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艺类节目的编排要素和融合创新

2023-10-25 04:13
新闻传播 2023年16期
关键词:字幕影视文化

程 蕊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150000)

上世纪80年代,尼葛洛庞帝提出媒介融合,预示了未来媒介融合的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式渐渐趋同,媒介融合的时代如期而至。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预示着媒体智能化浪潮的来临。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利润下滑、舆论引导失灵以及竞争力下降等挑战,因而必须在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媒介融合与智能媒体的发展态势。细化到电视文艺频道的发展,不少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带有传统文化的文艺类节目,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视字幕、音乐等编排节目的必备要素,创新编排出传统文化传播的多种形式,带来了很多亮点,也推动了影视文艺类节目的融合发展。

一、影视文艺类节目火爆的原因

(一)内容之美:系列符号承载中华文明

中华文字符号和器物符号都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中国诗词大会》和《国家宝藏》节目中选择的典雅诗词和厚重文物也都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气质、哲思和智慧。韩国利用韩剧向中国输出偶像文化,日本凭借动漫让二次元风行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想要成功地对外传播,需要找到共通的意义空间,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化折扣,增加文化的接近性,获取国际认同[1]。

(二)形式之美:舞美设计营造“仪式感”

《国家宝藏》以文博探索为主题,联合中国九大博物馆,采用文化为内核、综艺和记录相结合的全新制作方式讲述文物的历史,以建构仪式的方式再现文物背后的文化与情感。节目通过文物符号、节目制作环节与节目场景构建传播仪式,唤醒现众的集体文化记忆,建构集体身份认同,让观众在互动讨论中获得一种仪式感,中国风独特的古典韵味与酷的未来主义技术特效相结合的舞美设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与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活泼与美感,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自信。

(三)政策支持: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

2013 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国各电视台制作了大量原创文化类节目[2]。以央视为代表的广电媒体涌现出了《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大批优秀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

(四)美育功能:泛娱乐化环境中的清流

中国汉字、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字美、音乐美和意境美。在各种娱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时代下,为了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用户更需要这种更具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原创文化类节目应该守正创新,以文化为内核和灵魂,不断创新呈现形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

二、编排文艺类节目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全局的取材原则

电视媒介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是重要的大众传播工具,也是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因此节目编导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就要求编辑对每个文艺类节目中的画面严格把关,从全局出发进行影视文艺画面的选取、意义的组合,准确积极地传达党和人民的声音。由于创新力度不足,中国原创文化类节目出现形式雷同、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相似的节目有《中华好诗词》《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过多同类型的节目会降低节目辨识度和吸引力,导致用户丧失兴趣,收视率下降。所以编排文艺类节目时,编导需要兼顾立足全局的题材选取,也要充满创新性,提高影视文艺栏目的辨识度。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基本原则,也是影视美学的体现。一方面,影视文艺类节目编导的职责是维护图像的摄录真实和逻辑真实。为了迎合用户的情感需求和提高收视率,《国家宝藏》以舞台剧的形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深入浅出地讲述国宝故事,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但也容易导致原创文化类节目出现“泛娱乐化”,甚至出现篡改历史的现象[3]。实际上,图像的直观形象本来是很有利于真实表现事物的符号,但在实际的影视内容制作中存在不少虚假历史的引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电视媒介的可信度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真实性也是影视文艺的基本美学原则。观众对影视文艺类节目这种视觉文本的期待是看到引经据典的真实故事。影视文艺类节目编导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带来深层次的审美体验,所以在影视文艺类节目的图像编辑中,尊重历史史实是编辑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三)图像组合的有序化和整体化

这需要编辑分清主次,理清图像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编排思想和意图,使报道内部、报道之间形成某种联系,才能使得零散、琐碎的图像逻辑化、深度化。蒙太奇剪辑技巧的使用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包括镜头的分切与组接,场面、段落间的连接与转化以及剪辑的具体技巧等[4]。由于图像稍纵即逝的特性,为了增强观众对电视图像的记忆,电视图像的编辑主要以叙事蒙太奇为主,来使得图像的呈现逻辑化,更符合观众的认知。

(四)营造现场氛围,把控节目的整体节奏

广播电视节目在不同的内容之间所采用的具有过渡性质的音乐,短而节奏感强,能够让观众在收看节目是不会感到突兀,实现不同流程间的流畅过渡。背景音乐不仅可以起到转场的作用,还可以掌控节目的节奏,配合内容的重点和情感方向共同完成内容的制作。现场收录的音效运用于文艺类节目中,配以动态的画面,还可以给受众构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现场氛围,仿佛让受众身临其境去见证和感受。

三、编排文艺类节目的元素加持

(一)字幕在影视文艺节目中的应用

字幕是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中外文字的总称,包括整屏字幕、标题字幕、头尾字幕、滚动字幕、装饰字幕等。一方面,字幕可以传达内容信息、突出节目主题。字幕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它以文字符号的形式传达信息,能补充节目中声音信息的不足,使声音内容的表达得到强化;弥补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所呈现的时间比较短暂的缺陷,为画面中所表达的节目内容提供说明、注释或提示[5]。比如如果想在某些画面中表达特殊情感,可以添加关键词字幕来重点突出,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感,让其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字幕还可以丰富画面色彩、增强节目表现力。根据节目内容、节奏氛围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字幕,可以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丰富画面的色彩基调,起到渲染气氛、提升情绪、突出重点的作用,提升节目的观赏性。比如为了表现时政新闻的严谨性,一般用黑体字、白字黑边、底部居中、快入快出的方式,而用黄字白边、淡入淡出的方式来体现民生新闻的生动活泼。

(二)音乐在影视文艺节目中的应用

音乐不仅在形式上给广播电视节目增添了美感和艺术性,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满足了受众的感官追求,更从内容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多种作用,与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画面、解说词、其他音响元素共同实现声画的完美配合,增强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力。央视移动新闻网“两会开幕式直播”以宏大完整的会议全景画面配以会场的音乐以及习近平主席讲话的同期声作为背景音,对全国两会这一万众瞩目的事件进行第一视角呈现,不仅让观众将整个会议现场尽收眼底,而且现场声音所构建的无可比拟的真实感让人仿佛亲临会场般感受庄重会议氛围。

枯燥单调的娱乐互动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今天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千篇一律的广播电视节目降低了受众的审美体验,而音乐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能够使画面和声音相得益彰,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6]。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推出的“我们的四十年——创时代”节目中,在讲到上世纪80 年代深圳华强北生产了全国百分之六十的收音机这一信息之时配以动感的摩登老音乐,迅速把观众拉回到回忆之中,增添了新闻的趣味和美感。

此外,音乐是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元素,通过背景音乐的使用,能够突出内容主旨,烘托情感气氛。明确不同节目的主题,使用适合节目主题的背景音乐,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其融入节目气氛,引发受众深入思考节目内涵,从而使得娱乐化的内容主题得到升华,提升传播效果[7]。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三十分》“青春的印记”节目结尾处这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刚毕业就投身于祖国“三线”地区用自己的血汗投身祖国国防建设,奉献自己青春的“青年”重新聚到了一起,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合唱起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经过前面事迹的铺垫,他们的歌声作为背景音乐将观众情绪渲染到极致,人人为之动容,既钦佩于他们这些老革命家们的牺牲精神,又鞭策着新时代青年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奉献。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并不都具有强功能性,留白音乐就是典型代表,却也无可替代。这一类音乐往往运用在揭示内容主题之后或者在节目末尾,内容戛然而止只剩下背景音乐,或引发遐想或引发思考,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内容主题,增强了内容传播效果,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四、影视文艺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技术赋能:全息投影增强节目趣味性

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舞美效果和趣味性。在《经典咏流传》的一期节目中,四岁就去国外读书的传唱人刘润潼在歌唱《但愿人长久》时,节目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实现了刘润潼与邓丽君的隔空对唱,也让一生都没回过大陆的邓丽君得以“踏”上眷恋已久的土地。

(二)融合传播:线上+线下

传播渠道是将传播者和用户连接起来的中介,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对于传播效果很关键。《朗读者》进行跨屏联动,除了在电视端外,用户还可以在电脑端、手机端和IPAD 上通过央视网、爱奇艺、腾讯视频进行观看[8]。在线下,节目组在全国部分城市设置了24 小时开放的户外朗读亭,节目会选取动人片段放在片头播放,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三)增强互动:激发观众情感共鸣

与以往文化类节目不同,《国家宝藏》收获的一大批粉丝都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群体,微博上、B 站上、微信朋友圈都是该年轻圈层在评论、点赞、刷屏以及分享,火爆了各大社交媒体。《国家宝藏》一开始就瞄准了年轻群体,栏目组请的都是自带流量的嘉宾,每期节目都有网络意见领袖转发并且进行多级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果。

(四)嘉宾选择:极具人文关怀

《朗读者》选择嘉宾采取名人和素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娱乐名人、企业名家,也有草根。他们分享的故事,都有深刻的内涵或动人的情感。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 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为了追求女孩,翻译过才女林徽因的诗《别丢掉》的“独家趣闻”,以及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讲她在阿富汗枪林弹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极具人文关怀[9]。

(五)提高创新:确立精品意识

原创文化类节目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点和创新点,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侧重诗词文化,所以适合比赛竞技;《朗读者》侧重文学经典,所以契合朗读;《见字如面》更是精准侧重个体化交流的略带口语的书信,所以也更适合话剧类演绎。

结语

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内容逐渐走向精品化,利用专业化的编辑来提高文艺类节目质量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编辑需要适应当下的视听消费新需求,拥抱新技术,比如多屏互动,增强新闻与观众的互动性;利用大数据、动画增强图像的可视化;重视图像的前三秒、快节奏剪辑等抓住观众注意力等,从多方面发挥电视图像的视觉优势,提高文艺类节目的质量。另一方面,当下视听媒体也存在着剪辑导致的历史失实、以流量为导向导致的泛娱乐化等乱象,这需要电视编导在文艺类节目编辑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真实性原则,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公共领域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字幕影视文化
影视展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影视风起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影视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