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圳地区醒狮文化的价值与传承发展

2023-11-08 00:17李桂欢
大众文艺 2023年19期
关键词:舞狮文化遗产文化

李桂欢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玉塘街道办事处,广东深圳 518132)

狮是“百兽之王”,因其雄健、威武,被视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视之为守护、吉祥、辟邪的神物。有一种说法,舞狮是源于对狮子的驯服而演变来的。传说,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的狮子因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躲避治罪,想出了一个方法,把剥下的狮子皮由两人装扮成狮子,另外再由一人逗引,顺利骗过大月氏国和皇帝。此事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为国争光,便仿照表演狮子舞。中国的狮舞分为北狮舞和南狮舞两大类型,广东醒狮属于南狮舞,脱胎于北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一种体育活动,主要传布于粤桂港澳及海外华人社区,尤其以佛山、遂溪和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2006年,广东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1]。深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作为标杆城市,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文化传承中也应彰显独特魅力,传承保护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深圳有2项醒狮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为:松岗七星狮和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深圳宝安、龙岗、南山、光明等区都有本地醒狮队,笔者所在的光明区亦大力扶持醒狮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风采。

一、醒狮的历史渊源

关于醒狮起源传说的版本较多,被舞狮研究者广为援引的传说是:古时候佛山有一头怪兽,每年年末都会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乡民为避其害,用竹篾扎成架子,彩绘成狮子的模样,待怪兽出现时,就敲锣打鼓,舞动制作的假狮子吓跑怪兽。此后,村民认为狮子能驱邪镇恶,于是在每年春节扎狮演舞,敲锣打鼓并挨家挨户拜年,以求消灾除祟,吉祥如意,这项风俗就被流传下来了[2]。蒋明智认为在元代以前,舞狮这种大型的游艺活动主要在宫廷举办,供皇帝、太子欣赏,民间极少见到舞狮,到了明代岭南才出现舞狮。由于明王朝鼓励举国皆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民间信仰繁盛,大量兴起的“会馆”“公所”使得全国性的庙会在明代极大地繁盛起来,而岭南庙会中的社火着力突出的正是“狮”“龙”等地域性文化,岭南盛行的迎神赛会正是醒狮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3]。

二、醒狮文化的作用价值研究

醒狮表演蕴含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符号性象征,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珍贵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它最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信仰。近些年来,岭南醒狮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而且在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均有不同的价值体现。

(一)发挥健身娱乐价值

练习醒狮首先需要有好的身体基础条件,教练一般要求青少年学生从武术练习开始,具备了较好的耐力及一定的技巧性后会渐渐带入醒狮的步法及练习桩上动作等。醒狮舞的动作及步形较多,长期练习有助于人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人们的速度、灵敏、力度、心肺功能等。醒狮表演时,需要锣鼓等乐器伴奏营造氛围,每逢节庆、婚嫁、商铺开业等日子,一些地方的醒狮会受邀出席表演庆贺,不仅烘托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狮子灵动活泼的造型更使人身心愉悦,这是一种健康休闲、娱乐身心的好方式[5]。

(二)承载文化传承交流价值

岭南醒狮结合了广东当地民间文化风俗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向往,是广东传统文化传承中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近些年,随着醒狮文化在全世界的快速传播发展,许多国际性醒狮赛事也逐年增加,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桥梁,增强了国与国间的友谊和合作。

(三)构建产业经济价值

目前较多的是在日用、家电产品、民宿及服装服饰设计上引入醒狮元素,如在摆件、茶具、文具、钥匙扣、小镜子等加入手绘醒狮画等;将醒狮舞的鼓、梅花桩等元素巧妙融入家具设计中;制作醒狮微信表情包、动漫影视作品等,成功营造了可爱的醒狮文化形象,带动了新的消费热点,促进了醒狮文化的传播及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6]。

三、深圳地区醒狮的传承发展现状

南狮又被称为醒狮,盛行于两广、港澳等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995年,国家体委将舞狮运动列为体育竞赛项目,此后这项运动便以全新的形式迈入了竞技体育的舞台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4]。自2005年3月,《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后,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深圳也紧跟时代步伐,迈入了非遗保护大潮中。据了解,深圳市目前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27项,其中国家级8项;共认定代表性传承人22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

有广府村落的地方就有醒狮的习俗。大约在清中叶,新安县的多个广府村子都舞起了醒狮。目前松岗七星狮、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南山醒狮、光明醒狮、福永醒狮、新桥醒狮等均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松岗七星狮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特点为表演时的伴奏锣鼓乐节奏为“七拍半”,有“骝马步”“彪步”等多种舞蹈步法,有“狗型”“伏虎型”等数种造型。松岗七星狮在舞法上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为黄色,舞步以轻慢柔为主,代表刘备;武狮分为:黑色、红色和白色,黑色醒狮舞步有力带劲,红色和白色醒狮舞步扎实、有力、稳健,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张飞、关羽和关平。2022年,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连胜醒狮舞有两个特点:一是武术引路,表演时先展示徒手或器械的武术套路,向观众表明武功是基础;二是“武狮”,动作上大起大落,步伐迅猛敏捷。每年春节至元宵的街道大团拜活动,醒狮表演都是重点项目之一。深圳规模最大的传统庙会西乡“三月三”北帝庙会醒狮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民俗项目,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为市民献上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光明醒狮艺术表演活动源远流长,自明、清以来,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楼村社区自设村以来,就有舞狮的传统,明清时期参加舞狮的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由此可见当时的居民对舞狮的喜爱程度。目前,玉律、塘尾、上村、薯田埔社区的醒狮队伍水平较高。玉律醒狮大约成立于1885年,是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发展而来的。

图1 文化玉塘 元宵送“福”——在社区进行醒狮表演(方娟供图)

2015年,该狮队参加广东省龙狮锦标赛,获高桩南狮B组规定套路第二名、自选套路第四名;2020年4月成功入选光明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律醒狮的表演形式有地狮、台狮、桩狮,表演套路有群狮表演、狮子出洞、狮子上桩、跳桩、采青等,既有规定套路,又有自选动作。在传承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加入当地特色,将“采青”这一动作结合玉律温泉的特色演绎出“喝水”“洗澡”等新的元素,既不脱离传统又生动有趣,让观众在观赏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特色。

为确保醒狮文化源远流传,深圳相关部门单位积极组织醒狮展演、教学等活动进校园、进社区,并且打造了全省唯一一家入选非遗旅游街区——上合非遗旅游街区。近年来设立了多个社区非遗文化展示馆,新桥社区非遗文化馆是深圳市首个社区馆,其中麒麟醒狮文化馆展示出新桥当地特色活动“醒狮”的发展历史、演变历程和本土特色,对于传承当地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醒狮活动通过与民生微实事项目相结合,开设兴趣培训班,到幼儿园、学校、社区授课,通过创新授课方式把学习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学员们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学习到新的技术知识。

四、醒狮传承保护措施

(一)建立青年传承人体系

在醒狮训练过程中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且动作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一不小心很可能会从高桩上摔下来受伤,需两个人搭档练习2年以上,配合非常默契才能完成一系列动作。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娇贵,许多孩子吃不了苦或者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另外,随着醒狮传承人的年龄逐渐增大,青年传承接班人存在断层的现象。因此亟须组织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及知识培训,制定长效传承人激励措施、办法,广泛开展和普及醒狮文化,鼓励更多的社会青年投入醒狮文化的传承中来。

(二)出台专项经费扶持办法

深圳现有醒狮队的活动经费主要依靠社区股份公司的补贴及一些表演收入。狮队平时还需购置道具、表演服装、维修高桩等,而训练交流、授课基本都是免费的,这使得很多狮队都入不敷出,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有些狮队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因此制约了狮队的培训、传承及创新发展。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必须安排专项活动经费保障狮队的正常运作,推动醒狮队员的学习交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及发展创新。

(三)制定相关政策制度

加快推进醒狮传承保护发展相关规划、保护办法出台,确保保护传承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体系规范,增强社会人才对醒狮传承的意愿、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浓厚的传承、学习氛围,加大力度整合人才资源,打造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提高各地政府及群众对醒狮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推动醒狮文化的稳固发展。

(四)推动校园醒狮课程建设

学习醒狮舞可加深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把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身心锻炼相互结合,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可促进学生对醒狮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2022年,《广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预示着广东省鼓励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将舞狮项目纳入校本课程,这将极大提高各学校开设醒狮课程的积极性,也将进一步带动醒狮课程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为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及醒狮接班人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五)丰富传播方式

在宣传醒狮文化时,除了通过传统的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还可结合节庆节日进行表演或游街展览,也可打造当地特色文创产品、特色街区等将醒狮文化生动有趣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使大家能更深刻了解醒狮文化,将醒狮的人文价值内涵完全凸显出来。

结语

醒狮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深圳在醒狮文化的传承上,既要保留自身传统特点,也需要走出去学习、交流,不断提升醒狮舞的表演技能,丰富表演形式与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新的发展思路,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融入其中,让这项百姓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活动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璀璨之星。

图2 文化玉塘 元宵送“福”——醒狮巡演(方娟供图)

猜你喜欢
舞狮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迷宫弯弯绕
谁远谁近?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