中找出双方认同的话题,选择被访者喜欢的话题,给出更多的细节,以此获取更深层次的报道内容。比如,在采访一位“道德模范”人物时,此人60 岁,是位村民。在过去30 年间,总共抚养了7 个旁系小辈,被村民称为“嫂娘”。此人物文化程度不高,长年劳作,患有重病,鲜少与人交流。采访中,被访者存在“出境紧张”“问题表述不清”等问题,致使记者无法完成采编任务。对此问题,记者及时与周边村民交流,了解被访者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重新设计了采访问题。结合被访者真实的生活经历,设计简单的采访问题。在情感交流的引导下,被访者讲述了30 年间发生的各类感人故事。经过后期整编,以《最美母亲》为主题,进行连续报道,获得较高好评。

(二)目的隐藏法

人物采访类新闻,要求报道内容真实,采访问题简洁,便于观众快速把握采访主题。记者采访中,应关注采访问题的分寸,有效把控报道全局的走向,及时制止被访者讲述无关话题。在采访问题设计时,需要适当隐藏采访目的,引导被访者自然讲述相关内容。比如,在报道一位空中杂技人员时,记者可从“训练强度”“日常饮食”等方面,有目标地设计采访问题,结合表演者的回答,引导观众认知杂技演员训练的艰苦性。在设计采访话题时,记者可适当隐藏采访目的,便于表演者自然地讲述训练规划,以此增加采访内容的全面性[4]。

(三)巧妙提问法

一、记者提问时,应融合于采访场景中,拉近自身与被访者的距离,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让被访者自然讲述,减少记者对被访者讲述内容的干预性。二、提前设计多组采访问题,适当进行采访话题的增删调整,防止“问题数量少”“采访问题遗忘”等问题,保证采访过程的自然性。三、应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提炼重点,设计采访问题。简明设计各个重点问题,确保话题设计的简明性。四、提问期间,主要采取引导提问形式,关注问题设计的递进性,防止采访内容模糊,不可设计较为冗长、表述不清的问题。记者应考量被访者的问题理解能力、问题解答能力,从被访者身份、学习经历、人物职业等方面,合理调整采访问题。五、采访问题设计,应回避“选择题”。比如“你今年是不是参加了xxx 活动”,被访者仅能回答“是/不是”。此种采访问答内容,无法展现记者问题设计的技能,无法获取观众认可。比如,一位记者采访街边妇女时,此人背着孩子,手里拿着十多个气球,在街边卖气球,站了一下午。记者采访提问时,话题一:“气球多少钱一个呀?”话题二:“一天能卖几个气球?”话题三:“为什么背着孩子卖气球?”在记者的话题引导下,了解到此妇女来自外地,家中无人照顾孩子,没有收入,只能背着孩子卖气球。记者利用简单、有层次的问题,全面了解到基层妇女生活的现状[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条件下,加强记者采访技能,使其形成较强的应变素质,更好地应对新闻采访、内容报道中的各类突发问题,合理利用简介内容、相关人员采访的措施,填补直播空白。加强自身情绪管理,防止出现采访紧张的问题。从多个层面,逐步强化自身采访技能,积极应对采访问题,持续创作优质报道,增加新闻舆论的引导功能。

猜你喜欢
被访者新闻记者内容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主要内容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