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功效应用源流考*

2023-10-29 04:29杨东方
中医药导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本草天麻功效

陈 峥,杨东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2488)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1],又名赤箭、鬼督邮等,是临床常用的祛风药,药用历史悠久。学界已对天麻基原、加工炮制方法等作出详细考证,但已有研究大多着眼于本草文献的梳理,较少关注天麻功效的演变过程和方剂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将整理本草文献与方剂学著作中的相关材料,系统考证各历史时期天麻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情况,将本草学放在更为广大的背景下,探究本草学与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供资料支持。

1 唐代及唐代之前多看重天麻补益功效

1.1 本草文献中的天麻功效 《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以“赤箭”为天麻正名,记载了天麻的异名、性味、功效、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加工方式等信息;《吴普本草》与《新修本草》补充了天麻的植物学特征。经对比可知,唐代及唐代以前赤箭即植物天麻,药用部位为地下块茎。

《神农本草经》载:“赤箭……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2]“鬼精物”“蛊”“恶气”是《神农本草经》中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神化意味的描述。结合当时涉医资料可知,“蛊”为疾病名,包含腹胀、腹痛、神志异常等多种症状,“鬼精物”“恶气”应与“蛊”类似,均指外界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表现。“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接近现代医学中养生保健的概念,或包含治疗虚弱类疾病的功效。学界多结合药物成分与临床应用,反推此类功效所指,如:陈瑶等[3]认为“鬼、精魅、老物、注鬼”所造成的疾病,多有神志异常或疮疡、水肿等外观异常;练志润等[4]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邪气”“恶气”是指精神疾病或症状;段雷等[5]推测“轻身”意为身体轻健、反应敏捷,涉及减肥、抗衰老等多个方面。

《名医别录》[6]与《吴普本草》[7]补充了天麻治疗“痈肿”“下肢满疝”“下血”的功效。分析“下肢满疝”一句。满,为身体的膨隆、胀闷或沉重。疝,多指腹部或阴部疾病,可能兼有气聚、腹痛等症状。同时期《针灸甲乙经》记载:阴交穴可以治疗“女子手脚拘挛,腹满疝,月水不通,乳余疾,绝子,阴痒”[8];石门穴可以治疗“腹满疝积,乳余疾,绝子,阴痒”[8]。这里的“满”“疝”连用,均用于描述腹部症状,形容下肢似乎不妥。若解读为“下肢满”与“疝”,又缺乏天麻治疗此类疾病的资料支撑。《本草经集注》赤箭条下按:“又复有鬼箭,茎有羽,其治并相似,而益人乖异,恐并非此赤箭。”[9]说明赤箭与鬼箭基原曾经存在混乱。而《神农本草经》中鬼箭(又名卫矛)“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虫注”[2],《名医别录》中鬼箭“主治中恶,腹痛,去白蟲,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6]。其中,皮肤肿起、腹满、腹痛、女子经血暴下不止的症状与“下肢满”“疝”“下血”更为符合。因此不排除《名医别录》编写前,有人误认卫矛为赤箭,错补赤箭功效的可能。

《证类本草》所引的唐代《药性论》载有“赤箭脂,一名天麻……能治冷气疒君巾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10],认为天麻可以治疗四肢麻痹瘫痪与神志恍惚不安,然未被《新修本草》收录,故当时上述功效可能并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1.2 方剂学著作中的天麻组方应用 《千金翼方》[11]中赤箭分列于鬼魅、蛊毒、益气、长肌肉、下血篇,基本与唐代以前本草书籍中记录的功效相对应,却未见应用赤箭的方剂。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资治通鉴》记载:“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12]由此史料可知,唐朝存在单用赤箭研粉服食的习惯。柳公权《赤箭帖》云:“尚有赤箭,时寄及三五两,以扶衰病,便是厚惠。”说明赤箭可以补益虚损。野生天麻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资源较为匮乏、分散,获取难度较大;世人以赤箭为芝类,权贵多服食赤箭以求健康长寿,更显赤箭之珍贵。这或许是赤箭甚少出现于唐代以前方书中的原因。

唐代方剂学著作中,有零星“天麻”“天麻草”入药的记载。《千金要方》[13]治小儿头疮与妇女妒乳,用天麻汤外洗,以“天麻草”入药;其治妇女积年不孕,用吉祥丸,内含“天麻”一味。黄斌[14]推测,主治“妇人乳妒疮痛”的天麻草,原植物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本草经集注》记载:“五母麻,味苦,有毒。主治痿痹不便,下痢。……一名天麻,一名若一草,生田野。五月采。”[9]《证类本草》天麻条下引唐代陈藏器:“天麻,寒。主热毒痈肿。捣茎、叶傅之,亦取子作饮,去热气。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10]李时珍[15]认为,五母麻与唐代陈藏器所言天麻,均为益母草。故唐代天麻与益母草存在同名异物现象,治疗“妒乳生疮”的天麻草,应是益母草而非天麻;唐代及唐代以前方书中所用天麻究竟为何,仍须谨慎考证。

2 宋代天麻为治风之药

宋代天麻基原与药用部位产生争论,同时期方剂学著作中,药物出现频率与主治疾病亦与前代不同。学界根据本草文献资料考证基原,认为宋代的“赤箭”与“天麻”均为现代所用天麻。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天麻名实关系,整理宋代医家对天麻功效的认知,结合当时方剂学著作,分析当时天麻的临床应用情况。

2.1 宋代天麻名物与功效认知 宋代《开宝本草·序》提到:“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异”,于是“去非取是,特立新条”[16]。编纂者认为“赤箭”与“天麻”是不同植物的“根”,故于草部中品新增“天麻”,与上品“赤箭”相区分。《开宝本草》中“赤箭”的功效,与《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基本一致,是前代主流本草文献内容的汇总;“天麻”功效为“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16],可能来源于临床发现或其他本草学著作,如唐代《药性论》。或许是“天麻”一名在当时使用频率较低,部分本草文献对天麻功效的阐发,与前代“赤箭”条下的记载迥然不同,导致此“天麻”与彼“赤箭”是两种药物的错误认知的产生。

《嘉祐本草》沿袭了《开宝本草》中“赤箭”与“天麻”的相关记载。由于没有与赤箭不同的天麻存在,为弥合《开宝本草》之说,《嘉祐本草》以天麻苗为赤箭:“(天麻)茎似箭杆,赤色,故茎名赤箭也”[17]。其与《开宝本草》矛盾。“(天麻)主诸毒恶气,支满,寒疝,下血”,与《名医别录》中赤箭的功效极为相似,体现了其认为“赤箭”和“天麻”为一物的倾向。《本草图经》载:“赤箭《本经》但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各有收采时月,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着,故但从今法。”[18]宋代医家对于“赤箭”是根苗并用,即将植物天麻地上花茎与地下块茎作为一味药物,这种使用方法,可能是受到《嘉祐本草》以天麻苗为赤箭的影响之后才普遍起来的。

宋代医家注意到药物名实关系混乱的问题,对“赤箭”与“天麻”作出考证,结论可分为两种,一种以沈括为代表,认为二者本为一物:“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为不然。”[19]另一种意见则称“赤箭”与“天麻”为同一植物的苗与根,能够治疗不同病位的疾病,如:《本草衍义》载:“赤箭,天麻苗也。然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之为二”[20];《证类本草》引陈承:“赤箭则言苗,用之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则言根,用之有自内达外之理”[10]。

根据现存的宋代本草学与方剂学著作资料可知,宋代医家认为天麻能够治疗“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等相对具体的疾病或症状,清楚区分了“利腰膝,强筋力”所指代的补益虚损功效与“久服益气,轻身长年”所指代的养生保健功效。临床或仅使用天麻地下块茎,如《开宝本草》与《嘉祐本草》中的“赤箭”“天麻”,或将地上花茎与地下块茎作为一味药物使用,如《本草图经》中的“赤箭”,“赤箭”与“天麻”并用的情况很少出现,故“天麻”为根,“赤箭”为苗,二者功效不同,这可能是部分医家为了自圆其说而勉强附加的。宋人未能将天麻的功效与前代相对含糊的赤箭功效对应,其对天麻植物形态的认知、对天麻药物珍贵程度的直观感受,与前人笔下的“赤箭”也存在较大差别,可能导致天麻名实关系混乱。宋代天麻名物与功效认知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人们对药物了解的深入。天麻同物异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功效认知不同相关;名实关系的变化,亦反作用于医家对天麻功效的理解。

2.2 宋代天麻主治及组方应用 《太平圣惠方》[21]成书时间处于《开宝本草》与《嘉祐本草》之间,汇集医方、验方16 000余首,书中“赤箭”“天麻”频繁出现。整理统计《太平圣惠方》中应用赤箭、天麻方剂的功效主治发现:《太平圣惠方》69首方应用赤箭,207首方应用天麻。《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四·治大风疾诸方》中的赤箭丸一方,赤箭与天麻共用。分析疾病名称可知,除生发涂香油方、治脚气缓弱一方、治蛊毒皂荚散方外,余下方剂所治疾病皆与风直接相关。疾病名称或体现病因,如“中风”“风”“一切风”等,或是病因、病位与主要症状的提炼总结,如“肝风筋脉拘挛”“风寒湿痹身体手足不遂”“风瘙痒”“五脏中风”等。其中,筋脉四肢挛急、筋脉抽掣疼痛、身体如虫行等主症,与风“主动”的特性、“善行数变”的致病特点相符。配伍天麻的方剂所治疗的疾病症状,主要包括:中风、痹证等所致拘挛、肌肉、筋骨疼痛、身体麻木、四肢乏力、活动受限、口噤不语或语言骞涩、口眼歪斜,失神猝倒;五脏中风、破伤风与小儿惊风所致抽搐;风毒风热、血燥生风所致皮肤瘙痒、疮痈肿痛;外感风邪、肝风、风痰所致神思恍惚、头晕头昏等。这些体现了天麻祛风湿痹、通络止痉、增强筋力、安神止痛的功效。汤小虎等[22]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中含有天麻的40首方剂的配伍关系,认为《局方》中天麻所治病证主要为风证,体现了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

宋代方剂学著作配伍天麻治疗与风相关的疾病与症状,凸显了对天麻主治的高度概括。《素问·风论篇》开篇发问:“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23]其后论述风邪所致各类疾病的症状、医理,总结出风为百病之长、变化无端的致病特点。及至宋代,医家对风邪特性及致病特点已有较为深刻的把握,外风致病理论成为多种疾病的论治基点,如“外风立论”治疗中风病的指导原则确立[24],外风被认为是导致头痛的主要因素[25]。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使得医家对疾病病因病机的了解逐渐深入,能够审证求因,反推天麻主治病证的共性。天麻治风是其治疗作用的本质,是“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功效的进一步总结与发挥。同时,本草学著作《开宝本草》与《药性论》所载功效,基本涵盖当时方剂学著作中天麻的主治,可见宋代医家对天麻临床应用的理解已相对成熟。美中不足的是,配伍天麻治疗外感表证、皮肤疮痈肿痛、肝风、风痰的制方思路,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3 金元及明清时期天麻治风功效的解读

金元时期,天麻已作为药物正名,医家多以地下块茎入药,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对其功效进行了新的阐释。

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天麻“治头风;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急,小儿惊痫,除风气,利腰膝,强筋力”[26],与宋代本草学著作中的“天麻”功效相差无几。书中2首方应用赤箭,均与天麻共用,一为《局方》大通圣白花蛇散,一为自拟方花蛇续命汤;应用天麻的方剂,有《宣明方论》防风天麻散、《局方》化痰玉壶丸,自拟不换金丹、天麻半夏汤。以上6首方,分别治疗“诸风”“卒中风”“风瘅走注”“风痰吐逆”“风热”“风痰内作”,症状包含中风偏枯、口面喎斜、语言蹇涩、头痛目眩、筋脉挛急、牙关紧急,精神昏愦等。由选录的宋代治风方剂与自拟方剂可以看出,张元素基本认同前代对天麻主治疾病的总结。《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27]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李杲自拟方剂。薛昊等[28]考证方剂源流,认为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张元素的天麻半夏汤、《局方》中的化痰玉壶丸有一定继承、化裁关系。李杲[29]认为“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推动了天麻配伍化痰药物治疗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的用药习惯的形成。

金元时期,内风致病理论形成发展,“风痫”“中风”等疾病多从内风论治。如《兰室秘藏》载:“先师尝病头痛,发时两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29]李杲解释风痰时,将病位明确定于厥阴、太阴。刘完素的热极生风、李杲的气虚中风、朱丹溪的痰湿生热生风的观点,推动了内因致中的理论的发展。金元时期医家论述天麻功效时,遣词与宋代几乎无异,但结合其学术思想与时代背景,“诸风”“风气”的内涵已明确包含外风与内风两方面,“风虚内作”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与各流派学术思想的系统化,使天麻功效有了更为详尽准确的阐释。

金元时期内风致病的思想逐渐为后世接受。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论述:“肝主筋,其化风,故曰属风,非天外入风也”[30],明确肝与内风的关系;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31]的观点发展了肝阳化风理论。故明清本草文献著者阐释天麻治疗内风之功效时,多与“内风”“肝经”相联系,强调天麻平息肝风之用。如《本草纲目》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15]《本草征要》云:“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主筋”;“天麻独入肝经”,治“风虚眩晕,麻痹不仁,语言蹇謇涩,腰膝软疼。理风痫惊气。治恍惚失神”[32]。《得配本草》云:“肝虚则劲,胆不滋养,则风动于中,此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也。天麻定肝胆之内风。”[33]

金元、明清时期方剂学著作亦存在配伍天麻治疗外风所致疾病的记录,较少被关注讨论,如:《世医得效方》[34]中败毒散治疗外感风寒邪气,症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肢体烦疼、咳嗽鼻塞,若兼脚痛可加天麻一两,感受风热毒气或风寒湿气,出现肢体烦疼,筋脉拘急、半身不遂、瘾疹疮疡等症状,也可使用天麻。《医宗金鉴》[35]记载:天麻可配伍解表、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肿疡(万灵丹)、脚气疮(犀角散)、粟疮(皂角苦参丸)等疾病。

4 结 语

天麻多以地下块茎入药,唐代以前赤箭为天麻正名,能作补益药品服食,存在误将卫矛治“下肢满、疝、下血”的功效增入天麻条下的可能。现代研究[36-38]发现,天麻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保护神经、增智健脑、延缓衰老等药理作用。结合文献资料,建议进一步推动天麻补益功效的相关药理学研究,为临床补益药的配伍应用与新药研发提供方向。宋代充分发挥天麻治风作用,明确其祛风湿痹、通络止痉、增强筋力、安神止痛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痹证等所致拘挛、肌肉筋骨疼痛、身体麻木、四肢乏力、活动受限、口噤不语或语言骞涩、口眼歪斜、失神猝倒,五脏中风、破伤风与小儿惊风所致抽搐等。金元、明清时期内风致病理论的完善,使天麻功效得以重新解读,推动了天麻平抑肝阳功效认知的形成。历代方书中保留的配伍天麻治疗外感表证、皮肤疮痈肿痛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挖掘。

天麻地上部分单独入药较少,一般与地下块茎共用,地上部分功效由表及里的观点有待商榷。席蕴文等[39]研究发现,天麻地上部分中腺苷、天麻素等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不低于天麻,水提液具有与天麻水提液相似的提高小鼠免疫功能与正常小鼠肠道菌的益生菌属丰度的作用。建议继续开展天麻地上部分药物成分及药理学研究,推动天麻地上部分的功效认知与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本草天麻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