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月半夏生”的探讨

2023-11-10 18:34王福磊姜宗瑞王方同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8期
关键词:生苗故能珠芽

王福磊 姜宗瑞 王方同

1.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广东 深圳 518107;2.深圳固生堂中医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288;3.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广东 深圳 518288

半夏是临床中常用的一味中药,半夏作为药物名称使用最早见于《礼记·月令》篇“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1]隋唐史家颜师古在注解《急就篇》中曾有“半夏皂荚艾橐吾”的记录,还有“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的记载[2]。对于“五月半夏生”的问题,后世医藉有不同看法:《吴氏本草经》中记载半夏“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圈上。”[3]《本草图经》里描述:“半夏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根根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以圆白陈久者为佳。”[4]现就“五月半夏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文中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月份(例:5月)为公历(即西历)月份;所用文字月份(例:五月)为农历(阴阳合历)月份。

1 半夏的种植、繁殖、采收

关于半夏生长、繁殖、采收与物候的实际情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内半夏平均出苗3次。第一次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二次出现于6月上旬和中旬,第三次在9月的上旬和中旬。与其相应亦有3次的倒苗,均为3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的下旬以及11月下旬。从出苗到倒苗的生长周期:春夏季均为是50~60日,秋季是45~60日。倒苗现象对半夏的生长繁殖有特殊意义,一是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二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珠芽的数目,并进行了一次珠芽再生的无性繁殖。第一代珠芽的萌生期是4月上中旬,成熟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5]“珠芽的采摘比较费工,生产上一般不采摘珠芽播种,而是倒苗后,在其上盖土,以不露珠芽为度,让珠芽萌发成新植株,长成小块茎,秋季收获后来年作种。”[6]根据现代半夏栽培经验,半夏在夏、秋二季茎叶枯萎倒苗后采挖的质量好,产量高[6]。在陶弘景著述的《名医别录》中记载:“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五月、八月采根,曝干。”[7]

2 五月半夏生是生苗?

《本草纲目》中所引《礼记·月令》的“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的半夏生,不是指半夏生苗。依据如下:①由上文所引半夏的生长、繁殖、采收过程,可清楚看到五月是半夏出现倒苗、采收的时间,而不是出苗的时间。②后世本草记载:本文开篇所引《吴普本草》《本草图经》条文均载“半夏二月生苗”。亦有学者根据半夏的物候生长期认为《本草图经》对“半夏二月生苗……五月、八月内采根”的描述基本上是正确的[2]。 ③陶弘景在《名医别录》的半夏记载中述:“生微寒、熟温,有毒……生槐里,五月、八月采根,曝干。”[7]由此可见,半夏为块根入药,当在汁液营养归根倒苗后采收方良,故五月时已经可以采根应用了,如果是生苗,显然不合理。

3 五月半夏生是半夏产新上市?

有学者提出“五月半夏生”当理解成:五六月半夏块茎的产新上市,此时正当夏之半[8]。半夏确实可以在五月倒苗后采收块茎上市药用,但就此而持上论,确有不妥。理由有二,一是古人用词相当讲究,如果想表述生成新的块茎产新入药,当用“五月半夏成”更合适;因为已经成熟,可以采收上市用了;二是从半夏实际生长、繁殖、采收上来说,八月才是半夏大量采收上市之时,“半夏五月生”当为“半夏八月生”。

4 五月半夏生是生长半个夏天的时长?

还有学者认为“半夏”之名不是来自五月生苗,而是为了避高温,夏天处于半休眠状态,一旦遇到凉爽气候,就抓紧生长,所以称为“半夏”[9]。就此观点,笔者认为与《礼记·月令》所述“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相悖。理由一为文中明确指出五月半夏生,而不是眠。理由二为此观点是将“五月半夏生”的“生”理解为生长,将“盖当夏之半”的“半”理解为了半个夏天;而否认了“夏之半”是个时间节点的含义。笔者认为“夏之半”是描述时间节点的,具体来说应是夏至三候的五日。《礼记·月令》原文“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已经明确说明是仲夏之月,也就是五月里产生的物候现象有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而无半个夏天的意思。再者,关于七十二候之说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详细记录各种物候的变化现象[10]。秦代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载于《礼记·月令》,至元形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农桑通诀·授时图》篇中载有:“五月仲夏,夏至中,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11]

5 五月半夏生是其叶柄珠芽生,落地即生新

对“五月半夏生”当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五月半夏生”是农历五月,半夏叶柄生珠芽,珠芽伴随着倒苗后入土,待自然环境条件适宜时即生苗发育成新的半夏块茎,这也就完成了半夏新一代的繁殖,等此半夏块茎长大采收,即可入药。依据如下。

5.1 从文献论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前辈学者亦有持此论者。森立之《本草经考注》对半夏按语云:“此物叶间生实,实落地生芽……五月叶茎际生实,与百合和实零余子等同。此实即是嫩根,落地可生芽也。《礼记·月令》中‘五月半夏生’此之谓也。”[12]可见森立之亦主张“五月半夏生”当理解为五月半夏从其叶柄生出珠芽,继而落地生新。

5.2 从节气物候学论 中国自古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地人与自然界万物皆为一体、相互感应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处先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礼记·月令》是一部兼具时令和政令的一部典籍[13],“它以四时十二月为纲,使得农事、礼乐、政令等,皆呼应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四时规律,形成了因循自然、因天时制人事的庞大复杂的知识系统”[14]。第二,“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中的五月为农历的五月,即阴阳合历之五月。有学者曾将《礼记·月令》原文“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与《后汉书·律历志》中所载的“昏旦中星”进行对照,发现仲夏正与包含两个节气芒种、夏至的五月相合[15]。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五月居中,正当夏之半也。

“五月半夏生”首载于《礼记·月令》篇,可见强调的是半夏之性情与物候月令阴阳之气变化的关系。冬夏二至为一年中阴阳二气交接变更之时,古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之说。五月,夏至之令也,是阳气盛极、阴气开始萌发,天地之气阳消阴长、阳渐入阴,此时半夏应气变而生珠芽,倒伏落地而生新块茎,即时应了天地之气由阳入阴的变化之象,故能发挥引阳入阴之用。近代医家黄杰熙曾评:“‘五月半夏生’,以其生当夏之半而得名……五月是阳气收敛入阴之时,故凡阳不入阴的病,皆可使用。”[16]

5.3 从半夏之用论 半夏入药用块茎,块茎的从生到成经历了从地上到地下,从五月到八月(或第二年五至八月)的过程,完整模拟了天地之由阳入阴的过程。正应了清代医家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17]的论述。

半夏之用,一用其时也。清代医家邹澍先生依《本经》所载半夏之功用逐个进行论述,甚是精彩,摘录于此,以供参阅:“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以开结,平以止逆,滑可入阴,燥能助阳,其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则内经所谓 ‘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是也。……伤寒寒热,阳证也,伤寒寒热而心下坚,则阳去入阴证矣。欬逆,里证也,胸胀而欬逆,则表里参半证矣。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凡此诸证,不必委琐求治,但使阴不拒阳,阳能入阴,阴阳既通,皆可立已。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阴不格阳,阳和而气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阳能入阴,阴和而饮不停矣。”[18]

张锡纯对半夏秫米汤的论述:“其用半夏……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19]

半夏之用,二用其性情和形状也。半夏生在五月、成于八月金秋,色白而形圆属金,生半夏外有黏滑之液覆盖,正似人体内黏痰之形;半夏体滑而性燥,洗去外面黏液后里面性情辛燥;阴润于外,阳燥于内,同气相求,正可引阳入阴,阳燥入阴痰,燥化之令得彰,痰饮即散也[18],以形治形也是古圣先贤用药所依[17];仲景先师用半夏化痰散结,且注“洗”[20],正合此意。《本经》中半夏主心下坚,“心下坚”乃阴邪黏痰滞于中焦,阻碍气机所致,半夏主心下坚,其能燥化肠胃黏痰,畅行三焦之功也。头胸皆为阳位,痰气上逆扰乱气机升降之常,故头眩、胸胀而咳逆,半夏引阳入阴、燥化寒痰则气机升降复常,故能主头眩胸胀咳逆。《灵枢·五邪》云“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2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载“水走肠间”,出现“沥沥有声”之症,“谓之痰饮”[22]。可见肠鸣乃寒湿痰饮下陷之象[23],半夏助其燥化寒湿、导痰下行则肠不鸣也[24]。以上皆半夏引阳入阴、以形治形之用也。

综上,笔者认为:“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当释为农历五月份,半夏从其叶柄生出珠芽,继而倒苗后落地生新。

猜你喜欢
生苗故能珠芽
不同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种源的毛建草珠芽形成比较研究
珠芽蓼高产人工种植管理技术
苗界苗疆考——对明清时期贵州“苗民”聚居地称谓演变的历史考察
认识稻田落粒谷自生苗
常吃蜂蜜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常吃蜂蜜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8%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夏玉米田杂草效果试验
紫科1号红豆杉生长量生物量和紫杉醇含量的相关研究
珠芽魔芋精粉的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