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
——杭州亚运会新华社体育部发力国际传播报道

2023-11-04 09:45许基仁
传媒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通讯社新华社杭州

文_许基仁 潘 毅 高 鹏

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把广场艺术推向了极致。再度导演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许多人为他捏了一把汗,张艺谋能突破自己吗?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张艺谋在2022 年立春再度给世界奉献了一台精彩而别致的开幕式。事后被问到两个开幕式的异同时,张艺谋说:这是从“我”到“我们”的突破。

从小我到大我,从“自己玩”到“一起玩”,从“我”到“我们”,从渴望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当今中国壮丽图景到中国与世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奋进,从宏大叙事到情感展现,张艺谋很好地抓住了时代的跃迁和使命的提升。

新华社体育部的国际传播报道同样经历了如此升华,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到杭州亚运会,我们也在努力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型升级。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讲好外国运动员尤其是第三世界弱小国家运动员的故事;不仅要从中国视角寻找体育报道的爆款点,也要从国际视角寻求全人类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不仅要宏大叙事、理性表达,也要共情同振,触发全人类的情感共鸣。

国际奥委会2019 年认可新华社为国际通讯社,也是倒逼新华社尽快完成从“我”到“我们”的转变。杭州亚运会对外报道,我们再次做了一次成功尝试,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细腻的共情表达、更丰富的融合报道,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的风采。

展现国际视野

杭州亚运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亚运会。与奥运会、冬奥会一样,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平台,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所和表达中国理念的绝好机会。新华社杭州亚运会报道参照奥运报道模式和标准,围绕突出展示中国体育发展成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亚运会筹办工作特色亮点、亚洲各国(地区)选手精彩表现与友好交流等方面,精心策划对外报道。

每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各国媒体都会侧重本国运动员进行报道,这是由新闻贴近性所决定的。此次亚运会新华社对外报道,既注重报道中国作为东道主为办好杭州亚运会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体育健儿的精彩表现,也兼顾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手积极参赛、奋勇争先、友好交流的风采与故事,体现了一家国际通讯社应有的视野和格局。

杭州亚运会开幕前一个月左右,新华社发挥海外分社布点优势,组织驻日本、韩国、泰国等亚洲各地的分社联系采访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官员和运动队备战情况,陆续播发《泰国奥委会副主席帕塔玛:杭州亚运会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增进跨国友谊》《特写:在封锁与战火中逐梦——巴勒斯坦沙排运动员期待杭州亚运会》等数百条英文文字、图片、视频稿,烘托出亚洲各国(地区)期盼共赴亚运盛会的良好氛围。

9 月22 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前一天,新华社副社长袁炳忠领衔独家专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随后播发的《巴赫:杭州亚运会将在多方面树立“新标杆”》英文稿被法新社大段转引,被亚奥理事会官方网站、非洲通讯社、芬兰日报等50家海外媒体和体育组织网站全文刊登。新华社围绕此次专访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所发的三条推文,也被国际奥委会官方账号@IOCMEDIA全部转推。赛会期间,新华社还对来杭参加亚运会系列活动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萨马兰奇、国际马术联合会主席德沃斯等国际体育组织的重要嘉宾进行专访,充分体现了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权威性。

亚运会比赛开始后,新华社保持了对外国运动员一定的报道比例。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种形式的对外报道中,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运动员、教练员及官员的占比超过1/3。比如传统英文文字稿栏目“全天综合消息”,开赛后第六天和第九天分别以印度神枪手打破射击世界纪录和朝鲜“大力士”打破多项举重世界纪录为重点做了报道。针对文莱武术选手赢得本国历史上首枚亚运会银牌、巴勒斯坦获得近20年来首枚亚运奖牌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性突破,也推出了特写、人物等专题报道。

通讯社与其他媒体不同,报道全覆盖一直是国际通讯社和国家通讯社追求的目标。新华社作为东道主通讯社,有责任有义务把报道触角伸及更多的国家和项目。尤其是那些弱小国家派出记者有限,如果新华社对外报道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那么这些国家选手的表现就无人知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华社英文报道“全覆盖”也是在履行一种国家道义。

杭州亚运会有40个大项、483个小项,要做到报道“全覆盖”,比奥运会还难。新华社此次在所有大项、分项中都安排了英文记者,在做好赛事报道的同时,注重挖掘弱小国家选手的故事,写了不少感人报道。很多弱小国家的运动员往往只是“一轮游”“一天游”,打一场比赛就被淘汰,我们的报道也没有遗漏他们。

《我们亚洲》创意微视频英文版截图

注重共情叙事

悲伤、失落、快乐、惊喜……情感是全人类共通的桥梁。在国际传播中,引发情感共鸣是快速拉近传播主体与受众心理距离的“捷径”。此次杭州亚运会,新华社的对外报道遵从国际传播规律,着力挖掘亚运赛场内外的感人故事,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有效传播。

赛事期间,新华社共播发《亚运首金的背后,她们满手老茧》《让世界看见亚洲高度——三位亚洲撑杆跳选手的友谊与互助》《11张跆拳道门票转赠 泰国观赛亲友团圆梦杭州》等数十条人物故事类英文报道,报道对象涵盖了中外运动员、教练员、普通观众、志愿者等各个群体,其中既有丘索维金娜、马龙、覃海洋这样的明星选手,也有从难民营走出来的阿富汗7人制橄榄球队这样的“无名之辈”,还有向买不到比赛门票的泰国选手亲友团转赠门票的杭州普通市民。这些稿件在人类共有的情感共鸣点上着力,或颂扬勇于拼搏和挑战的精神,或展示友谊与团结的力量,用生动真实的感人故事,拉近与海外受众的情感联系,使之产生亲近感。

以《让世界看见亚洲高度——三位亚洲撑杆跳选手的友谊与互助》这篇英文稿件为例,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故事,围绕来自不同国度但师从同一名教练的三位参赛选手既竞争又互助的线索展开,不仅讲述了获得男子撑杆跳高冠军的菲律宾选手奥贝纳在亚运开幕前“无处栖身”,得到他的两位异国“队友”热情帮助的暖心故事,还记录下比赛时的场面——“在响彻全场的击掌声中,走过一年漫长旅途的奥贝纳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主场。‘所有人都开始击掌,并且那么同步,正好是我希望的节奏。我当时想我怎么能不跳呢!谢谢你,杭州!’”通过这样的故事细节描述,受众也被中外运动员为了梦想执着追求、携手一同进步的精神所感染。新华社也通过生动的细节、细腻的文字,完美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带给我们的最大惊喜,不仅是中国运动员摘金夺银,更是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和性格个性。张雨霏在东京奥运会上说:“我从小爱说话,抱着一棵大树也能说半天”,很难想象二三十年前中国选手能在国际场合说出这么有意思的话。张雨霏在东京奥运会上深情拥抱身患白血病复出泳池的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在杭州亚运会上为池江夺得铜牌而流下热泪。杭州亚运会上,“00后”运动员群体全面走向赛场,他们不仅在赛场内展现体育精神,还在赛场外彰显个性、展示自我。张雨霏等中国年轻一代运动员身上展现的爱国、拼搏、善良、坚韧、幽默……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这也是新华社对外报道要着力展现的重点。对此,新华社亚运会对外报道采写了《从“跳房子”游戏到跳水运动之巅——奥运冠军全红婵》《谦逊覃海洋:请不要叫我“蛙王”》《张雨霏为池江璃花子落泪》等多篇英文报道,被纳米比亚通讯社、世界新闻网等境外媒体采用,起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

运用融合报道

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仅用传统、单一的文字报道已经难以满足海外受众的不同需求,只有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形态,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次杭州亚运会,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也注重融合传播,报道形态更加丰富。

首先是用好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覆盖面。“新华体育”海外社交媒体创立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经过7年努力,已在推特、脸谱上拥有粉丝3100 多万,跻身全球体育社交媒体第一阵营。借船出海,利用好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新华社此次杭州亚运会英文报道很多优质产品第一时间直达海外受众,起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亚运相关报道近千条,总访问量上亿次。

英文文字稿除了在新华社通稿线路及新华网等常规渠道发布外,绝大多数也同时在脸谱、推特、优兔等海外社交平台发布,并统一使用#AsianGames,#HangzhouAsianGames(亚运会、杭州亚运会)及#China(中国)话题标签,进行矩阵化报道。多管齐下的发布渠道,扩大了对外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注重视觉表达,提升对外报道的感染力。由于国际传播中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差异,相对于文字表达,视觉传播对于有效降低文化鸿沟所起的作用更为直接。因此,新华社围绕“亚运遇上中秋”“亚运遇上国庆”节点在海外媒体平台主动设置话题,播发图集、海报、Vlog 等视觉产品,引发海外网友热烈讨论。例如,“我们的亚运”系列Vlog 每一期选取不同的主题,从介绍杭州西湖到义乌亚运商机等,由新华社记者与在华生活、工作的外籍人士一同出镜介绍,通过外籍人士沉浸式、场景化的表达,让杭州亚运故事的国际传播更加多元与生动。

在亚运赛场上,全亚洲的优秀运动员齐聚一堂,他们是亚运故事最好的讲述者。新华社此次借鉴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成功经验,集纳各国(地区)运动员、亚奥理事会官员、记者等各方人士对杭州亚运会的评价,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感言做碎片化处理,制作推出“他们眼中的杭州亚运会”系列英文海报,在海媒平台总浏览量超过200万次。

此外,亚运会开幕前夕,新华体育推出创意分屏短片《我们亚洲》(中英文双语版本),聚焦历届亚运赛场上真实感人的故事细节,用亚运特色比赛项目带出亚洲人民的紧密联系,通过中外网友都能看得懂的视听语言再现七十余载亚运辉煌历程。有网友留言表示:“当一幕幕真实的亚运瞬间在眼前依次呈现,震撼与感动无以言表。”

从“我”到“我们”,是一次报道视野的拓展,是一次报道理念的升级,更是一次媒体责任的提升。我们唯有不忘使命、励精图治,才能对得起“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这个沉甸甸的名号,才能不辜负这个美好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通讯社新华社杭州
杭州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侦探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