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互联网对新闻传播格局之影响

2023-10-25 21:01□杜
记者摇篮 2023年8期
关键词:新闻资讯头条传统媒体

□杜 铭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传统的新闻行业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技术变革。互联网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对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读者受众信息接收渠道发生的重大变化,倒逼新闻上游生产、制作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适应技术变革。

过去,新闻媒体行业更多关注内容方面的生产、制作。在加强融媒体建设的今天,已经不能忽视媒体传播渠道领域正在发生的变革。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态势、竞争格局、趋势动向,对于掌握并运用好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至关重要。

一、国民新闻阅读渠道加速向移动端迁移

随着智能手机广泛普及、5G网络全面覆盖,当前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上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较2021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对新闻行业来说,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受众是通过手机看新闻,并参与评论、互动、转发等传播行为。企鹅智库《2019 中国网民新闻资讯偏好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新闻资讯网民用户每天人均浏览新闻资讯时长为59.9分钟。手机APP成为用户获取资讯内容的绝对主力设备,接近八成用户每天在手机上看新闻资讯超过半小时。《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698万,占网民整体的75.0%。

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新闻生产、制作、分发、反馈、互动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重塑了新闻传播的格局。

首先,由于移动通信设备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巨大便利性,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互联网舆论阵地的主战场,尤其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传播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来临,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信息资讯变得更加“无孔不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有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构建的内容生态,传统新闻媒体才能尽最大可能在新的互联网舆论场发出声音,并获得关注度和影响力。

其次,由于4G、5G网络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带宽增加使得高流量应用门槛逐步降低,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分享网站从此异军突起,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从而大大挑战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尽管目前短视频应用更多是以娱乐内容为主,但由于其平台特征也非常适合突发新闻、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传播,因此,新闻可视化传播正成为热门发展方向。未来,随着5G加速应用,有可能诞生新的应用平台,新闻传播也应跟上技术革新的脚步。

再次,移动互联网信息资讯的极大丰富和内容多元化,加上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国民阅读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了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方式盛行,进而对新闻内容形式、传播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标题党”盛行,一个好的标题对于吸引读者在浩瀚新闻海洋中打开阅读以及传播显得至关重要,也有人认为信息传播进入了“读题时代”。这也充分显示了新闻业面临同质化竞争的严峻形势。

最后,借助社交媒体强大的平台,自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进入新闻行业的门槛大大降低,职业与非职业新闻从业者的界限正在模糊,新闻内容生产的方式方法也不再拘泥于传统,加之由于缺乏严格的版权保护,导致网络空间充满了真伪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原创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这既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也使得新闻工作者需要积极适应传播新形势,更加熟练应用各种新闻传播工具,从而在激烈竞争中重新掌握行业话语权。

二、新闻传播步入以算法推荐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闻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其最大特征是从“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这一变化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资讯爆炸式增长。由于互联网信息内容呈指数级增长,用户日益面临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烦恼,加之网民通过手机使用互联网比例日益提高,过去网易、新浪、搜狐那种“大而全”的门户网站模式,已经越来越被围绕用户兴趣爱好特征进行内容推送的算法分发模式所取代。

二是面对许多封闭的“数据孤岛”,搜索引擎无法获取到多样化的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形成了自我封闭的生态体系,相当于一个个“数据孤岛”,数据通常无法对外界共享,这也使得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资讯入口的地位大大下降。例如,百度就不得不在自己的搜索引擎页面优先推荐自己“百家号”产品内容,试图构建自己的内容生态。

三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精准分发、推送成为可能。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扮演了技术驱动力的角色,也重新定义了新闻传播。综合资讯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地位开始得到肯定,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逐渐成为内容分发市场的主流。

算法指的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计算机操作规则的一系列步骤,是人类为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解决方案。算法新闻指以新闻文本的生产为主要目的、以机器学习或者神经网络为技术基础生产和分发的新闻,它是以计算机算法技术为基础,利用算法工具自动完成生产新闻、分发新闻以及助推新闻的落地等一系列流程的一种方法或系统。

目前,采用算法推荐方式分发新闻的代表性应用产品是字节跳动公司的“今日头条”。2012 年,今日头条首次上线。对标腾讯新闻,今日头条采用了基于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推荐引擎技术,通过对海量大数据进行分析,捕捉用户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从而根据用户的阅读兴趣偏好,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此举极大地增强了用户黏性,抢占了个性化新闻阅读市场。今日头条目前仍是字节跳动公司最重要的流量入口。据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Tower 估算,2018年,全球下载量最高的新闻类APP是今日头条,总下载量接近4000 万次。到2022 年6 月,今日头条的注册用户已超过7亿,60%的中国智能手机都安装了今日头条,每日人均启动超过9 次、人均使用时长76 分钟,日均阅读20亿。

由于今日头条取得了巨大成功,算法分发模式越来越受到互联网媒体广泛重视。2014 年至2018 年,腾讯、网易、搜狐等各大头部新闻资讯应用纷纷加入了算法推荐行列,形成了“算法+人工”的混合推荐模式。2016 年,随着“UC 头条”和“百度好看”上线,BAT 三巨头均已入局算法内容分发市场,并将新闻分发视为战略级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截至2016 年5 月,腾讯新闻技术算法已超过人工推送,其相对市场渗透率达59.6%,今日头条和搜狐新闻市场渗透率均超过30%,网易新闻为26%,包含技术算法类的应用已占据主流。

据QuestMobile公布的TOP榜单,截至2022年6月,今日头条APP月活用户3.44亿,是唯一一款进入TOP20的新闻资讯类APP。

三、互联网巨头加速构建内容“生态圈”

当前,不仅传统新闻媒体加速了自身的互联网改造,而且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都已深度布局包括新闻在内的内容产业。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门户网站都开发了各自的客户端产品,争抢用户有限的手机屏幕,移动端新闻分发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但也呈现内容严重同质化局面,这使得APP 用户打开率逐步下滑。用户不太可能同时安装多家媒体的不同新闻客户端,因为其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复、雷同的,能吸引用户在平时经常打开的,只能是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软件,以及少数几款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制”新闻内容的综合资讯应用。

与过去直接把新闻内容搬到网上不同的是,互联网早已向上游的内容生产端渗透,培养出了自媒体等一大批互联网原创作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与内容生态。同时,在中游的传播渠道,互联网巨头加快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起各自的内容生态圈,形成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技术壁垒,新闻内容分发更趋于个性化、精准化,运营更趋于精细化,从单纯流量向内容、形式、技术等多维度转移,产品趋于多元化发展。

应该看到,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加速构建各自的内容“生态圈”,源于其根深蒂固的“用户至上”思维。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吸引用户停留在自己的应用里、占有更多的用户时间至为关键。这是企业融资时提升估值和未来寻求商业变现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耗殆尽,用户数量的增长已经接近极限,于是争夺用户时间的竞赛变得愈发激烈。包括新闻在内的内容产业能够大大增强用户对平台的黏性,因而得到了互联网巨头的青睐,纷纷加入战局。

正是由于互联网巨头的技术优势,逐渐垄断了互联网流量的入口,并成为社交网络的中心,因此天然地成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和舆论话题的主要传播渠道,其在一些社会话题方面的掌控力和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传统主流媒体。在全新的技术条件和传播形势下,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企业所搭建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在其平台上开设“公众号”等媒体账号,融入其内容生态之中;同时,应时刻留意新崛起的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及时抢占传播渠道的“有利地形”,争取成为其头部内容提供者。

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 发布的2022 移动互联网发展年鉴预计,2022 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将突破6800 亿元,较2021 年增长4%,其中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短交易路径的应用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广告投放。根据年鉴,2022年互联网触点多元化,形成跨屏、链接线下的融合生态流量,截至2022 年9月,PC 端月活用户7.12 亿、移动APP 端11.96 亿,同时,各主要入口流量稳定增长,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去重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9.21亿、6.68亿、4.01亿。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 年中国网络新闻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新闻资讯市场规模达645.7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65.56 亿元,同比增长11.3%,相当于2016 年220.9亿元的近三倍。

传统媒体影响力变现的主要形式和最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但当互联网巨头掌控了新闻分发、传播渠道后,过去传统媒体的广告“蛋糕”也逐渐被新兴业态所蚕食,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冲击。如果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仍停留在现有水平,未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将会因丧失“造血”功能而倒下。虽然目前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加快融入新兴媒体发展格局,但由于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其为互联网平台企业“作嫁衣”的形势还很难得到改观。

另一个值得注意和深思的现象是,互联网技术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还体现在新闻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平民化,甚至是媚俗化。比如,每天充斥在各大平台“热搜”榜前排的大多是一些明星、名人的花边八卦新闻,以及家长里短、猎奇式的社会新闻。究其原因,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环境下,这类“注水”式新闻具有大批量生产制造的土壤,充分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加上话题讨论所要求的知识门槛较低、网民有较高的参与度,人人都能发表意见,产生点赞、关注、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进而形成所谓的传播效应。互联网平台追求流量的特点,注定了其有意地、永不疲倦地去发掘、制造、助推这样的新闻,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新闻由于费时费力,显得“性价比”不高,逐渐有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趋势。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冲击下,新闻业态也将被重塑。

由于人工智能及其算法尚在不断演进之中,新闻分发领域的这一变革即便在技术方面也未能足够完善,一些怀有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和担忧,“投其所好”式的算法推荐,会不会导致受众永远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东西,而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信息茧房”效应会不会导致人们更加固执己见,不利于就有关话题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加剧社会思想分裂?技术的“双刃剑”到底会对新闻传播乃至新闻业态产生何种影响?仍需拭目以待。

四、结语

技术从来都是把“双刃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既使得新闻资讯更加随时随地、无孔不入地触达广大受众,也让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虽然新技术手段不是万能的,其局限性也为传统媒体人诟病,但我们显然不能低估这场“降维打击”的威力,明辨新闻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加快自身的转型重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猜你喜欢
新闻资讯头条传统媒体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头条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头条
高校新闻资讯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新闻价值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