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十年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3-11-03 11:41王国超
教育观察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双语儿童研究

杨 帅,王国超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一、引言

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敏感期,也是进行语言教学的最佳时期。在大力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学前双语教育已成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同时,学前双语教育作为我国民族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跨语言、跨民族、低龄性等特点,在民族地区开展学前双语教学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我国各地区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学前双语教育仍需深化发展。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运用CiteSpace对近十年学前双语教育相关文献展开可视化分析,探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以“学前*双语*少数民族”为主题词,检索时间设定为2013—2022年,共检索文献326篇,其中期刊论文182篇、硕博论文85篇、会议及报纸6篇,特色期刊53篇。为确保研究的客观科学性与准确性,研究样本从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中选取,并剔除弱相关文献后,得到218篇研究样本,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6.2.R2绘制知识图谱,对近十年来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年度趋势等进行分析,探究其发展现状,通过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对未来研究做进一步思考和展望。

三、研究结果

(一)年发文趋势分析

从年发文趋势(图1)来看,学前双语教育相关研究在2013—2016年呈渐进上升趋势;2016—2019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逐年下降,2019—2022年相关研究短暂增多后再次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年发文趋势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影响,文件提出“直至2020年,我国要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实现国家语言能力与综合国力相适应”[1]。

图1 年发文趋势

(二)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对已有数据的统计发现,共有15所研究机构发表学前双语教育相关论文在3篇以上,如表1所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机构主要为高等师范院校、民族院校和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职业院校或幼儿园的参与度较小,这反映出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主体较为单一。同时,从研究机构的所在地可以看出,研究机构多集中在新疆等边疆地区,说明地域性影响着学前双语教育研究。鉴于此,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阵地,除了关注教学工作也应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联合高校合作开展学前双语教育的探索;另一方面,具有地域优势的研究机构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发展。

表1 发文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

(三)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中心思想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也体现着研究重点和热点。近十年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代表了该词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程度,通过整理得到学前双语教育的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如表2所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其在研究领域中越重要;中心性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地位越高,更容易成为关键性节点。“学前教育”“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新疆”“民族地区”“学前双语”“学前儿童”的中心度均大于等于0.1,是关键词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节点。

表2 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

结合关键词聚类和高频关键词,分析可得学前双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前双语教育儿童发展研究

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离不开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探讨。阿里·阿里木江对维吾尔族4—6岁儿童的双语词汇量进行测试,探究了学前双语教育在儿童人格发展、语言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影响。[2]瞿海萍等人对傣族学前双语儿童的入学汉语准备进行测量,得出傣族学前儿童在入学前语言准备方面落后于汉族儿童的结论,认为学前双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体现在缩小言语准备差距上。[3]田菲菲将重点放在维吾尔族学前双语儿童的认知发展方面,通过分析维吾尔族儿童认知特点,说明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4]马静静同样是研究维吾尔族学前双语教育,但将重点放在了探究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方面,认为学前双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同伴交往上。[5]还有研究者从教育影响方面讨论学前双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例如,郭璇将视角放在了家庭、社区以及幼儿园三者环境交互影响下,讨论了三种不同的环境对学前儿童双语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6]

综合来看,国内研究者对学前双语教育中儿童发展的研究视角多样,呈现出多元立体化的研究格局,除了探究学前儿童个体因素的发展,也通过周围环境等因素讨论儿童发展问题。

2.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研究

刘飞等人认为学前双语教师团队的培养是顺利开展双语教育的关键,双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是对学前双语教学质量起到重要影响。[7]为此,国内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进行了研究。

第一,学前双语教师整体数量的研究。王嘉毅等人研究了我国西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认为教师数量不足和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是造成该地区学前双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8]李适等人对新疆南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数量进行统计,发现该地区双语教师数量与幼儿在园人数不匹配,造成师生比例失衡这一问题。[9]

第二,学前双语教师整体结构的研究。陈升雅等人指出云南省布朗族聚集地的学前双语教师结构主要呈现出年龄与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在学历层次水平上达不到专业化要求。[10]李适等人对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走访调查,发现该地区师资整体结构呈现出年龄、性别、专业化、学历不合理等问题。[9]

第三,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陈升雅等人认为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要对学前双语教学特点的准确把握。[10]李适等人认为学前双语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不足体现在其自身教学水平、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个体发展意愿方面。[9]

第四,学前双语教育教师培训的研究。研究者侧重对国家政策进行文本分析,结合各地方学前双语教师培训和评估制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赵彦俊等人分析我国民族学前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结合“民族地区学前教师国培计划”“双语特岗教师”“双语辅导员”等项目,提出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养建议。[11]捌马阿末结合《关于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文本,围绕四川省甘孜州学前双语教师发展问题从短期、中期以及长远目标给出教师培养的建议。[12]王国宁等人对国家现有的双语教师培训机制进行分析,结合新疆地区的发展状况,提出建立国家、自治州、市区三级培训体系,健全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考核标准等发展意见。[13]

综合来看,研究者注意到了师资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团队是支撑学前双语教师发展的关键,但从现实来看,教师结构数量、能力水平以及专业化发展水平上还有待加强。

(四)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关键词突现的词频变化可以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关键词突现图谱

关键词的发生率越高表示其突发强度越高,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也就越高。2019年开始,“执行功能”“民族地区”“行动研究”等关键词开始出现,说明其为我国当前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执行功能”一词,其中“功能”意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或多种属性。[14]在此意义上,“执行功能”意为对某一事物呈现出多维度的高级认知过程,学前双语教育的执行功能所表达的含义代指外显出来的,且具有本质意义和效用的表征。语言作为人与人直接沟通的桥梁,如果语言不通,便难以进行交流,更无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陈霞探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指出其功能在于使该地区幼儿民族观念养成以及形成文化继承与发扬意识,另外在培养集体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15]褚远辉等人认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小抓起,幼儿期所形成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学前双语教育来看,开展双语教育能在思想层面为幼儿打下基础,为民族团结教育搭建良好平台。[16]

综合来看,国内研究者围绕学前双语教育的探讨主要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相关关键词的出现也表明了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由理论转向实践,从问题构想转向行动研究。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溯,不难发现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具体如下。

1.关注度持续提升,但缺乏历史性把握

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研究,学前教育阶段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随着学前领域的政策不断完善,学前教育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从儿童个体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区域经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展开研究,近年来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起来。但开展学前双语教育不应只立足于教育角度思考,也应从该地区民族内部的发展历史来考量,从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做到以史明鉴。

2.研究视角集中,但呈现区域间的不平衡

现阶段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区域视角集中在新疆、西藏等,虽然这与该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文件落地早有关,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受关注度有待提升。一方面,有研究优势的地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研究焦点;另一方面,中东部地区的研究机构可以积极辅助具有地域优势的研究机构,在拓宽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

3.研究内容多元化,但缺乏质性探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既有基于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也有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既有对宏观问题的思考,也有对微观视角的重视;既有基于国外相关问题的经验学习,也有立足国内具体区域的比较研究。这表明学前双语教育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已有研究中较少采用下田野等方式展开探索。教育与社会、文化等息息相关,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生态需要研究者长期扎根和亲身体会,借助质性研究的优势,能较好地挖掘和解释该研究领域背后的意义和现状,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二)研究展望

从相关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学前双语教育研究呈现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特征。随着多元民族文化中同质性要素增加,如何有效凸显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适应性成为进一步开展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关键。这就要求未来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而是要广泛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要促使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与实际情况相协调。具体而言,学前双语教育的未来发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1.国家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我国历来便是一个多民族语言交汇的国家,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一套能够适用全国范围的语言教育体系,如何进行精准分类,克服母语与目标学习语之间的差异特征,减少语言学习的障碍,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这就要求未来的研究者回归历史、总结经验,在大力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践方法等方面依据地方特色不断进行调整,努力实现国家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真正形成语言学习双向相通的新格局。例如,可以不断开发新的学前双语故事、游戏与多媒体等资源,以游戏活动和阅读活动等方式,围绕儿童年龄和语言特点激发其语言学习的兴趣。

2.政策文件与实际状况相协调

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起到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未来在讨论学前双语教育时,应结合政策文件对实际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可以探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政策与视角,通过比较其差异与共同点,制定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应围绕政策落地和实施效果,聚焦学前儿童多语言发展的过程与机制,包括语法、词汇的习得、多语言环境和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通过不断开发和改进测量工具,准确评估学前双语教育的成效和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

3.多视角与多方法相促进

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顺应“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格局,也需要对不同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进行持续有效的关注。国家民族统一,文化多元,这也对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提出新的挑战。通过新理念与新视角,扩宽研究广度,持续深化研究,切实提升学前双语教育研究的质量,促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五、结语

未来研究一是可以继续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学前双语教育的成果关注,尝试将双语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科学、艺术与体育等,帮助儿童获得全方位学习的体验。二是持续开展家园与社区的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儿童双语教育的全过程,利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为儿童语言发展提供条件支持。三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互动应用程序、电子书、视频等方式引导学龄前儿童积极参与和练习双语表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两种语言。

猜你喜欢
双语儿童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