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结构思维”的结构化教学举措

2023-11-15 14:32廖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

廖娟

[摘  要]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知识结构化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化,借助认知结构化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确证与表征。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结构化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教学举措

培育学生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结构化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阶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因此,教师要将知识结构化、学习资源和材料结构化,努力让自身的教学结构化,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化,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化。实践证明,结构化教学能有效培育学生的“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也是一种有序性思维、层次性思维。结构化思维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确证与表征。

一、铺垫:实现数学知识结构化

知识结构化是培育学生结构化教学的基础。教师为实现知识结构化,必须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教师的“和盘托出”,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织网”。知识结构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纵向结构化,二是横向结构化。通过知识结构化,能让知识串接成线、连线成面、勾面成网、结网成体。从“知识线”到“知识体”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纵向结构化是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结构化,体现数学知识的源流、拓展和延伸。纵向结构化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瞻前顾后”,体现数学知识的生长性与延伸性;横向结构化是不同类型的并列知识的关联,体现数学知识的沟通、勾连,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左顾右盼”。通过纵横关联,能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比如,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引导学生进行工程问题思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行程问题的思路来进行分析。行程问题主要有四大要素:一是“出发地点”,二是“运动方向”,三是“运动时间”,四是“运动结果”。在“运动方向”上,可以分为“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在“出发地点”和“运动时间”上,可以分为“同时不同地”“同地不同时”“同时同地”“不同时不同地”;在“运动结果”上,可以分为“相遇”“相离”“相遇又相离”“封闭相离”“追上”“追上又相离”。通过这样的结构化的梳理,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握行程问题的各种类型、各种状态等。当学生对行程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知识结构化是学生认知结构化、思维结构化的基础。数学知识结构化是一种广义的、宽泛意义上的结构化,包括知识、思想、方法等的结构化,是一种数学本体意义层面的结构化。只有通过知识结构化,学生的认知、思维才能走向结构化。教师要树立一种“大数学观”,用一种“普遍关联”的观点来考量数学学科知识。这样,教师就能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关联点、生长点,就能让学生超越数学知识表层把握数学知识的深层结构,尤其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结构、数学文化与精神结构等,这些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

二、完善:实现数学认知结构化

在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结构化建构之后,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结构化。认知结构化就是要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地丰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工自我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的认知结构走向完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认知心理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再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的过程[1]。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的同化与顺应。所谓“同化”,指学生能顺利地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当学生不能有效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时,会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认知结构,让原有认知结构能适应新知学习。

学生认知结构化依赖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诸多变量,比如认知结构的概括性、稳定性、可辨识性、可利用性、可迁移性等。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越完善,就越能积极吸纳新知。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逻辑,要完善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本质等。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笔者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并引导学生进行法则之间的比较,从而助推学生巩固自我数学认知的“固着点”——“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有了这样的“固着点”之后,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调用自我的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固着点”,去猜想、探究数学新知。学生将旧知和新知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相似点”等。由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统一计数单位”,因为只有统一计数单位,才能进行数学的直接相加或相减。学生由“统一计数单位”想到了“通分”,就是“将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通过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引导学生顺利地将数学新知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之中,从而让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扩充、丰富。同时,通过结构化的知识教学,能让学生形成关于数学知识的“大观念”“大视野”,这些“大观念”“大概念”等能成为学生認知结构中的关键节点,成为学生认知网络、认知系统之中的重要支撑。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认知经验、认知方法、认知策略等的迁移、循环。如果说知识结构是一种外在性的结构,是一种客观性的结构,那么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主观性的结构。从外在的、客观的知识结构到内在的、主观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完善、认知能力不断进阶、认知品质不断提升、认知样态不断优化[2]。如此,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的框架就能相互关联、相互转换。

三、提升:实现数学思维结构化

思维结构化是结构化教学的根本性目的,是结构化教学的旨归。思维结构化是学生认知结构化的内核,是学生认知结构化的动态确证与表征。思维结构区别于认知结构就在于:认知结构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是处于相对静态的,但也处于扩大、丰富的过程中;思维结构则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考量事物的能力,是一种相对动态的结构。借助思维结构化,学生能有效唤醒、激活、迁移、弘扬自我的认知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类比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化。

学生的思维结构化是一个静态的认知定式与认知结果,学生的思维结构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的过程[3]。作为认知定式,学生的思维是系统性的;作为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是普遍联系着的。学生的思维按照其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动作感知思维、程序描述思维、符号概念思维、模型结构思维等。这些思维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是交融在一体的,是融合发展进阶的一个过程。为了促進学生的思维结构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炼“大概念”,用“大概念”驱动、统领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遇到了计算圆环的面积问题。于是,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圆环剪、展成梯形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态性、结构性的思维。有的学生说,圆环的外圆周长可以看成是梯形的下底,圆环的内圆周长可以看成是梯形的上底,圆环的宽度可以看成是梯形的高。受此启发,学生展开类比性思维、结构性联想,认为圆的面积也可以看成是特殊的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顶点就是圆心,三角形的底边就是圆的周长,三角形的高就是圆的半径。结构化思维能催生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显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思维导图、图形运动、数形结合、类比迁移等方法培育学生的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结构化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赋予学生的思维权利,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关联,完善认知结构,并有效引导学生应用认知结构,展开关联性、系统性的思维。结构化思维能让学生敢于探究未知的领域,能培育学生的“数学的眼光”,能培育学生的“数学的大脑”。

“结构化”是一个偏正短语,是指“让一个事物从混沌、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借助结构化思维,学生能洞察数学知识的本质,能把握数学知识的关联,进而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心理。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结构化思维,结构化的思维同样有助于学生的结构化学习,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

参考文献:

[1] 徐华美. 结构化教学应遵循“破立之道”[J]. 数学教学通讯,2019(07):43-44.

[2] 席爱勇,吴玉国. 基于结构化视角的单元整体设计路径[J]. 基础教育课程,2019(09):35-39.

[3] 张丹,于国文. “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迁移[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112-118.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
引导探究,开展结构化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结构化教学探讨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