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研究

2023-10-29 20:21梁建伟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附城中学5164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欣赏课新课标美术

梁建伟(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附城中学 5164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明确艺术课程必须要落实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要求落实到初中美术欣赏课中,主要是通过阶梯式、大单元、大概念等欣赏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的能力,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效果。

一、基于“以美育人”的策略

1.问题导入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倡将大单元、大概念的课程教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术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从美术课程和现实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寻找主题,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调研收集和汇总资料,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在具体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经典作品欣赏提出或大或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新课标从第三学段(6~7年级)开始的“欣赏与评述”模块,课程编入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认识和理解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差异性。美术欣赏课增加艺术感知和理解欣赏难度,教师应合理创设欣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针对世界经典美术作品提出见解和疑问,随后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主题探究活动。

如在教授毕加索的经典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只是停留在写实作品的欣赏经验上,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不懂《格尔尼卡》,它为什么是一幅经典艺术作品?”对于没有抽象画欣赏经验的学生来说,能提出这样的疑问,恰恰也是启动问题探究的开始。这时,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探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为引导学生进入下阶段学习做铺垫。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还会提出诸如“画面的色彩过于单一”“这么丑陋的人和物出现在画面中还是美的吗?”“人物的比例和透视不协调”等问题。学生能提出这些涉及美术语言和创作手段的相关问题,这正说明课堂教学的引导是非常成功的。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发现疑点,教师应及时鼓励,激发学生探究欲,可以要求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过程。

在大单元、大概念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提出的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任务重新组合,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有效推动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掌握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

2.情境化体验的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正好和新课标所提出的“情境化”“生活化”体验教学相符合。他主张课堂教育应该和生活现象、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在一起。新课标阐述美术学习内容和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化,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完成各项美术学习,解决美术欣赏实际问题,在多样化的艺术情境体验中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形象、感性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更形象、更直观地学习美术知识,欣赏美术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如在欣赏油画家詹建俊1959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先安排学生实地参观海丰革命历史遗迹和纪念馆,如红宫、红场、赤山农会纪念遗址、赤山革命英雄纪念碑、附城镇新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斗争历史,为课堂教学红色革命基础知识做铺垫。在课堂教学导入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秦燕导演的《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壮烈牺牲的片段,再配合主题曲的情境渲染,让学生走进硝烟弥漫的抗战时代,目睹日本侵略者野蛮侵略的暴行,感受革命先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情绪感染,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对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有直观印象,再加上实地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对英雄形象有了充分了解。学生在欣赏这幅油画作品时,不再是陌生化、隔膜化的欣赏。

在美术作品欣赏课中引入影视作品、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视频营造的情境中,再赏析美术作品的特点和意境,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学习的引导者以及探究过程的向导者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推进过程中,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尤其明显。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先确定研究项目,然后以小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在实施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亲身调研和体验生活,获得大量的过程性材料佐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体会到项目学习的艰辛和快乐。

以海丰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字戏”美术资源调查研究为例,教师先利用一到两节课和学生共同探讨“白字戏”的基本现状和传承价值,然后由这个总项目生发出一些子项目,如研究“白字戏”的脸谱、服装、头饰等。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组长,由组长协调每位组员,根据每位组员的特长安排调研任务。学习小组利用4~5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调研工作。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准备档案袋,把小组会议讨论的记录、考察的图片资料、绘画设计的草稿、查阅资料的记录,以及采访“白字戏”演员的音频、视频、文字记录等资料保存好,并做成简单的PPT 演示文稿。在每周美术课中,每个小组安排成员进行项目推进过程及成效介绍,说出自己组的亮点和不足,其他小组也可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美术教师在课堂中起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基本完成“白字戏”美术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甚至有部分小组能高质量完成调研任务,形成如《海丰县“白字戏”美术资源之头饰设计调研报告》《海丰县“白字戏”美术资源之脸谱设计调研报告》等成果。项目学习之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很快,如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查阅整合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等。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文字编辑能力和音视频的剪辑合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项目式教学法开辟了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新途径,把美术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改变了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美术项目研究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基于“以美化人”的跨学科融合策略

新课标关于美术跨学科融合教育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习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融合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文化成因。对于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学习美术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把美术欣赏内容融入其他课程,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欣赏情境,营造立足于美术基础更丰富、更立体的文化学习和体验氛围。

1.美术欣赏课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

一是美术与语文。经典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但在主题表达和意境营造上有时是相通的。很多绘画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如唐代顾恺之的《洛神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任伯年的《公孙大娘舞剑图》等画作的灵感都来自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美术和语文两门课程之间有很多概念性的修辞手法是相关的,如暗喻、讽刺、夸张、双关等。

中国画更能体现美术与语文跨学科融合理念。古人创作绘画作品时往往会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些都是中国文人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书画印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其中题诗和钤印是文学与艺术融合的体现。从诗书画印中能够体现作者借物寓意的创作构思,如通过“岁寒三友”松、梅、竹来暗喻对坚守高尚情操人物进行崇高的赞扬和敬意。

二是美术与音乐。音乐和美术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种类,但他们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都通过各自的艺术手段把所要表现的内容表达出来。不管是美术的线条、点面、色彩、明暗,还是音乐的节奏、音律的变化,其实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传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使观众受到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果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能导入意境相同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色彩的魅力”时,可采用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同时配合音乐节奏变化,视频中出现色彩明度、色相的变化,把色彩丰富变化的效果和音乐节奏变化有机融合,把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而又激情四射的情境中。本节课有关色彩的联想和情感的教学,同样也可以与“春、夏、秋、冬”有关的主题音乐配合教学,让学生体会冷暖色彩在音乐作品中是如何渲染的。

三是美术与戏剧、舞蹈。义务教育阶段1~7年级的艺术课程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戏剧、舞蹈、影视等内容。实际上8~9年级,也应继续开设这些选修课程,目的是与高中艺术教育课程衔接过渡。

海丰是戏剧之乡,有着传统戏剧“白字戏、西秦戏”庞大的受众群体。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接触,所以在美术课堂中开展有关戏剧的美术资源欣赏的课程教学,如欣赏脸谱、头饰、戏剧服装和舞美等,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速度很快,美术欣赏课后期的作品展示也很有创意。

为了更好地创作作品,使作品贴近生活实际,艺术家必须深入舞蹈家的生活和舞台表演去体验观察、收集资料,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打动欣赏者。教师在这一类作品欣赏教学时,播放舞蹈艺术家表演的视频或者邀请善于舞蹈表演的同学跳上一段,美术欣赏课堂会更生动、活泼。

美术欣赏课跨学科教学还可以与数学、地理、设计、历史等课程的融合。

2.美术欣赏课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对美术欣赏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美术欣赏课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对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应根据新课标中明确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情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其次,对美术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教师要先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最后,要求教师扩大知识面,多与其他课程教师交流探讨,善于寻找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不同课程知识整合能力。

三、基于“以美培元”的评价策略

美术欣赏课的学习评价涉及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绩等多方面,贯穿美术学习全过程和美术教学各环节,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阶段性结果,及时做出判断,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美术欣赏课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

一是课堂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或项目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在问题导入策略中,学生若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可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学习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也可让各小组互评。而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学生在不同的课程思维碰撞下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新的创意或思想等,教师应以开放平等的胸怀肯定和接纳学生,并积极引导。

二是作业评价。作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比如在完成“白字戏”调研任务后,学生完成的调研报告,还有他们设计的脸谱、戏服、头饰等,可让师生均参与评价。

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是对学生每个学期期末和初中阶段美术课上取得的成果进行的总结评价,主要包括期末评价和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一是期末评价。期末评价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考核的结果。

二是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与上面的期末评价,这两种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分项等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

3.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是教师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应多以鼓励为主。

二是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在实施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环节时,教师应先适当指导,可以设计评价量表,要求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进行合理、中肯的评价,既要发现亮点,也要指出不足,还要给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三是媒介评价。教师可以借助媒介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或作品,比如把学生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上或展览在校园内,也可以发表在报刊上,甚至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如抖音、视频号、公众号等进行发布。这样,学生作品能得到广泛评价,好的评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中肯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美术欣赏素养。

新课标的“审美感知”素养对标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欣赏与评述”。而每一个学段、每个学期教学内容的起点也正好是“欣赏与评述”,美术欣赏内容的教学关乎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化体验和项目式学习等策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跨学科融合策略来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素养,还可以整合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些策略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欣赏课新课标美术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创意美术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