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路径*

2023-11-10 21:19周玉杰徐一博余舒鹏南昌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省南昌市330004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中医药智能化人工智能

周玉杰 叶 斌 徐一博 余舒鹏 南昌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医人才的培养不再只是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机械式接受,而是具有创新性的、多学科知识交融协同发展的新兴式学习,如何有效并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广大中医学子的中医临床思维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次研究以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为基本出发点,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可行路径,以期培养适应时代背景、适应未来发展的中医人才。

1 中医临床思维的内涵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诊疗中,通过收集疾病信息,分析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1]。中医临床思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中医大厦”的核心支柱与理论根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临床诊疗活动当中[2]。中医学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代哲学观,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重象轻形、重悟轻测等独特的思维模式[3]。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通过对患者病情资料的全面搜集,结合个人经验及中医相关理论对病情进行辨证分析,形成治法方药治疗疾病,这一具体的辨证论治全过程,就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而最终疗效的有无及优劣与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密切相关。现行各大中医院校对青年中医的培养模式大多仍以课堂大班教学为主,对个体化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相对欠缺,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方式和方法,以及在人工智能化时代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在中医教育中,切实应用好人工智能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各类仪器设备、技术平台等,是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有效途径,值得在各大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中实施与运用。

2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医教育的时代紧迫性

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有效促进了智慧医疗的模式。人工智能技术综合了多个学科领域[4],对人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在教育层面上应当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的各项新兴技术。蔡菲菲等[5]提出了“智慧中医药”的概念,AI+中医药的智慧中医药时代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知识、智能的跨越,也能为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提供可能。在中医临床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病情症状及众多的中药处方,常常会因医师的个人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出现患者诊疗信息收集不全面、不能准确判断疾病病证、药物配伍剂量和中药配伍禁忌方面考虑不周全等情况,鉴于此,借助于中医大数据的“AI+中医药”,形成的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医临床的成果——中医大脑[6],就能从中医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出发,有效辅助中医师辨证论治,实现疾病的智能诊疗和智能审方,有效避免了人工诊疗的模糊性及经验的局限性等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2021年7月4日,“中医四诊仪首次搬到太空”冲上新闻热搜,结合“面诊、舌诊、脉诊”的数据库,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首次应用到空间站任务当中,为航天员的身体保驾护航[7]。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中医的教育模式也应积极应变,对接前沿技术,运用人工智能现代化理论与先进技术,与临床一线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中医学子的中医临床思维,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飞跃。

3 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可行路径

当前,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不断渗透,这对中医教育而言充满着挑战和机遇,尽快适应大变革带来的各种变化,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科技变革的大趋势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临床思维的科学培养,并带动科研创新,这是中医教育者应该思考的方向。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可行路径。

3.1 利用智能技术,推动中医教育智慧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下,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脉诊仪、舌诊仪、面诊仪等智能化仪器设备的开发,使研究者可以便捷地采集到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脉诊信息、舌诊信息和面诊信息等,形成中医研究数据库,应用智能化设备进行数据分析,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诊疗结果。这些四诊仪器的开发和应用,为中医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可能,实现中医教育的智慧转型。王晶等[8]提出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山西博德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BD-SZ便携式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9],可有效辅助医师客观诊断疾病,能为重大疾病诊断提供充分参考,为一般疾病的诊治提供完整方案;在中医教学方面,能使教学更加直观、高效,辅助医学生的自我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学习的客观化进程。利用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引入到传统的中医药领域,将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中药学学生的日常培养中[10],推动中医教育的智慧转型,使学生成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3.2 树立创新中医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型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创新中医教育理念是培养中医药人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教育形态的不断重塑,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正在深刻地变革,学生对教育教学凸显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应当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应当及时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智能技术,及早适应并融入智能化的知识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中医教育现代化、树立创新中医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型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创新驱动,关键在人”,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动力,要在继承中医药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并完善中医理论体系[11]。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摒弃单纯向受教者传授知识的观念,要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将素质教育融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12],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仪器设备和各类平台等学习中医,并发散性地将其他知识联系起来,创新发展中医。

3.3 形成人工智能化评价考核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深度变革,已经在各行业落地生根,比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的应用等,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推广的同时,传统中医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教育的投入。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脉象训练仪,可以仿真训练二十六个脉象,在一定程度是客观化、标准化的[11],已经成为培训和考核中医学生及中医临床医师的有效工具,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其脉诊技能水平。赵庆等[12]通过学生脉诊实地训练前后的测评结果,对二十六个脉象进行了难易程度的区分,对中医脉诊技能考核的选题提供了意见,可选难度适中及其以下的脉象,尽量不选区分度很差的实脉、涩脉、革脉、牢脉、散脉作为考察内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北京国浩传感器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人体汗出、体表温度、呼吸动度、肠鸣音、肢体运动检测仪,能够体现中医诊疗的功能检测,是中医诊法的延伸,有望成为中医疗效评价的定量检测手段[13]。传统的考评体系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容易掺杂人为的主观因素,而中医舌诊仪、脉诊仪、智能问诊仪、面诊仪、闻诊仪、经络检测仪等的出现,可以实现信息客观化采集与智能处理,可以用于诊断教学和研究,对人工智能化评价考核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仪器设备,保障了考评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3.4 搭建中医智能化发展平台 中医的智能化包括了接诊智能化、诊疗智能化、处方智能化、随访监测智能化等[14]。中医的培养过程中注重传承经典,背诵经典,学习各家所长,但学习时限很长,中医医著汗牛充栋,短时间内学习到精髓实属不易。依托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很大程度上协助医师进行大量记忆类知识、理论的存储与检索[15]。应用中医四诊仪器,精准收集望闻问切四诊信息,以海量名医大家的经验处方数据库为基础,模拟人类思维处置与处方生成模式,实现处方对症自主生成,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在传统中医“实践探索—理论总结—经验传承”模式基础上,构建“规范化数据信息收集—智能化病症辨识—自主化预案匹配—实时化反馈评价”的智能化中医特色模式[16],在一次次临床病例的反复练习中,提升中医诊疗的准确性。以中医四诊仪器、专业系统、辅助诊疗系统、中医智能学习系统等仪器和平台为主要技术支撑,搭建中医智能化发展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协助中医诊断,规范中医诊疗,提高人才培养、中医传承的效率,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中医药传承发展迫切需要中医人才的培养,而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作为中医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中医坚实的根基,建立适宜的培养路径,对于中医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挖掘、智慧诊疗、智能学习等方面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下如何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应用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还任重道远。笔者认为,以中医临床应用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套合理而有成效的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新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学习、培训和考核的各个方面,形成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有效评价指标,搭建中医智能化平台,这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医药智能化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