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静态双重视角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取向、路径

2023-10-30 04:42马永红于妍张飞龙
江苏高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研究生高质量发展

马永红 ,于妍 ,张飞龙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191;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19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的高度,必须更加凸显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正在实现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提升、从内涵性建设向卓越化构建的划时代跨越[1]。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不断加速、力度不断加强、制度不断完善,但还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期,仍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无论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服务社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因此,作为发展目标和研究前沿,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和明确。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时代意蕴、发展逻辑、实践举措等方面。时代意蕴方面,马永红等认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以研究与创新为核心,兼具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的二元概念,具体表征为创新能力提升、结构优化、稳定性强、效率提高、公平正义、长期可持续[2]。发展逻辑方面,郭月兰等从知识生产主体、知识生产性质、知识生产的组织等出发,揭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学术逻辑、政治逻辑、市场逻辑等多重逻辑走向[3];王战军等强调新阶段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优化调整、效率优先、协同发展、服务贡献和全方位开放的逻辑[4]。在实践举措方面,葛道凯从制度层面提出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布局结构优化机制、综合改革创新机制、导师队伍建设机制、质量保障监管机制[5]。

当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各自解读,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体现时代内涵和多元价值判断的概念,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数字化等发展趋势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系统论认为事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呈暂时的静止状态和永恒的运动状态,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交替上升使事物处于平衡状态[6]。研究生教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形态上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并存的特征。本研究尝试从动态、静态双重视角透视理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并以价值取向为导引,讨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关于“质量”,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做出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即质量是对某一客体能否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所做出的价值判断[7]。因此,质量是相对的、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对于质量判断还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角色的评价和看法。作为政策概念或术语,“高质量发展”源于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描述,为适应经济发展转型,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进入研究生教育领域。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而应是既体现一个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期待,又能折射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也隐含着研究生教育发展持续追求的一种内在品质。因此,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度概念。

(一)动态视角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理念-行动-结果: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研究生教育子系统,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大合奏,只有各子系统协同发力和联动推进,才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群集效应[8]。因此,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高质量发展首先指向研究生教育各子系统理念与行动相结合的循环发展。

高质量发展以理念为先导。首先,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和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其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应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发展价值下,研究生教育体系存在结构失衡与功能紊乱、力量分散与能力不足等问题[9]。在“价值理性”追求下,高质量发展要形成一种在全面判断时代环境、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满足人们对优质研究生教育需求、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

从发展行动看,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为“转型、融合、优化”诸方面。“转型”即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向多元化知识生产模式转变,摒弃同质化、跟班式、指标化、碎片化“被动适应”研究,发挥研究生教育“源头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发展动力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驱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以管理创新驱动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兼顾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率。“融合”即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由创新链将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虚拟网络等多元主体建立起广泛、有效的连接,实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高层次、多元化人才自主培养。“优化”既要反映社会多样化需求,又要符合研究生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内部与外部等多重关系[10]。一是研究生教育层次和类型结构不断优化,从同质内卷到多样共存;二是学科结构不断优化,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比例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关系、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比例关系等更加合理化,同时学科从“跟跑”企业到“领跑”企业;三是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建设区域型研究生教育高地;四是研究生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的协调性、衔接性不断优化,与不同层次人才市场需求匹配性不断优化。

从发展结果理解,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指向研究生教育开展各类活动取得的相应成果和效益是高质量的,较好地满足了自身内部需求和外部社会需求,并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第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培养一大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层次人才,有效实现市场需求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之间的平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双循环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第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意味着产出更多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挖掘多元主体对研究生教育的潜在需求、增长性需求和高阶需求,根据需求分析持续改良产品或服务,形成需求与服务之间的适应性闭环,从而构建研究生教育各子系统供需动态平衡发展的生态。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指向通过实践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检验、改进与创新,丰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进而指导研究生教育更深层次或更高阶层次的改革与发展行动。从提出概念、命题到建构理论,中间有一段艰难的逻辑论证的实践路程要走。实践是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实践行动,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对发展理念和理论研究进行了创新。

2.由“亚稳态”到“稳态”: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创新过程。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定性。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根据自组织理论,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一个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时空上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形成新的、稳定的平衡结构,达到一种“稳态”[11]。与“稳态”相对应的是“亚稳态”,它是一种稳态向一种新的稳态过渡的必经阶段,作为两种稳态的中间过渡阶段,亚稳态处于持续的动态调整之中,只有经历过亚稳态之后,才有可能确立一种新的稳态。根据自组织理论,由非平衡到平衡、亚稳态到稳态的转化需要具备多元开放、差异有序、协同创新、反馈调节等条件。

研究生教育是动态创新、持续改进的开放系统,从中世纪到近代研究生教育,再到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模式经历了行会艺徒教育、“学徒制”“专业式”“协作式”“授课式”的演变[12],研究生教育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创新形成了多种教育模式。这些模式既是对研究生教育体系结构的一次又一次超越和创新,又是研究生教育系统由“亚稳态”到“稳态”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多元需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释放动态能力,从要素投入到成果产出、多元需求到有效供给、本土化到国际化,遵循动态取舍、解构重组、协同创新的逻辑,推进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从亚稳态到稳态发展的持续性创新,实现多元开放状态、差异有序结构、协同创新格局、有效反馈机制“四位一体”联动下的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复杂非线性的系统,其内部结构的异质性决定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兼具分类发展理念和支撑差异化发展的结构;其各个子系统之间、各系统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研究生教育多元主体、多元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多元主体的复杂交互[13]、协同创新,通过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成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多元开放状态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复杂函数”持续输入新变数,促进研究生教育多元主体、多元要素间的竞合关系动态变化与调整,并导致“生源规模”“学位授权点”“学科种类”等研究生教育系统参量发生变化,当变化程度突破一定阈值后,则会创生新要素和新的组织形式,提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随机驱动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不断调整、持续创新的动态过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没有最优解,而是在不断由“亚稳态”到“稳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形成有效反馈与自主修正的可持续演化机制,最终达到全局满意解。

图1 动态视角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示意图

(二)静态视角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就外部关系来看,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与功能决定了其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重要位置,研究生教育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社会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我国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在规模、结构、质量上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融入国际研究生教育共同体中。基于此,研究生教育发展应坚持系统观,当研究生教育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达到全局满意解和优质均衡状态的时候,从静态的系统分层视角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状态的事实与价值判断,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解读。

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强国、打造研究生教育中国品牌”的重要使命。因此,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步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行列,研究生教育在全球具有一流的竞争力、影响力、引领力和平衡力。竞争力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影响力体现在坚持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国际化,打造研究生教育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为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引领力体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成为全球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能前瞻性、精准性地把握前沿领域和全球发展趋势,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变革等方面发挥导向性和指引性。平衡力的体现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竞争与合作、差异与融入、独特性与同质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张力,并寻求发展逻辑上的平衡点。

从中观层面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建设一批一流的、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一是办学高度自洽。在市场竞争机制带来的优胜劣汰、分类发展的压力下,这批研究生培养单位远离无序竞争与内卷趋同的漩涡,具有鲜明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形成分类发展、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共生生态圈。二是服务高效对接。紧跟国内外发展趋势、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保证学科专业设置的灵活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产教融合的有效性。三是社会高度认同,包括对高校服务职能和研究生教育角色的认同。随着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和高校“第三职能”的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对社会的高质量服务,满足不断升级和多样化的教育诉求成为人们思考和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被市场或者用人单位接受为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甚至首要标准[14]。服务观的转变不仅意味着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变化,也意味着研究生教育从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新模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这批研究生培养单位依托数字技术,通过创新链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深度智联,形成协同演化、交互共生网络,并以此形成学术共同体、科教共同体、产教共同体等多元共同体,实现研究生教育系统能力与成效的提升[15]。

从微观层面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向研究生教育两大主体——研究生和导师,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提高师生满意度,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适应生源多样化和需求多元化,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柔性化管理,满足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其次,一流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导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导力量,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根本保障,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导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导师和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两大核心主体,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在师生和谐的友好、支持氛围中,高水平的导师对研究生施以指导影响的培养过程[16]。

图2 静态视角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示意图

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

研究生教育是人为构造的系统、创新动态的系统、多元的网络系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遵循动态取舍、开放包容、持续创新探索三种逻辑[17]。通过动态静态双重视角下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读,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集中表现为更加包容、更有效率、更具创新、更为开放和更可持续。

(一)更加包容: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关注均衡发展和成果全面共享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供给内容和方式单一与研究生发展需求多元之间的矛盾,运行体系相对封闭与社会参与不充分不深入之间的矛盾,以及教育公平与效率、均衡与优质之间的矛盾等。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即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多主体协同发展、全面共享发展成果。“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其中蕴含的人本性、公平性、生态性、共享性价值取向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趋势相契合。

高质量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全面均衡发展。第一,高质量发展应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既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又通过学科群联动大学群、城市群的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健康协调发展。不同类型、层次的学位有其鲜明特色和独特需求,这决定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发展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实现基于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政府、社会、大学、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第三,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发展研究生教育既要强调其共性的规范,又要容忍不同的离散性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式,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坚持多种教育形式共生互惠、共同发展。第四,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资源,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提供更多的、更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服务。

(二)更有效率:从重视资源投入转向关注要素生产率和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在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生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更有效率为价值取向,即以更少要素投入取得更大产出效益,集中表现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及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全要素生产率是在同样数量规模的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下,由科技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引致的研究生教育额外增长率,它既能直观地体现科技进步贡献和资源配置效率,反映研究生教育生产效率,又提供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通过人机协同和深度融合的方式助力技术创新[18],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研究生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将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领域配置到高生产率领域来实现研究生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更有效率还表现为快速准确识别形势和需求变化,及时推进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包括研究生教育政策、制度、资源、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方面,通过动态调整和优化结构,盘活研究生教育存量,另一方面,调整关键性资源供给,优化适用性制度供给,加大匹配性人才供给,增强导向性服务供给,以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高效培养,发展优化研究生教育增量,从存量到增量,助力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三)更具创新:从强调要素驱动转向关注创新引领和数字化转型

传统要素驱动模式的路径单一性、模式同质化、创新匮乏性、方式粗放性等弊端,导致教育内卷、高校标签固化、资源壁垒等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添砖加瓦”的盲目扩张、“攻城掠土”的恶性竞争、松散低效的合作关系均难以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强劲持续的驱动力[19]。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技术释放自主创新活力。研究生教育凸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与标志,汇聚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优质资源和人才,这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将成为科技创新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承担起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任,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产出更多重大的原创性成果,构筑起创新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根据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理论,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创新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当前,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广覆盖性、强渗透性、高创新性,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能,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期现代信息技术为在线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信息化赋能、数字化转型无疑成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信息化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特色化。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教育环境的智能构建和对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感知,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在突破时空、快速传播、手段丰富等方面的优势,跳出传统教育实现方式的局限性[20]。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性,一系列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将在教学领域广泛普及,极大地激发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研究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加强研究生对知识的生产和创新。

(四)更为开放:从忽视多元开放转向关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

目前,研究生教育系统无论是与国内社会、市场之间,还是与国际研究生教育之间,均未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存在人才供需结构性错位等现实困境。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实现互动交流的高质量、高效率,需要有效嵌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建立对标高效、对接精准、深度耦合的交流机制。国际化和本土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两翼”,研究生教育发展既不能“闭门造车”,又不能让国际化“迷了眼”。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一直扮演模仿者、依附者的角色,导致人才流失、技术短缺、“取”“予”失衡,进而造成卡脖子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学要与其他国家一流大学发展成为同一种模式,这样只会使我国研究生教育丧失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循环”战略要求研究生教育发展立足本土化和国际化双重背景,平衡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价值理念[21]。尤其是世界已经进入网络社会,更应该推动研究生教育治理模式更具开放性、合作性及灵活性。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积极打造更加自信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一方面,总结、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对标、学习国外一流的学科发展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赋能效应,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模式[22],让中国学术、中国方案走出去的脚步更加自信而从容。

(五)更可持续:从重视规模增长转向关注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塑造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教育发展的核心诉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号召为教育订立一份为所有人创造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的社会公约。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更是积极重塑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为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绘制路线图。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也一直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更可持续,要义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既通过优化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又具有源源不竭的动力,秉持“整体联系”“动态平衡”的生态学观念,构建适切于研究生教育系统内外部关系的研究生教育生态。一方面,增强学科专业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协调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实施分类评价和动态调整,对不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或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学科,及时预警或淘汰[23],形成“能上能下”动态调整、主动创新、特色发展的学科发展生态布局。另一方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各培养单位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科技人才、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东风,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统一,厚植创新动力。

三、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螺旋式上升过程,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融合创新为突破口,深化开放合作,坚持“四个面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凝聚高质量共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年来,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陆续清退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超期研究生,引发社会关注[24],同时传递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强化培养质量的信号。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念好“人才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从人才培养理念看,以往我们主要依靠加强管理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上。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也提到,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管理工作一定要服从于培养工作。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117.65万人,在学研究生达到333.24万人[25],如何把如此庞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优秀人才,需要各单位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建立符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科研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深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同时构建起以质量为导向的整体性资源供给和发展性评价机制,多形式推动科研创新,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培养的角度出发,除了关注研究生,还要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权益保障。首先,转变“管理”理念,优化导师教学科研环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增强“服务”理念,从导师需求出发,构建宽松、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文化。其次,导师指导模式要突破单一导师制,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要从独立培养转向团队指导。为了推进博士生团队指导,欧美高校纷纷构建导师网,将各方面可能产生指导行为的教师和研究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及时畅通的指导机制[26]。这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通过团队指导可以拓展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团队中年轻导师的成长与发展。

(二)建立多元协同网络,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创新创造能力是未来人才适应新发展格局和全球竞争的核心能力。作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创新创造的重要结合点,融合创新既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又是学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双导向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全面创新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27],依赖传统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很难在新时代的创新大潮中实现突围;尤其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必须推动创新范式变革,借助信息化手段,依靠数字技术赋能释放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势能,真正提升学术质量和创新贡献度。高校要深刻认识到研究生教育“重要结合点”属性,围绕人才、科技、教育融合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国家战略导向转变,从学科造峰向生态创新升级,多渠道整合多元化优质资源,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五方面协同攻关的组织优势[28],突破科研、制度、机构壁垒,构建创新体系和集成创新网络,抢占创新“制高点”,攻入“无人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更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重大突破,积极开创“巴斯德象限”的中国模式。

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等多向发力,让全社会创新的涌流不断迸发。一是完善科教协同创新,实现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应用,着力提升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生产能力。二是强化产教融合创新,构建项目制与多导师团队指导相结合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式,持续提高专业学位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用好学科交叉的催化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强技术攻关,特别是“卡脖子”技术,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

(三)促进多元开放合作,打造在地国际化新局面

开放合作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利益共同体”背景下,本土参与国际合作对话对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平的推进与质量的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知识生产等诸多方面都起到基础性作用[29]。因此,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要坚持全面开放、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整合研究生教育蕴藏的“外交资源”,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外交势能”,开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局面,厚植现代化进程中研究生教育的文化自信[30]。

我国应在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求发展,与世界各国建立高质量伙伴关系,通过多元化途径参与到全球学术共同体中,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国际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并以更大的气魄和更强的信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各高校应突破传统的国际化思想桎梏,通过在地国际化打破传统国际交流的时空界限、资源界限,积极探索在地国际化的多元路径。一方面,联合国内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引入国际特色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国际化科研平台,共研国际化特色项目[31],使研究生在本土也能置身于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科研氛围中,提升在地国际化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研究生在地国际化意识和共识,以培养研究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推进在地国际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坚持“四个面向”,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着战略性支撑作用。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机遇,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全球科技先机,聚焦科技前沿、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积极探索最具未知性和挑战性的领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快成果转化,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次,作为大学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要担起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与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打通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以及知识流,实现政策链、资源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运转。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它的优质与否、是否有效满足需求,需要人民群众的检验。

促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要加强研究生教育数字化治理。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多元主体参与,聚焦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建设、就业趋势、教育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信息资源整合和需求精准预测,促进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监管精准化。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数字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多部门和多机构之间存在的系统割裂、数据孤岛、体验不佳等问题,并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与研究生教育数字化治理相适应的保障体系[32]。

猜你喜欢
研究生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