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热映,与李白共赴安徽之旅

2023-10-29 17:28陈瑞婷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敬亭山宣城诗仙

陈瑞婷

暑期档《长安三万里》热映,大唐璀璨群星陆续登场,唐风唐韵、诗词歌赋贯穿全片,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魅力大唐之旅吸引众人的目光。

其中最为耀眼的还是“诗仙”李白,他是课本上最负盛名的大唐诗人。李白一生浪迹天涯,阅尽人世苍茫,纵笔我歌我狂。其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安徽,留下了许多传奇作品。李白晚年对安徽沿江、皖南一带情有独钟,曾七到宣城,五到秋浦。其一生中写有大量诗歌,流传至今的900余首诗歌,在安徽写的就有《独坐敬亭山》《秋浦歌》《望天门山》《赠汪伦》等200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今天,就让我们追寻诗人李白脚步,共赴这场诗画安徽之旅。

众位诗人那脍炙人口的绝句中,竟处处藏着安徽省宣城市的身影。

历史上,李白多次渲染过宣城,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敬亭山》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

其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广为传颂,敬亭山之名也随之鹊起。一首《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他对敬亭山的喜爱,成为他最富盛名的诗歌之一,也让敬亭山成了吟无虚日、名齐五岳的“江南诗山”。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水阳江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2012年1月,敬亭山所在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敬亭山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说到李白与宣城,不得不提到谢脁楼。谢脁楼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脁北楼》)“……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宣城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送别诗。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流传千古,这首诗也成为送别诗的代表作。

谢朓楼,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中心。公元494-496年,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在郡治之北陵阳山顶构建一室,名曰“高斋”。唐初在旧址上建“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朓楼,以后历代均有修葺。

谢朓楼楼阁飞檐翘角,曲径回廊,气势恢宏。李白与族叔李云登楼酣饮时,纵览山水,赋诗抒怀,写下了这首诗,从此谢朓楼名满天下。

中国的多数名楼,往往是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招引现代的观光客如潮而至。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并且文采相续了1000多年的谢朓楼,在历史上的声誉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难有比肩者。谢朓楼是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谢朓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1997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朓楼在旧址之上重现。它笑对开元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

李白一首《赠汪伦》的广泛传唱,不仅让他和汪伦的情谊流传千古,也让泾县桃花潭名扬天下。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在诗仙李白的眼中,这取之不尽、流之不竭的潭水,是他与友人绵长情谊的化身,于是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诗句。

桃花潭,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历史名胜。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以西40公里桃花潭镇翟、万二村之间,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桃花潭水深千尺,潭水碧绿映照着两岸美景,潭面烟波缭绕令人陶醉。坐上竹筏在桃花潭漂流前行,一路游览踏歌岸阁、怀仙閣、谪仙居……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送别的声音。

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您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

千百年来,李白、白居易、杜牧、欧阳修等众多诗词名家踏足宣城、留下墨宝,诗歌元素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宣城以诗歌文化为抓手,推动文化、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挖掘推出“诗仙诗踪游”“文房四宝探秘游”等研学旅行产品,通过将李白足迹景区景点场景还原、“串珠成链”,打造诗歌主题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宣城、游读宣城。

据文献记载,李白至少先后两次驻足芜湖南陵。天宝元年(742)之前曾移家南陵,天宝十二、三年游历过南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与南陵相关的有20多首。

芜湖这座千年名城则因诗仙多次寓居而多次“走”进唐诗,被写入了中国文化史。

据考,李白在南陵留下诗文14首(含铜陵8首)。《南陵县志》也有一条很重要的记载:“唐,李白游江东,寓南陵,题咏最多。”南陵不仅在历史的烽烟里辗转迁徙,也在绝代的诗叶中闪现耀眼光芒。

天宝元年(公元742)春,李白由山东南下至南陵何湾的寨山后,发现此地群山连绵、林木茂盛,清澈的河流在山壑间蜿蜒,风景优美,于是决定在此定居。同年秋,李白受唐玄宗征召,自南陵回京入翰林。听闻传召,李白心中大喜,大笔一挥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诗中尤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最为脍炙人口,“济世报国、踌躇满志”的神态跃然纸上。

翻阅李白诗歌中的芜湖诗篇,总能领略到一份独属于芜湖的诗歌浪漫,也多少能看出李白对芜湖风土人情的牵挂与眷念。

除却绝美的风光,芜湖这块热土让李白牵挂着的还有他与这里的人们不能割舍的情谊。与其相交甚得的隐静山寺通禅师即将踏上归途时,他赠诗《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为之饯行。

坊间传闻,公元750年前后,李白在前往泾川寻访好友汪伦的途中,经过南陵的霭里,见此处风景别致,便应下村民胡公邀请,在此栖居数日,并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的诗篇。

诗中提到的碧山,就是今天的岑山,位于南陵霭里与青阳、泾县的交界处。正如诗中描绘的,岑山青翠欲滴,碧树滔滔,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而李白作诗驻足的碧山古石桥——诗仙桥仍保存完好。

诗歌是长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千年前,李白乘舟沿江而下,来到马鞍山,写下了传世名篇《望天门山》。自此,这座江畔小城便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李白诗歌节更使马鞍山美名远播。

天门山为今天芜湖境内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两山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水浩荡奔流,雄奇壮观。

除了《望天门山》,李白还在马鞍山多次登临采石矶,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姑孰十咏?牛渚矶》等诸多千古名篇。采石矶,又名牛渚矶,是“长江三矶”之首,这里有巍峨的采石太白楼,是我国“三楼一阁”之一。采石矶上,太白遗踪,俯拾即是,还流传着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奇故事。

大青山岩壑灵秀、蜿蜒起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李白一生曾七次游历马鞍山当涂,数次登临大青山寻幽揽胜,缅怀其倾慕的南朝大诗人谢朓。

公元762年,李白来到当涂投奔县令、族叔李阳冰。这年十二月, 诗人仙去。大青山连绵的山峰,因为一代诗仙的长眠而显得格外青翠。

除了宣城、芜湖和马鞍山,李白的足迹遍布安徽各地。他登顶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泛舟新安江、秋浦河,绣口一吐,恰是盛唐江淮。

電影《长安三万里》中表现的是高适的故事,是李白的故事,是如他们这样的文人雅士们的黄金时代,更是诗的黄金时代。以诗,后世之人如我们得以一窥李白的一生,折射出天才诗人的波澜壮阔与安徽这座历史名城的千古悠悠间的情缘。凝结的诗句中,世人可以追寻先人踪迹,孕育一座城市的人文气韵。

猜你喜欢
敬亭山宣城诗仙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和李杜合影
独坐敬亭山
《宣城小镇》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穿越去唐朝,挥毫做诗仙
《敬亭山》
宣城以外看宣城
诗仙李白的归宿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