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离场: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的时空要素表达路径探析

2023-10-29 21:32王昊旸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时空受众历史

王昊旸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的热点节目,文化类节目的关注度在几年之间迅速攀升。2019年以来,文化类节目开始在细分类型领域逐渐发力,出现了诗词歌赋、经典书籍、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传统节庆等传统文化题材的综艺节目。在两年时间内,各大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相继推出了《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我在颐和园等你》《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还有诗和远方》《书画里的中国》等一系列节目,这些节目通过嘉宾的历史探寻、专家学者的文化解读等路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加工,从时空关系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电视时空展现。在节目中,通过嘉宾、环节等方面对历史进行解构,将节目元素进行时空的在场与离场设计,使受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所处的时代语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也成为传统文化题材的综艺节目的表达新路径。

1 时间在场,人物与内容的“历史”再现

“文化”一词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漫长积累,并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物、事件等共同作用形成的。综艺节目本身是一种压缩时间的呈现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差异。综艺节目不拘泥于时间的线性表达和共同空间的视觉呈现,将历史再现于电视荧屏。

1.1 人物的历史性

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形成是作为发展的、动态的符号集合,人物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传统文化是长久以来,人民生活实践所累积的、富含时代结晶的共同记忆。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曾对“文化”提出了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一是艺术与艺术活动;二是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三是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历史文化的记忆往往是在人和事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往往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内容。

这些文化符号采用“历史精神、时代精神;时代环境、历史氛围;事件的组织和时空的结构;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世界;语言”几个维度体现。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的人物历史性一般通过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世界及语言两个维度体现[1]351。首先,选取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人物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他们所发生的故事、事件及蕴含的时代意义,是现代社会以古鉴今的素材之一。现代演员通过在节目中塑造古代人物并呈现相应时代,从而形成一种虚拟在场,塑造出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心世界,受众通过节目感受人物所体现的人物特质并体会文化特性。《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离骚》中屈原和楚怀王的君臣关系等,将流传千年的文化故事重新进行演绎,并将其中流传千年的文化内涵、人物气质等浓缩展现于电视荧屏。其次,历史语言的使用。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稳定结构,是社会规制的产物。在节目中,人物通过古汉语重现历史,受众可以直观体会历史人物对话,产生历史共情。《典籍里的中国》中采取了每期一部典籍及一位核心人物和故事的叙述方式,人物在古代场景中使用古汉语,受众由语言代入历史场景,加深对历史典籍的沉浸式体验,从而使得受众以一种感同身受体验人物的历史性、产生一种历史的共时性,营造一种时间的在场。

1.2 内容的历史性

内容的在场,是传统文化符号在场的另一种表征。内容的形成是一种文化的历时所得,形成逻辑也具有强烈历史属性。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在节目的文化在场性层面,往往采用一种题材、内容的历史在场,使受众可以更轻松地接近并领悟。

第一,题材、内容的历史性。目前的综艺节目市场中,诗词、国乐、节庆等内容作为一种“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在流传过程中,是一种长久以来具有历史相似性的文化符号,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品的一种中间介质。节目借助流传至今的历史文化内容,通过历史扮相、历史内容的借用等方式,将历史内容展现在现代的节目中。《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赋以新曲,《明日歌》《别君叹》《苔》《声律启蒙》等古诗词,通过现代音乐律法进行演唱,借助知名音乐人的推广,歌曲被推广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内核被推广传播。

第二,内容话题展现过程具有历史感。嘉宾解读过程是一个将历史内容还原和历史价值进行现代化转译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化符号,专业嘉宾会进行相应的现代语境解读,从而使电视节目受众获得更通俗、更日常的文化理解。文化嘉宾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进行深入解读,实现一种文化意义的历史与现代的内容互通。《典籍里的中国》中设置了访谈间、观访间和典读会,节目通过多种空间营造一种历史在场,通过访、谈、说、评、诵等环节充分解读历史文化,嘉宾在访谈中解读典籍的历史,在说和评的过程中以现代语境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受众在诵的过程中感受典籍所处时代的文化场景和情境。可以说,受众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想象,感受内容话题解读过程中的历史。

2 空间在场,情境与场景的双重作用

在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中,空间的真实性是受众可以真实感受的前提。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绝对空间确定了一种严格的形式:即它的立体须经过仔细测量、放空和密封,而且按照逻格斯和宇宙统一体的理性来构建……且同样地适用于精神和社会生活。”[1]341文化情境、文化场景是一种建立在真实空间上的文化场域,传统文化空间是一种难以移动的或留存遗址的场所,长久以来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活动在场所中均有所体现[2],同时也是现代人感受古代的重要途径,而这十分考验节目的空间构造能力。

2.1 假定的历史情境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其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提出了“情境”这一概念,从演员塑造角色的层面指出,演员创作角色所面对的规定情境内容包含了剧本的情节、事实、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环境、演员和导演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动作设计、演出、美术设计的布景和服装、道具、照明、音响等。通过历史情境的“挪用”,是众多节目拉近历史与现代空间在场的主要路径[3]。

第一,传统文化题材的综艺节目中,通过真实的舞美等形式,还原历史相关情境,嘉宾在节目中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在假定情境中完成对历史的重新演绎,从而使受众可以深入地了解历史中的史实与文化习俗。在《端午奇妙游》中,节目将传统的端午的赛龙舟、吃粽子、缅怀屈原、饮雄黄酒、艾草祛病等端午习俗戏剧化地表现出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驱毒辟邪、追思先哲、爱国为民”的文化内涵在节目中得以凸显。节目通过“唐小玉”等角色的视角,艺术化还原了赛龙舟、吃粽子、缅怀屈原、饮雄黄酒、艾草祛病等端午习俗。第二,通过现代技术还原历史情境。《书画里的中国》中,飞行嘉宾通过3D技术穿越时代回到画中进行情境演绎,在每一期节目中,嘉宾都会与古人进行交流,探寻书画背后的传统文化,表现书画所在时代的古代文明。比如穿越到魏晋南北朝,还原《洛神赋》中曹植与神女洛神倾诉自己思念亡妻崔氏的故事,感受“至情”之美;穿越到唐朝感受唐朝女子的穿着、妆容、仪态等中国古典传统女性之美来感受“共美”主题。

2.2 真实的文化场景

场景的选择是关乎传统文化符号表征展现的关键,场景背后往往蕴涵着题材所处的时代、环境、文化等内容,一个完整还原的场景是对时代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有效反映。文化场景是时间变化的记录和文化符号痕迹,目前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主要的创作途径,是将相关文化场景在节目中展现,嘉宾则在相关的历史场景中进行相关文化解读、文化内容展演[4]。节目通过营造一种空间的在场形态,使得受众可以置身于历史场景中,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与历史。

第一,现代人探寻古代场景。“现代人”对古代的探寻是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创作的主要路径之一,通过实景的在场进行探寻,嘉宾引导受众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感受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上新了·故宫》三季节目将庞大的故宫进行解构,节目录制地点包含畅音阁、乾隆花园、书房等,嘉宾“带领”受众深入场景之中。《最美中轴线》中,嘉宾以“一音一世界,一步一中轴”为核心线索开展拾音之旅,在旅程的过程中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通过音乐形式将文化写进歌曲中。

第二,“古代人”探寻历史场景。嘉宾化身“古人”,将受众带入特定的时代和空间,受众可以沉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历史文化场景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演员通过扮演等方式,沉浸于传统文化内容所处的场景中,感受文化场景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历史意义,感受不同场景背后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5]。《典籍里的中国》戏剧化解读典籍所写的时代场景,演员通过戏剧化的形式将历史再现;《书画里的中国》中知名演员通过数字技术在戏剧中展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场景;《了不起的长城中》嘉宾化身古代戍守边疆的战士,再现古代戍边的情景。受众在观看这些节目时,能够通过“古代人”身份沉浸式带入,对历史场景进行深入探寻,达到一种空间的在场。

3 时空离场:跳出历史时空的现代视角展现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译是扩大受众、影响受众接受的重要路径,时空上的离场往往会使得受众从节目的时空语境中抽身出来,以一种脱离时空语境的视角进行观看。传统文化题材节目的离场,通常的做法是采取一些非现场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不在场”,跳脱开历史的束缚,以一种现代的视角进行解读,使受众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意义获得[6]。这种方式通常会以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为主题,通过讲故事、讲解、展示文物等方式,向受众传播传统文化的知识、经验和文化意义。

首先,时间的离场,以现代时间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时间成为现代与古代的连接。节目通常采用讲解历史事件、展示历史文物等方式,让受众了解到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历史渊源。但是,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中逐渐呈现一种“曲高和寡”的姿态,大众对很多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断档,对传统建筑、节日、习俗等并未有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综艺化创作传播,其娱乐化、解构化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吸引大众的关注。目前的文化题材综艺节目往往会邀请多个嘉宾进行叙事,不同行业嘉宾代表着不同的叙事视角,嘉宾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差异造就了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角度差异。多个主体通过多个视角互相分享个人经历、学习体验等,共同弥合传统文化题材背景的完整性,还原历史时空下的文化事件与内涵,形成完整的历史观表达,塑造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核。在河南卫视的端午晚会《端午奇妙游》中,节目《粽横一面》以现代说唱、电子音乐等形式展现端午吃粽子这一传统习俗;节目《祈》用现代水下摄影的技术手段,展现古代端午祈祷仪式;节目《兰陵王入阵曲》在展现琵琶曲的同时讲述了兰陵王的故事,节目表现形态新颖、传统故事解读到位,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植根于节目中。

其次,空间的离场,脱离“传统文化情境”空间的“新空间”。列斐伏尔曾指出,“艺术带我们走出当下,走出封闭,走出空间表象,走进远离我们的东西,走进自然,走进象征,走进表征性空间”。传统文化从一定层面上来看,是一种“从治理、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和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是一种历时的、共同空间下的文化生产。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节目通常会设立一种脱离历史的文化讨论场景,并以一种现代性的文化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7]。《典籍里的中国》中就采用了“戏剧+文化访谈”的方式进行表现,“文化访谈”以一种脱离历史、跳出历史的方式进行讲述,通过历史的离场来探索典籍展现出的故事、亮点,以及在现代视角下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在综艺市场环境中,因其所蕴含的内容给大众一种“曲高和寡”的印象,难以有效打开市场。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娱乐产品的日益增多、中西文化的交流越发增多,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呈现出一定时间的真空状态,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发展挤压生存空间,受众逐渐减少。现代的大众娱乐产品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产品,传统文化的综艺化表达是一种将文化与大众娱乐进行绑定并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途径之一。河南卫视的传统节日晚会快速出圈、央视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层出不穷等,都证明传统文化综艺化、年轻化、精品化表达是行之有效的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时空元素的表达探索,运用深入解读、戏剧化演绎、数字呈现等方式,对综艺节目的时空内涵进行多层次重构,对综艺节目的文化表达路径进行策划创新,是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突围之径。通过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能够使传统文化在综艺节目中完成现代转译。

猜你喜欢
时空受众历史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历史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空之门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