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入侵,日欧头疼

2023-11-13 18:37费雪
看世界 2023年21期
关键词:浣熊动物

费雪

2021年2月,一只小浣熊在日本大阪行走

浣熊,因唤起一代国人童年记忆里对儿时零食的喜爱,而在中国被亲切地称为“干脆面君”。在国外,浣熊长有角质层的前爪,因需要通过浸水软化来提高灵敏度,而看起来像是要把食物或者其他物品清洗干净,也一度被当作颇具观赏性的“萌”系动物。

然而,这种生物的真实面目,却远非人们想象中那样憨态可掬。早在2005年,日本政府就正式把小浣熊拉进限制的外来生物“黑名单”中,严禁个人豢养。2016年,浣熊又被列入了《欧盟关切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不允许进口、繁殖、运输、商业化,或被有意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根据日本2005年的调查,彼时光神奈川县境内,保守估计至少有1万只浣熊。而北海道等食物资源丰富的农业区里,数目更是多到难以统计的地步。

近年来,欧洲大陆的浣熊数量据估算也已超过50万只,可称泛滥成灾。浣熊入侵,正成为令多国谈之色变的生态问题。

始作俑者是人类

政府间组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简称IPBES)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及其控制评估报告》中指出,在世界各地发现的绝大多数外来物种入侵案例,都形成自人类的利益驱动活动。原产于美洲的浣熊,其在日欧的无序扩散也循此逻辑。

2023年2月3日,俄罗斯罗斯托夫州,浣熊公园遗弃动物康复中心收养的浣熊

有传闻称,90多年前,将浣熊引入欧洲的正是“盖世太保”首长赫尔曼·戈林。为给狩猎活动增添乐趣,他向森林中放进了两对浣熊,导致这种外来生物迅速繁殖乃至“入侵”全德,英国人因此一度将之揶揄为“纳粹浣熊”。

不过据史实考证,德国人引进浣熊其实另有原因—时尚生意。1920年代,“浣熊大衣”风行一时,单件皮草服装可以卖到14美元的高价,许多养殖场由此开始饲养浣熊。为追求优良的皮质,还有一些圈养的母浣熊被野放,数十年间在德国混合阔叶林的理想环境中,建立起迅猛繁衍的野生种群。

又有一说,认为是二战期间遭到空袭的饲养基地中,有不少浣熊逃逸进而野化,才引发了数量激增。

总而言之,发展高利润的养殖经济,是德、俄等一众国家引入浣熊这一外来生物的主要原因。而饲养“异宠”,则是引发浣熊物种迁徙的另一成因。

萌物不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人员将包括浣熊在内的许多动物带到法国,当作吉祥物释放到野外,浣熊由此在埃纳地区一个空军基地周围安家落户,并迎来了快速增长期。

而地处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比利时,自然成为其后浣熊继续扩张种群和地盘的目的地。早在2020年1月,德语媒体《Grenz Echo》就呼吁关注比利时东部浣熊泛滥的隐忧;到2023年9月比利时当局再次披露消息时,又有5万只浣熊在该国南部山区安家。

日本也是出于“宠物热”进口了浣熊。在上世纪70年代,动画片《小浣熊》博得了至今不衰的顶流人气,这种日本本土并不出产的北美动物,一跃成为宠物玩家们的心头爱,带动异宠饲养生意一路红火,直至在8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

但事实上,家养浣熊并不可取。根据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浣熊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围栏无法提供它们正常所需的环境,因此不适合在家庭中生活。但更重要的是,浣熊并不属于“人类友好型”动物。

一方面,浣熊难以驯化,应激条件下,会做出攻击人类的行为。英语中的浣熊一词“Raccoon”,源自北美土著波瓦坦人的语言,本意就是“用手抓挠的动物”,其锋利的爪子所具有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浣熊存在向人类、宠物、家畜传播疾病和寄生虫的潜在风险。2015年,加拿大流行病学家在野生浣熊体内检测到了狂犬病毒,研究中发现,发病的浣熊甚至敢于追着家犬撕咬。此外,浣熊还是犬瘟热的宿主之一—这种传染性病毒会感染家犬、狼、狐狸及其他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上世纪末东非大草原上有三分之一的狮子就曾因犬瘟热而毙命。

動画片《小浣熊》在日本促成浣熊“宠物热”

浣熊并不属于“人类友好型”动物。

由于陆续有伤人事件曝出,意识到现实版浣熊与可爱卡通形象相差甚远的日本人,又大批抛弃了他们重金购得的宠物。1990年代后期,被“人为野生化”了的浣熊在没有天敌的乐土疯狂增长,光邻接东京的千叶县一县,到2008年时已发现了18个浣熊生息地,等于宣布“全县沦落”。

入侵者,必须死?

现在,已有27个国家在其境内发现了野生浣熊的踪迹。而据英国媒体采访法兰克福森根堡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的研究作者Judith Kochmann博士,她担忧“流浪欧洲”的浣熊,未来还将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建立稳定繁殖的栖息地。专家警告,浣熊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浣熊能够忍耐湿冷严寒的高纬度气候。曾有这么一则新闻可以作为证明:2020年9月29日,一箱货物从美国运抵越南。当货箱打开时,里面一片狼藉,被揪出的“凶手”正是一只浣熊。它在零下18℃的低温环境中坚持了35天,漂洋过海开辟了“新地图”。

这帮荒野中的“求生高手”,在城市中也能过得风生水起。因同样长有两块“黑眼圈”,爱翻垃圾桶寻找残羹剩菜的浣熊,已获得了一个可疑的绰号—“垃圾熊猫”。

研究表明,它们拥有超强的方位感知和空间记忆能力,不仅对哪里有水源可以洗食物、哪里有洞穴适宜筑巢烂熟于心,哪里有居民区可供觅食也是一清二楚。

这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德国中部城市卡塞尔是“受灾”核心区,隔三差五就有肇事浣熊登上当地新闻。它们会粗暴地撬开屋顶瓦片、咬坏隔热材料进入人类家中,偷吃食物和宠物饲料,甚至还会痛下狠手“打砸抢”,使房主不得不面对可能高达1万欧元的维修账单。这些德国“侨民”还酗酒,曾有目击者发现,它们竟知道将酒瓶打碎,从而痛饮一番。

浣熊曾被动物学家克林顿·哈特·梅里亚姆描述为“在某些方面聪明超过狐狸”,看来“狡猾的浣熊”这个绰号的确是凭智商赢得。“有勇有谋”,使得城市管理者对浣熊泛滥深以为患。曾有德国媒体愤恨地称:“这些乍看之下非常可爱的动物已经成为一种瘟疫。”

德国狩猎协会(DJV)的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如今联邦范围内浣熊数量翻倍;东部的增长尤快,其中萨克森州上升率为345%、梅前州为323%、萨安州为117%。

为了阻止浣熊族群的不断膨胀,猎杀成为人为减少其数量的常见方式之一。据DJV披露,在2020-2021年狩猎季,德国猎人合法捕获了超20万只浣熊,20年间这一数目增长了57倍。

酗酒的浣熊

它在零下18℃的低温环境中坚持了35天,漂洋过海开辟了“新地图”。

然而动物保护主义思潮盛行之下,对浣熊采取“格杀勿论”的态度必然引发争议。

2019年德国埃尔福特的圣诞集市上,一只据猜测因偷喝热红酒而醉倒在地的浣熊被消防部门带走后,交由城市猎人射杀处决。

此事引起舆情哗然,德国网友曝光,前一年该市曾对27只浣熊进行了无差别的“开刀问斩”。尽管市政发言人Daniel Baumbach出面解释,将这只浣熊放归野外既不符合欧盟相关法律,且其“醉态”亦有可能是犬瘟热所致,但网友依然对草菅“熊”命极为不满,甚至致电消防部门表达抗议。

动物保护组织自然也站在反對的第一线。德国善待动物组织(PETA-Team)就曾呼吁停止不必要的浣熊狩猎,并于2022年7月发起网上请愿,希望欧盟委员会将浣熊从入侵物种名单中删除,截至目前已有7643名支持者。

其理由之一是,浣熊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因为“濒危物种几乎不属于浣熊的食物”。

但这一论点的科学性还值得推敲。IPBES生物多样性平台研究认为,入侵物种在全球60%的动植物灭绝中,起着关键作用,对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目前已知,浣熊是鸟类和爬行动物巢穴中卵和幼崽的“恶毒捕食者”,直接威胁到珍稀动物如龟鳖类的生存,很难讲如果过度繁衍下去,潜在危害几何。

浣熊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则更是板上钉钉。这些大肆啃食农作物的神秘小偷,每年给日本造成数亿日元的经济损失,恨得牙根痒痒的农业大县早在浣熊被判定为入侵物种的前两年,便不得不展开对其进行全境捕杀的“蔬菜水果保卫大作战”。

2017年3月,日本福岛,动物管控部门的工作人员猎杀浣熊

多地“缴械投降”

但还有很多掣肘之处,给捕杀策略笼上了投“熊”忌器的阴影。有动物学家警示,大举捕杀浣熊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幸存者将进入“繁殖模式”,继而产生更多后代。

更麻烦的问题则是,“谁”去捕杀?首先存在财政与人手短缺的压力。在比利时,为清除浣熊雇佣城市猎人需专门支付报酬,费用通常为1500欧元/人/月。若政府预算紧张,应对方案则是求助于爱好狩猎、或旨在维护生态的业余猎手。

例如日本“猎友会”成员持有猎枪执照,就可以接受市政的捕猎委托。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在野猪、狗熊等大型动物会下山的季节,这些老爷子们任务繁重,根本无暇再去关注危险性相对较小的浣熊。

当经验丰富的猎人无法就位,随之而来的,就是替补执行者的心理压力。日本选择向居民发放专门用来捕捉小浣熊的箱子。一旦抓到,市政要求市民自己宰杀并注意垃圾分类—被杀死的浣熊属于“可燃垃圾”。

作为看着动画片《小浣熊》长大的日本一代,一朝被迫变成冷酷杀死心中童年伙伴的“凶手”,负罪感将成为新的衍生创伤。当民众实在下不了手时,市政工作人员只能硬着头皮代为执行死刑。2020年,福冈县久米留市的6名工作人员就一共“处死”了79只浣熊,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在此情形下,在浣熊肆虐地区开始出现“缴械投降”的倾向。面对其庞大的数量和广泛的存在,比利时瓦隆环境部长席琳·泰利尔表示:“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存。”同样转为保守防御态度的还有德国,去年柏林参议院拒绝了捕杀浣熊的请求,理由也是“浣熊问题已经无法根除”。

据估算,仅柏林城中就有至少上千只浣熊,它们不仅在公交地铁和学校等公共空间里上蹿下跳,造成一片慌乱;还曾爬到柏林市中心联邦议院办公楼,导致西装革履的议员们不得不暂停工作进行驱逐。但柏林参议院显然认为,为今之计公众只能“积极自卫”—妥善锁好垃圾箱、给烟囱装上栅栏、晚上关好猫挡板,尽可能阻止这些不速之客入侵住宅。

毕竟,浣熊“老家”北美地区,至今都没有找到有效应对的善法,被入侵的日欧自然也只能束手。而说到底,我们不能怪野生动物入侵了城市,而要反省正是人类打乱了它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浣熊动物
浣熊街的热闹事
浣熊街的热闹事
浣熊爱洗手
浣熊侦探上班的第一天
超级动物城
最萌动物榜
“表里不一”的浣熊
动物可笑堂
动物可笑堂
树上的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