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的运用探析

2023-10-25 13:11黄诗雅施闻华陈本澍林书馨张晓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9期

黄诗雅 施闻华 陈本澍 林书馨 张晓轩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105;2.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花椒是古代椒类药材的主要品种,为现代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的干燥果皮,又名蜀椒、川椒。作为药食两用的药物,花椒在我国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中被奉为“上品”,但在现代临床中因医家畏惧其大辛大热之性,多将其用于湿疹外洗或腹部热敷[1-2],使之成为遗珠弃璧。《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为《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下简称为《翼方》)由唐代医家“药王”孙思邈所著,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书中多篇均有运用花椒的记载。本文对《要方》《翼方》两书中花椒的功效、运用及配伍规律进行整理挖掘,为临床应用花椒提供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版本选择 研究统一版本:《备急千金要方》统一为《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耀州乔世宁小丘山房刊本(国家图书馆扫描本);《千金翼方》统一为清同治戊辰七年扫叶山房藏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扫描本)。

1.2 方剂检索 以“花椒”“蜀椒”“川椒”为关键词,对《要方》《翼方》进行全文检索。

1.3 方剂录入规范标准

1.3.1 方剂命名 若原文有记载方剂名称则以原文为主,若原文无方剂名称,则按以下规则进行命名;若方剂所含药物在3味或以内,则根据药物名称命名;若方剂药味超过3味,则以所主的第一个证候或症状为主,命名为“xxx方”。

1.3.2 重复方剂的处理 对于方名不同而组成相同的方剂不予重复累计,方名相同而组成不同的方剂按不同方剂累计,另一方名按“1.2.1”中无方剂名称处理。

1.3.3 药物名称、性味归经 按照《中国药典》2020版[3]进行规范,对于未被《中国药典》收录的药物,则依照《中华本草》[4]进行检索保留。

1.4 数据库的建立 录入相关方剂所在的章节、方剂名称、组成及剂量、所治疾病、剂型等内容。

1.5 统计处理 利用Excel 2019进行处方录入,建立数据库并进行药物功效类别的频次统计;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建立“数据源→类型→网络”关联规则数据流,并利用Apriori建模进一步挖掘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分析对药使用情况;支持度≥15%,置信度≥80%,提升度>1分析,并对药物潜在关联规则进行复杂网络视图展示。

2 研究结果

2.1 主治病种 两书中涉及花椒的篇数为33篇,超过总篇数(60篇)的一半,主治疾病有57种,包括五脏风冷、咳嗽上气、下痢、虚劳、积聚等内科杂病;伤寒、卒中、风痹、偏枯等风寒所致急症;耳聋齿痛等头面五官受邪病患;金疮、痈疽等外科疾病;还包括妇人无子、产后病等妇科疾患(详见表1)。

表1 《要方》和《翼方》中含花椒组方应用统计表

2.2 常见配伍 198首含花椒的处方共配伍药物280味,其中频次≥30次的有干姜、肉桂、附子、细辛、当归、人参、甘草、防风、川芎、草乌等(详见表2),常见配伍包括蜀椒-干姜、蜀椒-肉桂、蜀椒-细辛等。

表2 高频配伍药物频次分布表(X≥30)

表3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表(前项数为1)

2.3 服用方法 《要方》《翼方》中花椒所在处方提及使用方法的有184条,内服剂型包括汤剂、丸剂、酒剂,丸剂以蜜丸为主;外用剂型包括栓剂、熨剂、浴剂,可外用也可内用的剂型为散剂、膏剂。

图1 高频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 (线条粗细代表关联强弱)

3 讨论

3.1 花椒的功效 作为药食两用的药物,花椒在《要方·食治篇》中相关记载为:“辛,大热,主邪气,温中下气,留饮宿食;能使痛者痒,痒者痛。主咳逆;逐皮肤中寒冷;去死肌:湿痹痛;心下冷气;除五脏六腑寒,百骨节中积冷,温疟;大风汗自出者,止下利,散风邪。”对其具体作用进行归纳,可分为以下方面。

3.1.1 温中补虚 从其性味看,花椒性温热,针对证候以寒性为主,条文中“温中下气”“心下冷气,除五脏六腑寒”“止下利”与方剂主治内科病中“久寒虚冷”“寒冷虚损”“寒中”“腹中有冷水”等病性虚寒的描述一致,故花椒具有温中补虚的功效。

3.1.2 解表散寒,逐湿止痹 花椒味辛,药效多走表,辛热解表故“能使痛者痒,痒者痛”“逐皮肤中寒冷,去死肌,湿痹痛”“百骨节中积冷,温疟,大风汗自出者”“散风邪”,结合风寒所致急症、外科疾病、五官疾患方剂主治中常强调“寒气支节疼”“伤寒”“中风湿冷”等寒湿病邪性质以及“头痛项强”“腰背强引颈”等寒性收引凝滞症候特点的记载,可见花椒具有解表散寒,逐湿止痹之效。

3.1.3 温经通脉 在主治妇科疾病的方剂条文中常强调“此大寒冷所为方”“产后中风寒经气”等寒性致病因素,“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凝血脉为花椒治疗妇科病针对的病机靶点,因而花椒还具有温经通脉的作用。

3.1.4 辟瘟解毒 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方·卷十七肺脏方》中,含有花椒的方剂主治疾病反复提及而现今鲜见的病名:“鬼疰飞尸”“疰忤”“十种疰”。“鬼疰”首见于《本经》,原指与神志不清有关的疾病,至隋唐时期演绎为“具传染性的疾病”,“疰”指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5],故孙思邈将其置于肺系疾病中,并有“治疰病相染易”的说法。联系花椒所在方剂还有“主南方瘴气疫毒”(《翼方·卷第二十杂病下》)、“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之方”(《要方·卷九伤寒方上》)的记载,可见花椒味辛性温,气味皆重,可除湿破瘴,确有抑制传染病传播的作用,故在该书中有“以绛囊佩带之,男左女右”,将药物制成香囊以辟瘟防病。而另一反复出现的疾患:“蛊毒”“中蛊”“蛊疰”,蛊为一种毒虫,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称为蛊毒,《隋书》中便有“使人食之入腹,蛊食其人五脏”的记载[6],故花椒还具有杀虫解毒之效。

3.2 花椒在《要方》《翼方》中的配伍规律

3.2.1 配伍温里药而温中止痢、散寒止痛 干姜作为配伍频次最高的药物,味辛性热,主“湿痹,肠澼,下利”(《本经》),对治中焦虚证寒证,守而不走,是一味纯粹的里药,在书中花椒与干姜的配伍最常见于治疗“冷痢”,且多为久痢,伴有饮食不消、虚劳的表现。桂心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助阳的功效,兼走表位,可解表温里,又入心经,故与花椒的配伍多见于治疗心痛疾患,因寒邪入心凝结血脉,故需以桂心、花椒温经通脉,散寒止痛。

附子、乌头同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附子温阳益火,走而不守;乌头走窜之性更强,善祛风除湿、通痹止痛[7]。附子搭配花椒多用于治疗风寒邪气入里之疾,如积聚、冷痢等;乌头搭配花椒则多用于风寒湿邪袭表所致之痹痛、眩冒、偏枯等。

3.2.2 配伍补虚药而散寒养血、补虚缓急 《金匮要略》中仲圣以“白术四分,芎四分,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二分”成白术散用于“妊娠养胎”。可见花椒虽性温味辛,药性走窜,实则并无动胎之弊,反有温经养血之功。药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花椒在妇科疾患中的运用,有文献[8]指出孙思邈对于妇科病的治疗强调“胞中风寒”“产”“堕”“瘀血”等寒凝、血瘀的病机。而花椒可温散血脉,与药王重视的病机相契合,配伍性温味甘入血分的当归,可温血养血,对治血虚血寒之证。在《金匮要略》另一含有花椒的处方大建中汤中,则以花椒配伍温里的干姜与甘滋补虚的人参、饴糖,以对治阳虚寒凝所致的虚寒性腹痛[9],《千金》仿此配伍,以花椒配伍人参、甘草等甘味补虚药,取花椒大辛大热散寒解表,甘药补中缓急对治里位,用于治疗风寒入里所致的虚损性病症如惊悸、疼痛等。

3.2.3 配伍辛温解表药而祛风散寒,通窍除痹 在高频配伍辛温解表药中,细辛可除“风湿痹痛”(《本经》),“下气,破痰,利水道”(《别录》),温化表上寒饮,配伍花椒共同发挥解表散寒,逐湿止痹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邪束表所致的痹痛、金疮、痈疽、鼻窍不利。防风为“风中润药”,发散风邪的同时可顾护表上津液,能胜湿止痉[10],配伍花椒以对治外寒束表而津血不足所致的外感表证、风疹瘙痒、肢体麻木痹痛等症。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故除辛温解表外,尚有活血补血之功,与花椒配伍可对治寒邪束表、结于血分所致偏枯痉挛,尤以治疗妇科杂病中妇人受寒后寒入胞宫,遂致经血不利、癥瘕不孕居多。

3.3 剂型多样,用药灵活

3.3.1 内服剂型 内服剂型中,丸剂多“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蜂蜜“味甘,平。……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本经》),味甘而缓,补中安和五脏。因积聚、妇科杂病、咳嗽气逆等久病旧疾,虽有积聚癥瘕、寒饮停聚等实邪,但因病久体虚,不可妄用攻下除结,故以蜂蜜和药,可缓攻补虚。又花椒味较辛辣,若入丸剂并以蜜和之,可改善服药口感。且因久病病况复杂,处方药味时可多达二十余味,若以汤剂服用未免剂量过大,故以丸剂和合,可同时容纳多味药物。酒剂是将药物放在酒中浸渍,以对治中风偏枯诸证,孙思邈认为中风病多是由于风寒外邪入里导致,故在治疗中尤其重视汗法以驱散表邪[11],而酒为辛甘微温之品,可顾护营血而发表,酒渍法可减少煎煮导致的药物气味挥发,避免降低药效,并借助酒将药势带到人体之表。

3.3.2 外用剂型 花椒作为栓剂,常用于妇科疾患中,具体做法为将药物捣筛置于布袋中,或熬为末,“以棉裹如鸡子大”,置于阴道中,取花椒温中杀虫的功效,对治“产后阴下脱”。同时花椒以其辛温走表,养血散寒之效,可作为浴剂单独使用,或作为熨剂,加热后置于疼痛部位,可治疗因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症。此外,花椒还具有杀虫之效,可破瘴防疫,故制成香囊佩戴而能“主南方百毒,瘴气疫毒,脚弱肿痛,湿痹风邪鬼疰方”。

3.3.3 内外用剂型 内外用剂型包括散剂和膏剂。散剂多用于金疮、皮肤、外伤以及风邪所致之病,因散剂轻清上行,“散者,散也”,可应用于发散、散结等方面[12],兼之花椒味辛,本身药性偏升浮发散,故可对治表之疾患。膏剂则多用于治疗五官、皮肤疾病,且赋形剂多为猪膏,猪膏味甘性寒,质润而滑,可润燥补虚,当皮肤痈疽为表寒困束而内里已化热熏蒸腐肉时,常用花椒、川芎等辛温解表、温散血脉,搭配猪膏以清里热并化腐生肌。

4 小结

作为药食两用的药物,《本经》中的“上品”,花椒在现今临床中的运用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通过《要方》和《翼方》中含有花椒的方剂进行整理,并对方剂主治疾病“鬼疰”、“蛊毒”等进行分析外推,得出花椒具有温中补虚、解表散寒、逐湿止痹、温经通脉、辟瘟杀虫的功效。结合书中花椒的药物配伍规律、剂型,可看出孙思邈对花椒的运用较现今用药更为灵活丰富,具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可进一步指导相关药理及临床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