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青浦调研十五日

2023-10-30 02:27李文慧
党员文摘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双季稻青浦陈云

文/李文慧

1961 年6 月27 日至7 月11 日,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今青浦区)作农村调查时,与干部合影(二排左四为陈云)

1961 年8 月8 日,陈云将青浦农村调查情况汇报给邓小平,,此为部分内容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一贯重视调查研究。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调研工作,其“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等观点独到精辟,入木三分。

1961 年6 月,陈云前往上海市青浦县(今青浦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蹲点调查。其间,他深入农村各家各户,与群众同吃同住。通过主抓养猪、农作物种植、自留地三个问题,陈云逐步找到了制约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要害,为中共中央调整决策部署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剖麻雀”抓关键

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采取什么办法才能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局势,陈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此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走到田间地头去,看看农村最真实的情况,成为陈云探索解决粮食问题的首要任务。

之所以选择青浦作为调研首站,既因为这里地处太湖流域,是我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具有较强代表性,也因为青浦是陈云的故乡,他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农民对他也比较熟悉,敢讲真话。1961 年6 月27 日,尽管当时陈云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他仍坚持率队抵达青浦小蒸公社。

在调查中,陈云非常注意从群众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等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掌握实情,这一方法被他形象地比喻成“解剖麻雀”。

一到小蒸公社,陈云就召开了关于养猪问题的座谈会。小蒸公社原是青浦养猪最多的地方,当时,全国掀起大办养猪场之风,农民私养的猪都归公家。之后,小蒸的养猪数量一年比一年少,从1957 年的约1.6 万头降至1960 年的5600 多头。陈云就养猪问题分别召集负责公养猪和私养猪的六七个人连开两次座谈会。会上,陈云问大家为什么猪会越养越少,越养越不好。社员们告诉他,公养的猪死亡多,长肉少,产苗猪少,还浪费稻草和劳动力。陈云边听边记,总结了四方面原因:一是饲料不足;二是管理不善;三是劳力缺乏;四是有些猪被冻死。

为进一步弄清状况,陈云决定去集体养猪场看看。

在集体养猪场,陈云看到猪圈脏得一塌糊涂,猪生活在乱草堆里,身上滚满了泥浆;小猪、大猪、病猪都吃一样的东西,哪头猪吃得多,哪头猪吃得少,根本没人管。陈云生气地说:“从来没有见过有这样养母猪的地方,这样的养猪场能产仔吗?”

据公社干部汇报,之前私养猪的时候,平均每头母猪一年能生十四五头苗猪,苗猪死亡率只有6%。而实行公养以后,一头母猪全年只生四五头苗猪,苗猪死亡率高达89%。如此强烈的对比让陈云感到非常吃惊。但是,公社饲养员却都不承认自己负有责任,而是将其归于客观原因。

在调查完公社养猪场后,陈云得出结论:“大而无当。”

之后,陈云到有养猪经验的农民家中,向他们虚心请教并参观了猪圈。大家告诉陈云,他们对待母猪像对产妇一样上心,对待苗猪像对婴儿一样呵护。猪圈也时刻保持清洁,夏天铺青草、冬天垫干草,力求冬暖夏凉。这样一来,不仅猪养得好,苗猪成活率高,还能赚钱,和公养猪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过一系列反复调查,陈云认识到,私养猪比公养猪更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状况。要发展养猪业,就必须把公养猪交给农民私养,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多养猪。

讲真理,不讲面子

一日,陈云在调查途中碰见几位农民坐在桥上纳凉,便上前问道:“生活过得如何?”其中一位回答:“解放以来老百姓分到土地,当了土地的主人,年底再也不用为还租米担心了,但现在就是肚子吃不饱。”

小蒸地势低洼,人均耕地少,无霜期较短,历来以种植单季稻为主。但当地领导干部认为种双季稻能使粮食增产,便不考虑地理和自然条件,要求农民改种双季稻。大家都认为这是明增暗减,心里颇有怨言。于是,擅长“算账”的陈云立即找到熟识的老农算了算细账。

虽然种双季稻可比单季稻每亩增产220 多斤粮食,但种双季稻的各方面损失都很大,实际上并不划算。种双季稻不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会影响寄秧田的产量,也不能种夏熟的豆、麦等作物,加之其他一些损失,总体算下来,种双季稻竟比种单季稻每亩还少收310 斤至330 斤粮食。两相比较,种双季稻显然得不偿失。

为进一步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陈云之后又去浙江嘉善等几个地多人少的县调查种双季稻和春小麦等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陈云逐步认识到,农作物种植必须因地制宜,瞎指挥、硬规定是要出大问题的。他郑重指出:“要研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轻易把群众的老经验吹掉,要很好地研究群众的经验。”

在小蒸公社,陈云同干部、贫农、中农、富农等分别召开了座谈会。他跳出“包围圈”和“场面话”,诚恳地向大家发问,收集群众不满意的问题。

在座谈会上,陈云当着所有人的面承认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并认真向大家作了检讨。他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老百姓的肚子还吃不饱,生活还那么困难,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还存在不少问题。”他又问大家:“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大家都说:“你是好人。”但陈云却说:“我虽是好人,结果却办了错事情。”

“泥腿子”跑出结论

“他是那么亲切,那么朴实。”

在小蒸人民的记忆里,头戴草帽、一身布衣、脚穿布鞋的陈云每天都走乡串户,到他们家中看情况、唠家常。那时的农村大多是泥土路,不要说汽车,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从小蒸到各个村,来回要走几公里的路,陈云时常穿梭于泥泞之中。

农村自留地是当时农村政策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小蒸人民尤为关心的问题。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农村自留地最多不超过人均耕地的5%,但人民公社时期统统归公,自留地里农民精耕细作的粮食也都折价归公。1961 年3 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重新把自留地分给农民。但许多地区并没有切实执行,纷纷打了折扣,小蒸也是如此。

在走访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粮食征购过多,留下的口粮根本不够吃,只能到处找充饥的食物。

通过实地查看及翻阅相关资料,陈云发现,青浦当年自留地仅占耕地面积的0.5%,这与中央规定的5%相差甚远。他痛心地说,自留地是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重大的问题,祖祖辈辈农民都得有点自己的地。

之后,陈云召开座谈会讨论自留地问题。会上,大多数人表示,让农民多种一点自留地有好处:可以补充口粮,便于养猪积肥;也可以种蔬菜或者养鸡、鸭去卖钱。但有些人认为这样会使集体耕地减少,无法完成征购任务;也担心农民有了自留地,到时候只关心自留地,会影响队里的生产。

陈云则认为,增加一点自留地,可以使农民的口粮得到一些补充,生活有所改善。再加上包产落实、超产奖励、多劳多得等措施,农民的集体生产积极性就容易提高,国家规定的征购任务也能够完成。

“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重要的调研方法,也是他一直遵循的工作原则。他注重交换不同意见,然后进行比较,待反复斟酌后再作决定。在陈云的主持下,小蒸公社开展了一系列座谈讨论,大家对不同意见进行反复比较研究,逐步统一了认识,消除了顾虑,最终提出要“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

1961 年7 月11 日,陈云结束在青浦的蹲点调查。之后,他回到北京,写出《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3 份调查报告,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情况,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8 月8 日,陈云致信邓小平,谈了他在青浦农村的调查情况,并附上这3 份报告,为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确定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双季稻青浦陈云
三轮复习的“动”议“恒”构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青浦工业园区召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对接活动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书画摄影作品选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