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垃圾短视频废了可思化

2023-10-29 17:28曹林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动脑直观逻辑

曹林

“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重视的社会问题。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語者互助联盟”里,很多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集结一堂: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过于依赖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

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表意能力严重萎缩,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社交语言匮乏,语塞沉默型社交恐惧。写作达不到要求的长度,几句就写完,其他靠绞尽脑汁地挤、编、憋。

奈何当年没文化,看到悲伤“很好哭”就脱口而出,“内卷”一词几乎概括所有现象,“双向奔赴”泛滥成“语灾”,语言干瘪贫乏,语料库里就那么几个词,没有能力用丰富的语言将所看所思清晰地表达出来。

文字失语有很多原因,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电子表达。

电子媒介中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甚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尤其要说的是劣质短视频。重视频轻文字的媒介环境中,直观、可视、娱乐化的短视频在传播中形成压倒性的覆盖。

“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顺手拍下来,没想到居然火了”之类迎合大众猎奇需求的摆拍视频,几乎全面占据了公众阅读和视觉世界。

纸质媒介文字阅读本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但当下的电子媒介环境已经颠覆了这一传统,孩子们已经被深深嵌入Ipad、笔记本电脑、手机的“装置范式”中,电子阅读成为主流媒介。

娱乐也就罢了,但如果青少年的日常阅读、信息获取、网络环境也被这些“垃圾”所环绕,那是非常可怕的。

某媒体的一篇采访,以某平台走红的爆款视频为切入点,谈了流量与幕后制作的问题。从头到尾,那个短视频制作人都在强调,“不要讲逻辑,观众不需要高级的东西”“不要教育引领观众,尽可能满足他们”“观众们很懒,别让他们动脑”“观众没有耐性,让他们爽了就行”——真让人恍然大悟,不要讲逻辑,尽可能满足;别让他们动脑,让他们爽,这不就是那些火爆的短视频给人的感觉吗?

这让人毛骨悚然,不动脑,满足感官刺激,不讲逻辑,爽,泡在这样的劣质可视化环境里,一个人怎么可能保持思考能力,又怎么可能不患上文字失语症?

文字是线性和理性的,需要动脑、讲逻辑,克制“爽”和“刺激”,“重视频轻文字”的阅读环境冲击着文字表达的思维根基,弱化着文字作为基本表达媒介的位置。

《娱乐至死》一书作者波兹曼说:大学里对于真理的认识,同印刷文字的结构和逻辑密切相关,因此,高学位的候选人必须把自己的专业见解写成论文。这是因为,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察,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需要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

确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那些事务,都必须诉诸文字去固化,严肃的讨论和分享往往都以纸面文字为交流中介。

2003年,波音公司用28页PPT说服NASA相信,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会因为一块硬泡沫的脱落而有危险。结果,哥伦比亚号在返航中失事。从此NASA规定,在重要的事件上,禁止用PPT来汇报和演示,必须使用“完整的句子”和“具有逻辑的文本”。

文字落到纸上,白纸黑字很难更改,由此才变得庄重和神圣。不仅是“航天航空”这种事关无数人命的事,必须要“具有逻辑的文本”,严肃的阅读也是如此,形象、直观、可视可以用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视频化和可视化,容易给阅读者一种“直达对象”的直接感,多直接啊,那就是欢乐的场景,那就是青山绿水,那就是大地苍茫白雪皑皑,让文字萎缩的,正是这种“感性直观”,直观到无须文字的存在,不需要经过文字描述这个思维中介了。

文字不只是文字,它与思维密切相关。文字的过程是运用概念思考的过程,概括、抽象、提炼、比较、描述,用文字去思考和输出的过程,迫使大脑训练概括与提炼能力。

直观可视的视频,解除了人们“文字思考之劳苦”,一切尽在视频中——文字思维沉默,与之对应的思维心智就萎缩了。

视频和图像提供的是一种“感觉直观性”,这种“直观”意味着日常的、触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在“那就是”的感觉直指语法中,以自身去明见,这叫“自明性”,可以不需要语言文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逻辑、概念、抽象这种深度思考,必须借助文字,文字的功能是透过“感觉直观”飞跃到“本质直观”,用文字透视到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深层质感与纹理经由文字呈现出来。

最近常用网络用语“太美了”“泰裤辣”(表示“太酷了”),这只是一种感觉直观层面的感慨,怎么美?

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美的质感就出来了。

高级的美,洞见本质的美,在文字中让人浮想联翩。《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字境界表达得很透彻: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

由于语言文字在描述“形象”时是间接的,所以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

好一个“心领神会”,它训练的就是我们的心智语法,扩展了我们的表意空间,全面调动感觉和思维系统,去解读与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汶川地震15年,震撼我的不是当年悲情悲惨的灾难视觉,而是这样一段平淡的文字:地震那年,我六岁。我活着,很多同学都不在了。现在我上大学,每次回家遇到那些同学的家长。他们都把我拉住,上上下下看个遍,“都这么大了”。

如此平淡的描述,却能在人心中掀起巨大波澜,让人泪流满面,它不是诉诸感性直观的冲击,而是在调动人们的感觉和思维想象中,在唤起种种记忆中,去完成一场纪念。

对于阅读和写作,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可思化”,让人去思考,让人在思考中参与结论,唤起共通的人性人情,凝固更深刻的记忆。

语言和文字是思考生成的,文字又促进着可思,文字失语症,失语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垃圾短视频给废了。

安静下来,打开那本书。

猜你喜欢
动脑直观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动脑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肯动脑就会成功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