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明内涵 具象说事理

2023-11-17 13:33杨红兵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3期
关键词:事理切入点红楼梦

杨红兵

从2023年高考作文阅卷现场反馈的信息来看,考场作文有如下问题:或概念内涵“打包”处理,理解肤浅,难以分解;或机械演绎材料的观点,未能挖掘深层的道理;或套话、废话连篇,说理找不到切入点。究其原因,不是高中生不懂辩证思考、化抽象为具象的说理技巧,不是不具备形象表述的语言能力,而是没有真正掌握追问分析和具象说理的操作路径,对命题中的核心概念分解不具体,素材的切口找得不准确,事理逻辑没有厘清。下面结合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好故事有力量”谈谈如何在追问中明内涵,在具象中说事理。

一、紧扣一组核心概念,在追问中明内涵

著名学者梁衡在《文章五诀》中说:“作者在阐述一种观点、理念、概念时,如果只用理性语言,难免沉闷枯燥。这时借助形象来阐述则神采飞扬。”“说理”本来是逻辑思维,借形说理就是将它转换成形象思维。例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所供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中,“好的故事”是该文题的写作对象,“四个可以”“有力量”是话题展开的写作切口。命题者以“好的故事”为话题引导考生对“好的故事”的联想与思考,考生在构思立意时,就要把“有力量”的核心内容进行提取,并加以分解,通过联想与思考追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逐一作答,落实其内涵分析。

1.內涵分解

内涵的解读是建立在个体的体验、阅读、比较、反观、内省之上的。比如对“好的故事”的理解,可以结合自身的阅读与认知。“好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蕴藏道理,其流传得益于故事的共情性和寓意的丰富性。内涵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核心概念辨析分解。“好的故事”不等同事实,为传播某种价值观也会对故事进行加工。讲好故事,必须分清场合,看好对象,在认同价值观的语境下你的故事才力量,否则,再动人的故事,其力量也甚微。(2)联系比较分解。联系比较中国故事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故事,在联系中求同,在比较中存异,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3)价值反思分解。“好的故事”虽说“有力量”,但这“力量”是有限的,并不能直接改变他人的生活,否则好的故事就不是故事,而是神力了。但我们可以从好的故事里获得温暖力量和行动动力。

2.多向追问

连续追问是写作走向深刻的重要路径,其注意点就是一定要牢牢抓住话题的核心对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切不可游离主题、信马由缰地乱问一气。比如对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我们可以这样问:我对“好的故事”有怎样的阅读体验?“好的故事”的“力量”有哪些?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为何离不开“故事”?别人的故事究竟与我们自身有哪些深度关联?故事中的“力量”边界有多大?我们在教材或阅读中有没有接触过这个论题?又是如何阐释的?

当然,对这些问题,并非要全问全答。若是熟知的领域,可以重点作答,与论述议题关联的内容可以详细作答;若是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借助他人的言论作答。

二、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具象中说事理

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用具象的素材解说抽象之理,加上独特的构思、生动的表达,具体、深入地诠释核心概念的内涵与价值。

1.选择切入点

选好切入点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作文的切入点很多,但并非所有切口都可以写。一般来说,切入点的选择既要符合考生的认知,有话可说,且能说出个性之语,又要符合命题的指向与要求,切中肯綮,直达命题的核心。比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伴我一生的红楼故事》:

初读《红楼梦》时,我尚是一名高中生。那时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林黛玉。我总感觉自己和林黛玉同病相怜,她笑我也笑,她哭我也哭。哭着哭着,悲渐渐淡了,心渐渐明了。……

再读《红楼梦》时,最吸引我的人物是薛宝钗。宝钗为人处世的八面玲珑、接人待物的大方得体,善解人意、遇事冷静,让我学到了很多生活的智慧。……

三读《红楼梦》时,我已经步入职场多年。这时最吸引我的人是王熙凤,她的精明能干,她的雷厉风行,她的随机应变,是职场中多么需要的啊!……

现在重读《红楼梦》,最吸引我的已是贾母。贾府的衰落,贾府的后继无人,贾母是不是也有责任呢?贾母对后代的教育是不是也需要反思呢?其实,教育不应该只有温馨的呵护,还应该有严格的要求。……

不同年龄、不同心境,即使读同一个故事,感悟和收获也不尽相同。好的故事,好的作品,常常能启发和影响人的一生。

作文以《红楼梦》不同人物形象的故事为话题切入点,写第几次读故事时,“我”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处于某种心境的“我”对故事中某人某事有怎样的评价和反思。

2.化理为象

这里的“象”可以具体到某人、某物、某事、某句话。在不少考生看来,形象与抽象是一组对立的反义词,难以交融、统一。事实上,抽象并不排斥形象,在说理上二者恰恰可以融为一体。考生写作时,在导入观点、概念、理念后,可以运用具象的语言、素材阐述事理,最后以理性分析收束,从而让说理显文采、增生机、有色彩。比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好故事展现生命的坚韧》:

好的故事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影子。一个好的故事如果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以历史为舞台,会具有更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史铁生曾问: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们想活。这也是余华的《活着》的核心。这部小说讲述了徐福贵从一个浪荡纨绔的公子哥到一个只剩一头老牛相伴的老人,身边的亲人一一死去,不可预知的命运的不幸接踵而至,或疾病,或事故,或难产,可他依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用“活着”告诉人们:喜怒哀乐才是生活的味道。面对苦难,人其实具有强大的生命承受力。老人用生命的韧性诠释了活着的力量。世间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也没有比“活着”更困难的。这是一部生命哲学的启示录,深深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

考生联想到史铁生关于活着意义的一句话,引出余华《活着》的故事,再以徐福贵的人生故事为例,展现了他在不同时代里的人生故事,面对亲人一一离世,他以顽强的生命意志支撑自己继续好好地活下去,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庄严仪式,告诉人们生命最坚韧的承受阈值。

3.借事说理

这里的“事”是相对于无形的道理而言,它可以是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或物象,可以是社会上大家熟知的事件或现象,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故事,其语言常为概述。而“理”往往藏在“事”之中,寓理于事,易于让人接受。比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凡人故事也有伟大力量》:

名人的故事固然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更多的人还是活在平凡的岁月里,活在普普通通的烟火人间。所以说,凡人故事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今年高考,环卫工母亲在考场门口与儿子相拥而泣的视频感动无数人。母亲没有身着华美的旗袍,而是一身俭朴的环卫工作服,母亲没有手捧鲜花相迎,而是给儿子递上一瓶矿泉水,然而母子相拥的激动、温暖却是人世间最美的,是人间纯粹朴实的爱的表达。事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要资助这个家庭,但母亲婉拒了大家的善意。他们希望用踏踏实实的努力书写自己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努力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所以说,平凡的故事一样有伟大的力量,平凡的故事一样光彩照人。

作文联系热点,从普通的环卫工陪考的故事切入,没有华丽时尚的服饰,没有芳香怡人的鲜花,有的是一份母子相拥的温暖、一份热泪盈眶的祝愿,这个自强而美好的场景诠释了一家人相亲相爱、自强不息的美好。

猜你喜欢
事理切入点红楼梦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一语中的
微精事理 宏揽全局──《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评介