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胜利镇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要点

2023-11-10 08:59程世兴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二化螟再生稻胜利

收稿日期:2023-07-17

作者简介:程世兴(1975—),男,安徽东至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粮油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研究。E-mail:slnjcsx@163.com。

程世兴.东至县胜利镇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3,17(16):-14.

摘 要 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生产收益。为更好地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发展和推广再生稻生产,有效实现“一种两收”,在介绍了胜利镇水稻种植的具体情况后,从头季栽种和再生季管理两方面介绍了胜利镇水稻“一种两收”栽培的技术要点,详细说明了其在选地、选种、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 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6.004

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是指在头季水稻收获后,通过合适的田间管理,使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获一季水稻。该栽培模式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药、省水、省秧田及生育期短等优点,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施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秸秆禁烧的大环境下,秸秆量少、秸秆还田压力小;同时,冬季空闲田可翻耕冻垡,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为实施水稻“一种两收”提供了条件。为了给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模式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适合胜利镇再生稻高效栽培技术。

1 胜利镇水稻栽培概况

胜利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梅雨季节雨量充沛,伏秋常干旱,地貌以岗地为主,农业水资源欠缺,农田排水容易供水难。应用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可有效利用该地梅雨季节的充沛降水,并充分发挥再生稻的免耕节水优势,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选择,还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年轻劳动力外流给农村带来的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多年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下,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模式逐渐受到胜利镇农户重视,越来越多的种植主体开始自觉自主规划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方案,从选种到大田管理等各环节渐渐科学规范,单位面积产量也连年攀升。

在2022年持续高温、干旱少雨的情况下,经东至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专家组现场验收,胜利镇核心示范点再生稻667 m2实收386.7 kg,折合667 m2

产干谷328.7 kg,刷新当地再生稻单产记录。该核心示范点所在示范片头季水稻667 m2产量632 kg,核心示范点合计全年667 m2产量超1 018 kg,年667 m2

纯收益超1 100元,显示了水稻“一种两收”的巨大产量与效益潜能。根据生产抽样调查,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较单季稻每667 m2增收150 kg、增效299元,较双季稻每667 m2少收稻谷230 kg、减少收益10元。从产投比来看,水稻“一种两收”栽培、双季稻、单季稻的产投比依次为2.0∶1.0、1.6∶1.0、1.7∶1.0,综合权衡收益与各投入要素,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优势明显。

近年来,政府通过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进行水稻“一种两收”。胜利镇年水稻种植面积3 333.3 hm2,目前有2 000 hm2农田实行“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模式,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在该地基本宜种尽种,成为该地水稻栽培的主导模式。

胜利镇农技站2021年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模式面积基本稳定,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但再生季收割率在较高的2021年也只有86%,秋旱严重的年份收割率甚至低至30%,离完全收割还有一段距离。产量水平也参差不齐,高产户667 m2平均产量为861.7 kg,低产户667 m2平均产量为697.7 kg,两者差距较大。由此可见,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全年产量的提升空间还很大,胜利镇研究和推广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的路还很长,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高。

2 栽培要点

2.1 头季栽培要点

2.1.1 选择适宜田块

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应选择易管理、集中连片、地势较高、不易渍涝的田块,具备一定的山塘、水库、機井等配套应急水源的高塝田、垅田、畈田均比较适合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模式。胜利镇这类田块常因水资源不足无法种植双季稻,而再生稻具备再生季免耕节水的优势,能有效缓解粮食生产中水资源紧张问题。胜利镇沿长江、沿升金湖的区域容易在汛期积水,造成内涝,不宜发展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模式;其他丘陵、岗冲区均是水稻“一种两收”栽培模式的优势区。

2.1.2 选用优势品种

优先选择再生能力强、头茬产量高的品种。在选择时,要兼顾品种的全生育期、抗倒能力、稻米品质、抗病能力及抗高低温能力等。要求选用品种头茬667 m2

水稻产量在650 kg以上,全生育期不超过135 d,二茬全生育期不超过70 d,抗倒能力强,综合病害抗性强,稳产性突出,头季抗高温、再生季耐低温,稻米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21)中的三级以上[1]。

近年来,胜利镇表现相对突出的品种有徽两优898、徽两优福星占、荃优822和丰两优香1号等,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全年667 m2产量很容易达到800 kg,高产典型田块667 m2产量突破900 kg。

2.1.3 适期早播

1)适期早播有利于促进头茬稻提早成熟并收割让茬,能充分利用有效温光资源,提高全年产量;还有利于避免头茬稻抽穗期的高温热害和二茬稻穗期的低温冷害。机械栽插塑料大棚育秧一般在3月底采取硬盘育秧,4月中旬机插,667 m2用种1.75 kg。直播一般在4月上旬抢冷尾暖头及时播种,667 m2用种

2.00 kg。人工手栽一般于3月中旬小拱棚湿润育秧,

4月中下旬至5月初移栽,667 m2用种1.00 kg。无论哪种播种方式,都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2)播种前,使用强氯精或咪鲜胺浸种,预防立枯病等苗期病害;间歇浸种或活水浸种,保证浸种水质无污染;浸种时间一般不少于48 h,待谷粒吸足水分后,催芽至80%以上谷粒破胸露白后方可播种。3)苗床期加强管理,移栽前炼苗5~7 d,达到壮苗标准后移栽[2]。

2.1.4 育秧和插秧

为了保证插秧的质量,应重点做好育秧环节工作。1)采用工厂化育秧方式,插秧前挑选优质秧苗,确保秧苗健壮。2)为防治水稻病虫害,提前对秧苗进行药剂处理。针对容易发生的稻瘟病、立枯病和青枯病等,在秧苗移栽前喷洒浓度为1%的尿素溶液作为送嫁肥,增强秧苗抗病免疫力;为防治二化螟等虫害,喷洒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阿维菌素等药剂。3)插秧采用机械插秧,4月中旬,在秧龄约20 d、每株秧苗

3~4叶时开始插秧,注意合理控制插秧密度。

2.1.5 科学管水

水分管理得当可使水稻根茎活力强,有利于再生季发苗。水分管理的总原则是湿润机插(直播)或人工寸水栽插,而后薄水促蘖,蘖够烤田以壮蘖壮根。要注意足水养穗以保证穗大粒多,湿润灌浆以壮籽养根,干田收割以保全稻桩。分蘖末期的烤田至关重要,既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节约肥料养分、保证土壤后期供肥能力,还能够有效缩短收割前的沥水干田时间,创造较好的田间收割环境[3]。

2.1.6 合理施肥

1)一般667 m2施氮肥(N)12~13 kg、磷肥(P2O5)4.0~4.5 kg、钾肥(K2O)9~10 kg,合理搭配施用有机肥,根据测土结果视情况增施硅锌肥。氮肥分3次施用,基肥占45%~50%,蘖肥占30%~35%,穗肥占20%。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分2次施用,基肥占60%~70%,穗肥占30%~40%。2)水稻侧深施肥所有肥料全部基施。基肥选用缓控释水稻配方肥[m(N)∶m(P2O5)∶

m(K2O)∶m(Zn)=18.0∶12.0∶15.0∶0.5],每667 m2施用35~40 kg,全耕层深施。在栽后5~7 d,每667 m2追施尿素8~10 kg作为返青肥。穗肥在烤田复水时采用“以水带氮”,每667 m2追施尿素3~

4 kg、氯化钾7~8 kg。收割前10~15 d利用无人机追施促芽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

2.1.7 病虫害防治

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害调查监测,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病虫发生动态,进行对症用药。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及稻瘟病等病虫害,尤以二化螟与纹枯病为防治重点(二化螟与纹枯病的重发会造成二茬稻有效穗大量减少),综合运用4月初大田灌水灭蛹、5月初二化螟性诱捕器大田诱捕成虫等农业绿色防控措施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控和统防统治。早栽早发的田块最易出现一代二化螟集中为害,肥水充足且烤田不力的田块最易出现纹枯病流行,生产中应特别关注这两个环节。一般建议于5月中下旬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期开展1次以二化螟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化学防治,治前控后,压低基数。另外,在水稻分蘖末期和破口前5~7 d这两个关键期,选择康宽、国腾、吡蚜酮、爱苗及稳腾等农药各开展1次病虫害综合防治[4]。

2.1.8 适期巧收

一般选择水稻九成熟、籽黄秆青、倒二节腋芽初露叶鞘时及时收割,不建议等到完全熟再收割,避免造成落粒损失。收割时间宜控制在8月20日前,以确保再生稻在9月20日前安全齐穗;如收割时间延至8月下旬,则再生季安全齐穗风险加大或导致再生季产量大幅降低。留桩高度和再生稻成苗量有直接关系,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收割时,留桩高度一般为30~40 cm,保留倒二节腋芽;如立秋前能够收割,留桩高度为15~25 cm,主攻倒三倒四节腋芽,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再生季产量。收割前应关注气象信息,积极创造适宜的田间收割环境,选择适宜的收割机械进行减损机收。一般于收割前7天进行稻田清沟沥水,晾田至泥层紧实有弹性,人在田间行走不陷脚;同时选择窄履带低碾压收割机大“回”形收割,减少稻桩碾压及损伤,收割后及时清除覆盖在稻桩上的秸秆[5-6]。

假如劳动力比较充足,最好采用人工方式收割头季稻,尽可能不要出现田间脱粒,防止踩倒稻桩。假如采用机割方式,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再生稻产量。

2.1.9 抗灾自救

如遇特殊年份,出现极端热害、涝害、病害、药害等导致头季稻不能正常抽穗或穗期结实率低于20%的情况,在水稻生长外部环境适宜时,应尽早割除稻株上部,蓄留再生稻桩,并酌情追施速效肥,加强病虫害防治。采取正确措施,通常每667 m2能形成400 kg以上的补偿产量。

2.2 再生季管理要点

2.2.1 水肥运筹

头季稻收割后两三天内,努力确保再生季水肥及时到位。遇干旱宜薄水勤灌,同时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头季稻收割前施过促芽肥的可按下限施用,反之按上限施用,促进再生蘖快发稳长,快速形成再生季基本苗群体。低节位发苗阶段遇高温暴晒,忌田间水位过深,否则易造成腋芽长时间浸没在较高温度的水中而导致生长受阻死亡。再生季全程坚持湿润灌溉为主,孕穗抽穗阶段可适当建立浅水层,收获前

10天断水待收[7]。

2.2.2 病虫害监测

根据实践经验,一般年份再生稻不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但要加强病虫害调查监测,随时掌握田间病虫动态,重点关注稻飞虱发生情况,坚持病虫达标防治。可结合叶面肥、增产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进行综合用药。

2.2.3 生长调控

再生稻始穗期,特别是遇低温时,可每667 m2用赤霉素1 g+磷酸二氢钾100 g+芸薹素内酯20 mL兑水30 kg叶面喷施,视情况隔5~7 d再喷施1次,可有效促进水稻整齐抽穗并加速灌浆结实,防止水稻僵苗包颈,减少空瘪粒。在再生稻整个灌浆乳熟期,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有条件的可进行控水调温,寒露风来临前田间灌深水保温,气温回升后适时排水增温,防止因短时急剧降温造成水稻生理性青枯等病害[8]。

2.2.4 完熟收割

完熟收割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重要措施,再生稻整体完全成熟才能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效。由于再生稻再生芽着生节位不一,抽穗成熟期相差15 d以上;而再生稻形成高产的关键就是要统筹兼顾并挖掘迟发低节位再生苗的产量潜力,因此在生产中以低节位再生苗完全成熟时间为收割时间,不宜过早收割,一般为11月上中旬收割或见霜收割。

参考文献:

[1] 付庆红.潜山市水稻“一种两收”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6):50-52.

[2] 张勤.来安县“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新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2(3):207-209.

[3] 张晨,王中梅.无为地区水稻“一种两收”技术要点、效益及产业发展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21,

27(16):42-43.

[4] 孔令娟,潘廣元.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J].中国稻米,2020,26(4):47-50.

[5] 董根生,秦洁华.芜湖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技术[J].农机科技推广,2020(3):12-13.

[6] 甘仰喜.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J].新农业,2020(18):36.

[7] 匡家兰.水稻“一种两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2018(18):49.

[8] 张焰明,丁金海.水稻“一种两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4):26-27.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二化螟再生稻胜利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坚持就是胜利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坚持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十九大胜利召开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