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

2023-11-03 11:59李洪琴张建娥王江慧
教育观察 2023年24期
关键词:幼教产教幼儿教师

李洪琴,张建娥,王江慧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2150)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部分,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教育应走出校园,向行业、产业延伸,依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产教融合是一种新的办学、教学融合体,是以企业和高校作为教学的双主体,发挥企业、高校双优势,形成双发力、双整合的过程。[2-3]当前,国内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产业学院等方面。[4]

职业认同是指个人对有关职业的看法与认识的认同感,是个体对自身从事职业的肯定。[2]职业认同会影响个体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5]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是指,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接受幼教职业,喜爱幼儿教师形象,而且在行为上能为未来投身幼教事业努力。[6]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幼儿教师的职前学习,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学前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建设,更有助于未来幼教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调查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然后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探讨其提升对策。

二、职业认同现状

随机抽样选取并收集沧州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1086名学生的调查数据。由于收集到的数据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生8名,女生1078名),因此,未进行性别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7.0分析。

采用刘萍编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问卷”[7],共五个维度30道题项:职业认知(4道)、职业情感(8道)、职业意志(5道)、职业价值观(4道)、职业准备(9道)。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为0.968,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观、职业准备五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763、0.931、0.911、0.792、0.910。

(一)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3.63±0.59),各维度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职业准备(3.85±0.55)、职业认知(3.74±0.65)、职业价值观(3.62±0.63)、职业情感(3.60±0.69)、职业意志(3.17±0.78)。

(二)人口学差异

研究发现,第一志愿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总体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年级方面同样具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LSD)发现,大一年级学生的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年级,大二年级的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年级。在生源地方面,学生的职业认同得分差异显著,事后检验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人口学差异分析

1.年级差异分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的职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三。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怀有美好的期待,全身心投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感受到幼儿教师的职业意义。调查的三年级学生正在幼儿园实习,对各方面比较陌生,容易觉得保育教育工作比较繁重,深入了解到幼师职业具体情况后职业认同感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说明,临近毕业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师职业的信念容易动摇。

2.志愿选择差异分析

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显著高于非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对幼教职业有积极的兴趣,兴趣能够增强他们的职业意志,增强其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充分的认知,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及幼教职业的特点,更乐意从事幼教职业工作,在学习期间积极地为未来从事幼教事业做准备。

3.生源地差异分析

来自农村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显著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这与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有关。[7]对农村学生而言,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会比较珍惜所读学前教育专业并更加有意愿在未来从事幼教职业。乡镇学生的社会资源相较于农村学生更为丰富,更希望从事待遇更好、社会地位更高的职业,幼儿教师职业对其来说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乡镇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和认同以及未来从事幼师职业的坚定性不如农村学生。

三、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可从个人、高校、幼儿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方面

1.职业意志

调查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意志得分最低。职业意志是学生未来愿意从事幼教职业,愿意投身于幼教事业,并能够支配自身的行动,持续克服困难的坚定性。[7]职业意志得分较低反映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坚定性不强,从事幼师的信念不够坚定。了解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幼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低,在择业时可能会优先选择其他更好的工作。

2.职业素养

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前,觉得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和儿童打交道,工作会比较有趣。但实习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切身经历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参与具体的幼儿保育教育工作,当现实与理想不符时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不擅长调节情绪和压力。初次实训情况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使部分学生的职业意志出现动摇。

3.职业兴趣

调查发现,非第一志愿学生的职业认同显著低于第一志愿。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有助于提升其职业认知。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虽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触到了许多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新鲜事物,但是兴趣持续时间较短,难以深入探索岗位意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已毕业学生存在就业不对口现象,也使部分学生专升本时会选择其他专业,对幼教事业缺乏职业兴趣。

(二)高校方面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生产与教学的多重融合,突破以往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合作模式,强调企业主体育人的地位,发挥多方合力协同育人。[8-9]当前高校在实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实习实训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1.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作为当前高校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训实践内容衔接不够,教学模式单一。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技能较强的专业,需要在真实情境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但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真实情境下的实践安排较少,并且有很多实践活动因实训室不够等未能如愿开展。

2.实习实训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大多高校在大一时并没有设立专业技能实训的相关课程,也未能有效组织学生进入幼儿园实践,现有实践大多是大三时常设的相关实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易使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训时,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职业认同产生消极认知。

3.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愈加重要。教师不仅能够教授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能够传授学生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目前,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较为普遍。高校的很多年轻教师是刚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的学生,未能适应身份的转变,没有在幼儿园工作的经历,在讲授课程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形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职业认同的形成。

(三)幼儿园方面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幼儿园和高校不断深化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增加学生入园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实践锻炼。

1.岗位培训

幼儿园在校企共育模式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系统化。进入幼儿园实习前,学生在学校主要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能够接触到实践内容。学生由学校进入幼儿园,无论身份还是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需要幼儿园开展岗前培训,让学生对幼儿园工作有完整的认识,明晰保育教育工作内容。经了解,大多校企合作的幼儿园在培训工作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2.职业规划

随着产教融合的推进,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幼儿园,通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强化幼儿教师职业锻炼。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目的是锻炼实践能力,了解幼教职业的相关情况。但部分幼儿园缺乏教育型人才,无法指导学生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职业探索、职业规划、职业教育等有效融合,也无法引导学生正向思考未来职业发展。[10]

四、提升对策

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需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前教育要培养能够承担幼儿园一线保教工作的实用型教师。职业认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幼教职业的热爱,还能够促使学生克服种种挫折,为投身幼教职业不断奋斗。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认同对提高未来幼师的整体质量有重要作用。[11]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应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和幼儿园优秀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树立对接学情、对接岗位和对接标准的教育理念。对接学情,即遵循学生中心理念,为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保证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接岗位,即遵循产出导向原则,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与幼儿园教育、保育一线岗位的有效衔接。对接标准,即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设置课程教学。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职业信念教育

高校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的重要培养场所,有必要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高校应积极举办幼儿教师职业介绍讲座,开展优秀幼儿教师事迹学习及优秀毕业生工作案例分享等活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岗敬业、关爱幼儿的职业信念。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学前教育职业相关信息,建设积极的幼教职业氛围,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

(三)完善实训实习体系

高校要改善学习设施方面的配置,比如增加图书馆书籍、技能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的活动室等,善于利用相关配置开展活动,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体验与职业情感,使其做好职业准备。教育实习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理实结合的最佳环节。[12]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幼儿园合作,建设具有较高保教实践指导能力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实行校内教师与优秀幼儿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促使学生做好科学的岗位选择及职业规划,助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喜爱幼儿、喜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情感。[13]幼儿园可以在学生上岗前做好园内教师的职业培训,让园内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工作,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体验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

(四)建设支持性的环境

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幼教职业的支持,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因此,高校和实习幼儿园可以积极营造体现学前教育文化特色的氛围,打造公平、积极、和谐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环境,潜移默化地助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定从事幼教事业的信念感。另外,加强家校合力,促进家庭对学生未来从事幼教职业的支持。家校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让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使学生家长更清楚地认识到幼教行业的价值。除此之外,班级的朋辈互助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周围同伴对其专业学习的支持。还可以通过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感知周围支持的能力,提高其职业认同。

五、结语

产教融合是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建设的有生力量,其职业认同对未来幼教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高度重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助力国家高质量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猜你喜欢
幼教产教幼儿教师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