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广播媒体的共情传播

2023-10-29 21:32胡籍文曲玮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共情听众广播

胡籍文 曲玮婷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为一种让“我”成为“我们”的心理机制,同理心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沟通过程中的理想效果。情绪可供性是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指的是生物(或行为主体)在环境中开展行动的可能性。将其延伸至媒体可供性的概念,即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技术进行某种行动的可能性。也可以说,特定的媒体技术可以创造特定的刺激,让受众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而刺激受众的认知和情绪状态,并引发同理心和互动[1]。广播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的参与感、陪伴感等特性使其在引发听众情绪和行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具有媒介可供性。广播媒介能够满足共情传播所需要的“情感伴随”机制,因此广播媒介利用共情传播策略广泛凝聚共识是增强传播效果的可行之路。

1 广播媒介的可供性分析

1.1 声音利于建构意义解读空间共通感

人类本身是具备听觉偏好的主体,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离不开听觉器官的参与。广播是一种需要借助声音传播的媒介,听觉传播是对视觉传播“霸权”的抵抗。广播除了众所周知的传播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外,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空间想象感。“从以听觉为中心的角度来看,声音本质上是空间的,因为听的过程使每种声音都具有空间的‘叙述性’。”[2]当广播受众借助获取到的声音元素分析其含义时,他们会自动处理不同的声音及其位置,以及声音和声音之间的配合,进而完成对事件的解读与对空间的认知。广播媒介通过主播话语、声音效果、音响、声调等来帮助听众想象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深切地感受那种“正在进行时”,再通过情绪加工建构起共通的意义解读空间,从而形成独特的听觉感受和记忆,这也是共情产生的内在推动力。

1.2 单一符号传播增强信息解码代入感

在广播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声音元素是唯一的传播符号,这种符号的唯一性让听众在理解、还原信息所蕴含的内容时具有别样的代入感[3]。虽然与电视、电影等媒介的声画传播模式相比这可能是一种劣势,但这种信息符号的缺失会在信息“传递—接受”过程中增强听众信息解码时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从感官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与视觉相比,人们对听到的信息具有更加强烈的回忆能力,这种能力以记忆的形式牢牢地保持着。个体通过耳朵接收声音信息至大脑处理后,会联系过往记忆触发情感反馈,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声音符号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会形成理性情绪,产生其他媒介给予不了的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进而实现情绪的转换和交流。而共情传播就需要个体代入自身的情绪和感官,将个人感受凝聚至群体感受,在感同身受中实现共情表达,这种代入感也成为共情传播的桥梁。

1.3 信息接收突破时空限制营造陪伴感

英国媒介巨头Bauer的首席内容官本·库珀强调,广播带给人最重要的激励是建立强烈的陪伴关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的心理焦虑和情感空虚的境况下,人们希望使用的媒介有一种坚实的陪伴感,能让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被关注和被在意的。而相对于流媒体平台上标准化录制的节目,传统广播的即时陪伴属性可能更强。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广播新闻专栏《直通990》就充分利用广播媒体在声音方面的优势,同时使用声音、音乐来增强意义的表达,做到全年365天直播无休陪伴,累计解决听众问题4万多件,赢得受众的认可。在被视觉信息频繁轰炸的年代,声音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情感缓冲。

2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媒体的共情传播策略

2.1 借助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导向力求“声入人心”

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等九个方面,其中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产品只有得到用户的认可才能赢得市场。传统广播媒体需要将听众转化为用户,增强媒介产品对用户的吸附能力,通过分众化和精确化传播,实现更大的传播价值。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与听众交流,交互渠道较为单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播节目能够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用户的点赞、转发、评论、留言等作出即时反馈,同时从留言中寻找线索,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从过去的“人找媒体”到现在的“媒体寻人”,体现出广播媒介“以用户为导向”的突破性转变,将用户的感受放在首位,有效加强了广播媒体对听众的吸附能力,也为共情传播提供入口。例如,哈尔滨文艺广播《婧听十八点》栏目以用户为导向,倾听并传播听众声音,解决多个困难家庭的实质问题,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壮壮的二十多个月的宝宝,他身患白血病的情况被栏目组报道后,得到社会各界帮助,病情得以康复。广播媒体以用户为导向,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帮助听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的同时,也增强了用户黏性,实现共情传播。

2.2 结合短视频创作,给声音赋能让受众“情有可感”

短视频是当下大众传播的热门途径之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短视频作为扩大媒介影响力、实现流量变现的突破口,广播媒介也不例外,其将传播渠道从传统的单一音频模式转向“音频+视频”模式。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全国省级广播在头部平台共发布超过8.6万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5亿次,几乎所有省级广播都有不同程度的涨粉现象,可见短视频传播带来的效果是十分可观的。短视频平台对粉丝互动行为的数据统计,不仅能对传播效果进行测量,也能反映出用户的情绪变化。例如,河南省郑州市“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郑州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播报洪水信息,其旗下各传播频道同步短视频呈现灾害情况,迅速吸引了广大用户的注意力,并对用户疑问作出反馈,提高了广播媒体的知名度和声誉,也抚慰了受灾群众的心。在短视频的传播下,前线的信息有人记录,受灾的情况有人记挂,感人的事迹有人共情。这种直观的内容呈现形式赋予声音更多的表现力,可以有效增强用户的视听体验、激发用户的互动积极性、提升用户的情感共鸣,满足听众对“谁在说”和“怎么说”的好奇,让情绪因子更好地流动在平台之间,实现广播内容的“情有可感”。

2.3 通过新平台造势,二次传播留存声音“深情瞬间”

广播媒体具有即时性,这决定了声音难以被留存与回放,传统广播媒体的线性传播特点也使得听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收听广播节目,这不利于广播媒体叙事的连续性,也不利于用户情感塑造的完整性,也就意味着难以形成二次传播。而新媒体的交互性跨平台传播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广播媒体可以在节目正常播放的基础上,编辑制作符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内容,以节目预告、精彩瞬间呈现等形式推送至各新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以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参与互动,完成跨平台交互性传播,扩大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此外,内容的跨平台传播也给听众提供了溯源的渠道,将更多人带回广播媒体本身[4]。例如,《其实武汉很动听》是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推出的一档原创节目,该节目用声音还原武汉人民生活实景,引发受众情感共鸣,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新生活。同时,音乐广播在频率的微信公众号创建专区,用“音频+文字+图片”的形式与广播同步发布节目的精彩内容,如截取“欢迎乘坐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欢迎您来到黄鹤楼公园参观”等实景声音,唤醒人们的记忆,制造情绪热点激发听众共情,最终通过不断的次级传播完成声音的留存。

2.4 获取新技术加持,随时随地省时省力“科技传情”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媒体从“透明直播间+固定摄像头”的直播形式,到“广播+移动客户端视频直播”的直播形式,再到“全频可视化广播系统”直播制作形式,节目的播出形式一步一步实现优化[5]。让听众摆脱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收听新闻,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也实现了情绪因子在移动设备中的自由传递,进而放大情感传播效果。例如,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先后策划了“决胜太行吕梁,山西脱贫攻坚故事”“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音视频直播活动,不仅在传统广播直播,而且在黄河Plus客户端、抖音等平台直播,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既得到了党政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也让受众感到自己的情绪时时刻刻被关注,赢得了受众的心,提升了传播效果。首先,广播媒体使用移动客户端技术,能够更趋近于点对点传播,让用户不只局限于电台收听,还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完成整个收听行为;其次,广播媒体应用全频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用户全方位了解演播室情况,由内而外洞察事件动态,打造身临其境的收听体验;再次,广播媒体要从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出发,采用视频直播技术对传播对象进行全程跟进式传播,以用户需求为首实时反馈用户的情绪问题,带给用户更多的陪伴感,实现“科技传情”。媒体之所以追求技术的发展回到根本是想要更好地完善用户体验,这种“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将在当下焕发出无限动力。

2.5 发挥人格化特色,培养优质主播打造“亲民品牌”

品牌传播是用品牌输出形象得到受众认可的传播方式,是市场营销的重要法则,是企业的核心战略。传统广播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取得良好的发展离不开营销策划的支持,其中“打造品牌”在广播媒体口碑塑造、广告投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利用品牌效应助力共情传播也是广播媒体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创始人罗振宇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是基于人格魅力带来的信任与爱,是品牌的去组织化和人格化。传统广播栏目往往拥有节目主持人,这为广播媒体打造主播IP提供了便利,广播媒体可以将传统广播栏目主持人培养成为能说、会写、会感受、会反馈的全能“主持人”,将听众的情绪用“人”的形式进行处理和反馈,打造听众“信得过”的品牌,进而带动广播媒体的共情传播。例如,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于2021年在学习强国、杭州之家App及杭州之声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出三农融媒短视频系列《“小杭囡”樱子》,采用人格化传播策略,以主播的视角生动解读“三农”政策,细致呈现杭州“三农”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经验,通过主播打造人际交流氛围,拉近主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完成情感的交互传递。因此,广播媒体应突破过去的植入式宣传,从自身出发,与时俱进,通过培养优质主播打造“亲民品牌”,成为受众信赖的情感诉说者,提升共情传播效果。

3 结语

近年来,广播媒体凭借关注受众情绪进而成为焦点的案例频频出现,给予受众话语权与关注受众情绪成为广播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大众在知识与情感层面的需求日渐增加,大众不仅渴望获得知识,更渴望获得情感共鸣,这为传统广播媒体实现共情叙事提供了传播环境。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广播应在发挥自身优势和情感可供性的基础上,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传递更多的真情实感,真正实现广播媒介人文性和公共性的回归,挖掘出声音媒体巨大的发展潜力。

猜你喜欢
共情听众广播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