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及行业投资趋势分析

2023-11-15 09:08李景秀
中国商论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消费

李景秀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广州 510450)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1年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把“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作为重要议题,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围绕“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将是我国未来的长期政策框架和底层政策逻辑。毋庸置疑,“共同富裕”的各领域政策更意蕴着产业机会的变革,产业投资更需要从产业发展逻辑出发,只有在深刻洞察产业特征演变及要素创新集聚的深层逻辑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新机遇、新动力,以持续产业机制,实现共同富裕。

1 推进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1.1 人口收入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与基于资本逻辑的西方式现代化强调逐利性、排他性和扩张性有着本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有发展的共享,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央明确指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预计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有望从目前4亿人增加到8亿~9亿人(刘世锦,2021),占总人口60%以上,实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1.2 国民经济结构:从传统制造向创新驱动转变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创新驱动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向第二曲线跃升的关键。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以创新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抓住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机遇,特别是加强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推动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图1 我国人口收入结构演变趋势

1.3 经济增长动力:从外需出口向内需消费升级转变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扩大内循环,其核心是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从消费占比角度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低于40%,显著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同等发展阶段时的水平。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来看,分析美国、日本和韩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的消费情况可以发现,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达到60.5%;日本和韩国这一比例低于美国,但也分别达到53.9%和51.8%的水平;而中国(2019年首次突破人均GDP 1万美元)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8.8%。2020年,中国人口总数占世界18.2%,但是,中国居民消费总额占比仅为11.9%,设想如果消费占比达到人口占比水平,我国居民消费总额则可以从5.6万亿美元增加到8.5万亿美元,可增长52.1%(蔡昉,2023)。推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收入,既是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图2 双循环格局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变

2 政策框架逻辑

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精神与中央《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构成了对共同富裕目标与政策阐述最为详细的顶层设计文件。“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公平”,将成为重构中长期产业投资逻辑和产业格局的关键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升级与投资需求增长空间。

2.1 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

支持科技创新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国经济与产业的竞争优势仍然是最重要的政策导向。

2.1.1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1年6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建立梯度培育格局,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引导资本补齐产业链短板,包括高端发动机(大到飞机发动机,小到呼吸机发动机)、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硬件(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数控机床,生物医药等领域。

2.1.2 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双碳”政策目标下,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不仅仅是绿色转型和创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整个经济运行模式、思维模式和政策框架转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征。

2.1.3 数字化转型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打破“鲍莫尔病”,让经济持续保持增长和活力,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承担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战略、体系和流程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打破原来的产品或服务所受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制约,让高效率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位。

2.1.4 资本市场改革

畅通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和人民资产配置渠道。通过股权债权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机制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各类资金精准高效转化为资本,推动创新资本形成,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同时满足人民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

图3 共同富裕政策框架

2.2 在促进公平中分好“蛋糕”

2.2.1 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分配进一步向劳动者和实体倾斜。初次分配环节主要通过推动就业、提高收入、人才政策等方式提高分配效率;再分配环节主要通过完善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惩治资本无序扩张、贪腐和取缔非法收入等,调节过高收入;三次分配环节主要通过鼓励捐赠等措施,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

2.2.2 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促进教育、医疗、生育、养老与住房等民生领域规范化与均衡发展。

总体来看,“共同富裕”意味着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做大“蛋糕”的核心在于高质量发展,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是长期方向;分好“蛋糕”的关键在于促进分配公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样的政策基调,将对长期实体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深远影响。

3 商业模式变革趋势

“共同富裕”意味着强调公平原则,无论是房地产、医疗、教育、金融等一大批原有的“躺赢式”商业模式都会产生改变和分化,甚至被颠覆,它们可能就会面临估值的重塑。

3.1 制造业服务化

在物联网、大数据、AI等工业互联网技术加持和改造下,服务型制造正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共同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目标,推动实现制造业产业链和商业模式重构。制造业企业通过服务化延伸,由仅关注生产和成本控制转为关注客户需求提升产品价值,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产品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这将进一步改善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破解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

3.2 能源电气化

“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政策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力电力或是能源的主要来源。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将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路径。

3.3 资产配置多元化

从居民财富资产配置结构来看,目前我国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近六成(59.1%),未来金融资产占居民财富资产配置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财富升值的载体。

资本市场改革将进一步畅通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新版证券法将发行股票的要求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不再以盈利为核心,而是以企业为市场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为核心使更多企业通过努力发展可以实现资本价值提升,也就是实现“富裕”的机会。

图4 2019年中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对比

3.4 互联网平台去垄断化

中央不断出手“强化反垄断”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成为常态化。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垄断地位,汇集资本,压低劳工收入,控制消费者生活,推动社会结构进一步向金字塔方向发展。

政府对企业的反垄断不仅依靠简单的罚款或拆分等“反托拉斯”手段,也通过直接干预的手段遏制垄断资本,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数字平台反垄断的未来趋势:第一,超级数字平台的并购行为将会受到反垄断的重点监管;第二,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将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反垄断的实际需要;第三,在垄断协议规制方面,反垄断政策将重点关注“轴辐协议”等具有平台经济特点的垄断协议或行为。

3.5 房地产去金融化

房地产行业的商业模式,过去是高毛利、高周转、高杠杆、高利润,但该模式已难以存续,未来可能会变成低毛利、低成本、低杠杆、高周转的商业模式,或者转型相对小众的商业模式,比如收租模式。

在城市土地开发殆尽和新增投资放缓的大背景下,随着增量市场逐渐向存量市场转换,通过城市存量进行更新改造来满足新的需求,将成为房地产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存量改造将改变房地产产业链,将传统的“开发-销售”转变为“投资-改造升级-运营-退出”。

3.6 教育去资本化

教育“双减”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短期看,不能让教书育人的良心行业成为资本无序扩张的产业;从长期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类培训本质上是加剧“内卷”,教育成本的下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展望未来,一方面,政策影响供给但需求仍在,预计校外学科类培训仍将存在但会呈现碎片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型连锁机构的资本化之路受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上市公司投资逻辑或受到较大影响。不过,成人职业培训行业的政策支持仍然较大。

3.7 医疗去市场化

2018年以来,集采既降低了居民的医疗成本,又缓解了医保支出压力,未来集采范围或进一步扩展。此外,其他领域的医疗改革也有望进一步深化,包括处方外流、分级诊疗等,助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医药龙头企业将更加重视创新药的研发。

4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行业投资趋势分析

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公平”将是中长期产业投资的基本逻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升级与投资需求增长空间。这为实体产业和金融行业的投资选择提供了指引。实体产业投资逻辑体现为:科创驱动+低碳转型+消费升级。

4.1 科创驱动

“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既包括传统产业中龙头企业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也包括通过发展具备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产业链细分环节的“卡脖子”问题。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医药生物等相关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产业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4.2 低碳转型

碳约束下的绿色减排将会成为未来政策发力的重点,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将进一步实现对石油、煤炭等高耗能高排放能源的替代,电气化进程也将进入加速阶段。对于已取得先发优势的行业,政策重点在“锻长板”,继续培育优势、放大优势。

4.3 消费升级

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共享消费升级红利将成为长期投资主题。科技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乡村消费(农村物流、农村大数据、智慧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等)、品质消费(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文化传媒、智能家电家居等)、新消费(新零售、医美、智能穿戴设备等)等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当前加快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引导各类资本支持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选择,这也构成了共同富裕政策框架下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投资的底层逻辑。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高质量消费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内消费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