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目标导向

2023-11-12 05:10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教绩效评价导向

●本刊评论员

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公共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规模巨大。 就国有事业单位属性的高校而言,其投入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和面向社会的筹款,还包括部分投资收入和不同形式的市场创收,无论哪种来源,都具有公共资金性质,理应纳入财政监督范围, 对其投入-产出关系需要进行绩效评价。 对高校及其投入引入监督和绩效评价不是问题,不能轻信高校就是天然净土。 但如何评价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发布过三个年度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的重要结论之一是按传统的绝对指标评出的高校排名与研究者进行的绩效评价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有些在绝对评价排行榜中靠前的学校此次绩效并不太理想”。 原因大概在于前者只看结果,没有进行投入产出对比,显示不出“相对效益”和发展绩效。 现实中,高教投入苦乐不均,在部分名校上“堆钱”并不见得堆出相配的绩效,这个报告的结论得到印证。 高教领域绩效评价与其他领域绩效评价同样要有“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目标导向,不应以排名为目标。

共性之外,高校绩效评价有其特殊性,更难按常规思路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也是客观事实。高校的“绩效”有一部分可以存在明显的“物有所值”标准;但更重要的是人才输出、科技文化创新、大学精神的培育、社会责任的承担等,这类“绩效”评价却更加困难。 对诸如楼堂场馆之类的项目,可以砸钱短期见效,也能有可靠的指标来评价,但出人才、出大师、出创新成果、出大学人文精神等等不能寄希望于一日之功,也很难加以准确量化。

大学的特有功能对其绩效评价有特殊要求,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价值,追求短期绩效,采用通常的投入产出测算套路,只能在部分项目有效,在很多方面却力所不逮,甚至会产生误导。有论者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着价值理念异化的现象”。 这种异化,有很多具体表现,偏离现代社会大学固有功能,注重短期、能量化的结果,以片面化、简单化、绝对化的指标来衡量大学的绩效,存在“唯帽子”“唯学历”“唯论文”“唯奖励”“唯职称”的形式主义。这种评价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导向,激励不注重长期发展的短期行为。 现实中,不计成本相互“挖人”,堆砌各种华而不实的平台,争相发表“掺水”甚至造假论文,追求形式主义的排名达标,诸如此类的现象,与不切实际的评价标准不无关系。

笔者认为,高教投入绩效评价既要有产出与投入对比、物有所值的评价,更要有大学应有功能实现的评价。 能算经济账的要算细,严肃财经法纪,防范浪费和腐败。 大学功能发挥的评价则要尊重高教规律,把人才培养、教师自我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学风等长期发展使命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并与财力投入挂钩。在大学功能评价上还要立足长远,尽可能避免采用短期化、片面化、简单化的指标,要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甘于坐“冷板凳”、专心从事基础研究和科技文化的创新人才,激励教师潜心培养学生,使绩效评价产生良好的导向。

猜你喜欢
高教绩效评价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高教明星“猎鹰”
“偏向”不是好导向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