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幸蜀图

2023-10-29 17:28田玉彬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杨国忠玄宗蜀道

现在我们要看的这幅画《明皇幸蜀图》,描绘的是因“安史之乱”被迫逃往四川的唐玄宗在逃难途中的情形。右页图里下方正中红衣人物,一般认为就是唐玄宗。

在正式看画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史书上对唐玄宗逃难的记载。

那是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的一个凌晨……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一说十二日)凌晨,空中飘着蒙蒙细雨,一队人马从长安禁苑西门匆匆出来。细雨沾湿了衣裳,他们无心顾及,只想趁着夜色赶快逃离长安。

队伍中的唐玄宗怎么也不会想到,跟在他身边的人里,有几个在次日就会死去,其中就有备受他宠爱的杨贵妃。

安史之乱 1 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就在几天前,潼关失守了,长安危在旦夕。宰相杨国忠建议去蜀地避难。蜀地有兵有粮,而且,杨国忠兼任着剑南节度使,便于掌控。杨国忠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出发后第二天,他就会被乱刀砍死。

“幸蜀”的路上,一开始就充满了艰辛和不测。

天亮时他们渡过了渭河。杨国忠想要把桥毁了,玄宗说:“后来的人怎么过河呢?”命令先别毁桥。大约上午九点,队伍来到了咸阳望贤宫。这里的官吏们都跑了,玄宗只好在宫门外的树下休息,到了中午还没吃上饭。玄宗说:“怎样才能吃到饭?”百姓们才陆续送来饭食。不久管御膳的官员也弄来了御膳,玄宗让分给随从官员,然后自己才吃。

离开咸阳继续往西走,这天夜里,他们来到金城县。金城县的官吏逃跑了,百姓们跑得也差不多了。最后从智藏寺僧人那里得到了一些粮草补给。

逃难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完了。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四日,他们来到了马嵬驿。就是在这里,禁军将士们不肯走了。他们又饿又累,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满是怨气。人们普遍认为,安禄山起兵谋反是杨国忠导致的。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因此才得到唐玄宗重用。不然,以他的才能和德行,怎么配当宰相?现在,将士们还要跟着这个奸相逃去蜀地,真是窝囊透了。

将士们的抱怨声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动。这时“马嵬驿兵变”的一位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陈玄礼是经验丰富的老臣,知道如果不疏导军士们的情绪,很可能酿成军人哗变,那可就糟了。何况他也恨不得杀了祸害朝廷的杨国忠。于是他找到太子,得到了太子默许,然后召集众将士说道:“现在天下崩离,皇上震荡,难道不是杨国忠侵害、剥削民众,导致朝野怨恨,才到这个地步吗?如果不杀他,怎么平息国人的怨愤呢?”众人说:“早就想这么干了。若能杀了他,就是死也甘愿!”

正好,那时杨国忠在驿站门外被二十多个吐蕃使者围住说话,众人喊道:“杨国忠与蕃人谋叛!”于是冲上去把杨国忠杀了。人们担心杨国忠族妹杨贵妃日后报复,逼迫唐玄宗同意把杨贵妃缢死,这才归队。

第三天,唐玄宗离开马嵬驿,皇太子留下,谋求收复京城。第五天,在扶风郡,军士们又躁动不安,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陈玄礼也管不住了。幸好那时有益州进贡的十万匹春彩。玄宗命人都摆在庭院里,召集众将说:“诸位爱卿是国家功臣,准备为国效力很久了,朕平常的奖赏优待也不轻。现在遭遇叛乱,需要避难。朕非常了解你们不得不与父母妻子离别的苦处,而我和你们一样,也未来得及与祖先宗庙告辞。”说着就流下泪来。又说:“朕现在必须去蜀地了,蜀道险狭,去的人多,恐怕供给跟不上。这些彩帛,你们现在就可以分一分,各自去吧。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随,就此与各位爱卿诀别了。”众将听了,都伏在地上哭泣道:“无论生死,都愿追随陛下。”玄宗说:“去留都听任你们。”自此以后,叛乱的言论才减少了一些。

后来,唐玄宗等人一路艰难跋涉,一个多月后到达蜀郡。史书记载,“扈从官吏军士到者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而已”。

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幅《明皇幸蜀图》。

整幅画中有两座小桥,右图中的小桥是第一座,在后面全图中你可以看到两座桥。两座小桥把画面分成了右段、中段、左段三段场景。下面我们就从右段开始看这幅画。

右段中,唐玄宗已经下山,走在下山队伍的最前面。请看右页的细节图,那时,他已经来到了第一座小桥前。请你注意他騎的马。这匹马的鬃毛与众不同,分成了三撮,这是唐代御马的一种装饰,被称为“三鬃”。再看三鬃马的姿态,它的头部上扬,臀部后坠,前蹄抬起,却不前行。它似乎在害怕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一座小桥而已,有什么可怕的?”是的,在没必要害怕时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多半是别有用意。此处,想必画家是要借此暗示皇帝的心情。他不方便直接画出玄宗的畏惧,只好通过马来表现。

画家还通过山石的形状来营造紧张压抑的氛围。你看,左页图中的山直挺挺地立着,直插云霄,非常险峻。山顶夹缝中还有两个小小的人骑马下山。再请看左页图的中段,一块巨大岩石探出来,活像一只魔爪举在半空,而人们不得不从它下面经过。如果换作你走在这样的山里,你会不会害怕?

唐明皇后面是侍从和嫔妃。那几个侍从坐姿不太端正,歪歪斜斜的,大概是旅途劳顿、体力不支的缘故。嫔妃们头戴帷帽、穿着裤装骑在马上,虽然也是长途跋涉,不过她们尽力维持著体面。

队伍中还有一匹骆驼。有人质疑说,“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上怎么会出现骆驼?”并将这匹骆驼作为疑点之一,推断这幅画其实并非《明皇幸蜀图》。其实,骆驼未尝不能用于山地驮运。我们来看这匹骆驼,它背上驮着的东西不一般,看上去是一张虎皮,很可能是为三鬃马上的红衣人准备的坐垫。

过了第一座小桥后,一块平地出现了,刚才下山的紧张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

平地上的人马正准备休息。

这是一支驮运队。有人在给骆驼、骡子或驴卸下背上沉重的货物,有人已经坐在地上——其中一个人坐在河边,他的手臂搭在膝上,松弛地垂下,后背拱起,画家把他疲惫后休息的样子描绘得非常真切。

已经卸掉货物的驴或骡子,有三头累得卧在地上,还有一头很是吸引人,它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像是在撒娇。有人认为它是累倒了,哦不,这是驴打滚。驴马打滚是为了缓解疲劳。

这一段画面的最左边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看样子他是山里的普通百姓,正在好奇地看着这群外来客。

第二座小桥一过,我们就来到了第三段场景。

在这一段,形势又陡然紧张起来。站在山脚下抬头向山上望去,险峻的山势使人产生强烈的压迫感。顶部的山峰向外斜生,若不是下面有一块巨石撑着,整个山峰就要倒下来似的。两山夹缝中有斜生的白云,倾斜的角度和山峰大致相同,更衬托了山峰倾斜、下压的势头。

在这一段,我们能看到栈道了。栈道是沿着悬崖峭壁,在山石上凿孔架木修建的一种窄路。你看,在栈道上行进的人马,小心地贴着山壁走,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粉身碎骨。图中标示的位置,人物行进方向似乎是向山下走,其实并不是,这条栈道是盘绕着山逐渐向上,他们只是绕圈向上走罢了。请注意看细节图,栈道最外侧的支柱下面那块石墩几乎是悬空的!李白曾经写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细节,我们就当它是“蜀道难”的夸张表现吧。

山脚下上山的队伍中,又出现了一匹骆驼。这是画中的第三匹骆驼了。旁边的骑马人牵着它,它昂头甩尾,背驮货物,正在努力向上走。这支小队最前面的人已经翻过坡顶,画面中只露出了马的半个身子。栈道盘旋而上,山坡时高时低,这就是唐玄宗一会儿要走的道路。

唐玄宗在位 44 年间,前 30 年,他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但是在位后期,他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活奢华,疏于政事,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的命运因此发生了转折,由盛而衰。他出逃的第三天,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并于当年七月即位,史称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年)七月,玄宗被软禁,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被贬谪,玄宗郁郁寡欢,不到两年崩逝于长安城太极宫甘露殿内。

唐玄宗的一生大起大落,落到谷底时就连他最心爱的杨贵妃也无法保护。那天,当他离开马嵬驿时,心里在想什么呢?某位南宋佚名画家把那时的玄宗画了出来。上图右边骑马穿红袍回头望的人,应该就是玄宗。画中的他双目疑被后人刮掉了,这没有双目的回望,真是令人感慨万千。队伍前面,杨贵妃骑过的白马鞍上空空荡荡。不久以后,这匹空马将走进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中。

田玉彬简介

田玉彬,作家,学者。

清明上河图研究会顾问。《青年文摘》《北京青年报》《现代青年》专栏作者。

主要著作有《中国画好好看》、《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洛神赋图:曹植的爱情》、《给孩子的传统文化课》(4册)、《陪孩子看中国画》、《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12册)等。著作曾获“影响教师的100本书”“2022年度桂冠童书”等。

猜你喜欢
杨国忠玄宗蜀道
不与奸臣同流合污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狡黠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宰相儿子考试不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